“父亲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是做人,他经历过很多‘运动’,告诉我们一定要做一个正直的人。”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2006年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李振声的女儿李滨把对父亲的感受娓娓道来,给我们勾勒出了一个普通而慈爱的父亲形象。
在女儿眼中,李振声既是一个平易简朴的父亲,也是一个慈爱严谨的父亲。“他自己非常正直。工作上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生活上非常朴素,从不挑食,绝不浪费粮食。”
李滨是李振声的二女儿,在陕西长大,1987年才回到北京,当年29岁,一直在李振声课题组工作,一家三口也一直和李振声住在一起。“他在家里常常是写东西,也就吃饭的时候交流,讨论工作基本是在单位。”
尽管“交流很少”,李滨清晰地记得不善于用语言表达爱的父亲在她6岁生病时,带她去杨凌看病的情景:“老中医家很远,需要上一个很大的坡,父亲用自行车推着我满头是汗,后来又背着和抱着我坐火车,没让我走过一步路。”“还有一次是我快40岁的时候生病的一次,父亲对我非常关心,在家悉心照顾我,但他从来不在外表上显示对你的爱,可能是父亲山东人性格的缘故。”
李滨堪称是和李振声在一起时间最多的人,在百度上输入“李滨和李振声”,很快就可以搜到相关网页655篇,大多是父女在同一课题组工作的资料。对父亲的获奖她没有感到特别意外,“去年课题组的人一个假期都没有休息,都在为这个奖项整理材料。”“正如父亲说的‘这是一个集体的荣誉’。”
1956年,我国经历了历史上最严重的条锈病大流行。国家的粮食产量当时只有2000多亿斤,就有100多亿斤被条锈病给吃掉了。李振声带领着课题组,分别试用了9种牧草与小麦杂交,终于有3种成功,其中长穗偃麦草和小麦的后代表现最突出。但是这仅仅是第一步,难题接踵而至,比如杂交的第一代多数不育。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通过反复试验来改进。“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父亲和母亲分别主持了两个不同的课题,他们经常出差蹲点,忙得照管不了我们。”李滨说,“那时等父母回来的时候,感觉就特别好,可以和妈妈睡到一块了,和爸爸睡到一块了,比过年还高兴。”
李滨说,父亲出身于农民家庭,对农业比较熟悉,一辈子都和麦子打交道,不太喜欢聚会,就是逢年过节的时候看看老友。
“父亲今年76岁了,已经从中科院副院长的职位上卸任,他不会玩牌、不会打麻将,就是看看电视,散散步,常常爱去小麦育种基地走走。”记者问到李先生的爱好时,李滨毫不犹豫地说:“毛笔字,一有时间就写。”
采访结束时李滨给我们留了她家里的电话,那隽秀的字体可以看出父亲对她的影响。
得知李先生决定将这次的50万元个人奖金全部捐给单位,作为学生的“助学基金”时,李滨说:“我们没有意见,全力支持父亲。”记者顾瑞珍孙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