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刚刚“及格”的大儿子李家杰来打理?
近年来,中国家族制企业的“任人唯亲”,“唯血缘是举”的做法似乎一时间成了众矢之的,不少人甚至宣称其如果不改弦更张,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入世后必定被“狼”吃掉。
道理如此简单,连平民百姓都知道,可为什么充满生存智慧的企业家们却要反其道而行之呢?难道他们不知:发展才是硬道理吗?
历史就是一面镜子,一本教科书。或许,只有我们走近家族企业家们,才知其“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背后有着更为深刻的原因。
重庆摩托大王尹明善是一个知识分子型的企业家,现代企业制度所张扬的理论与思想其不可能不知。孰料他不仅是坚定的家族化管理的拥戴者,更宣称保持家族化50年不变。
经验来自教训。创业初期,正当他欲宏图大展之时,他最欣赏和信任的一个徒弟却要离开,他满腹疑惑,不知就里。徒弟临行时告诉他,他的皮箱里装满了公司的机密文件,要想拿回,须用100万来赎。结果官司整整打了五年才摆平,从此,他得出“家族企业”的管理在中国应该是“50年不变”的结论。
类似事件不胜枚举。创维集团老板黄宏生与其销售总经理陆强华发生争执,陆愤而率100多名营销兄弟投奔高路华;广西喷施宝董事长王祥林与其聘请的总经理王惟尊,因纠纷闹得不可开交,至今仍没有下文。这一连串发生在家族企业中的事件对企业家们来说,却得出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攘外必先安内。否则,高歌猛进之时便是老窝被端之日。
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会明白:不管任志强怎样鄙夷潘石屹并贬低他的红石公司是“夫妻店”,潘仍不予理会:你走你的阳光道,我走我的独木桥。
有人说,现实中企业家族化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愈演愈烈,是因为中国企业家们的生存环境的特殊和残酷。试想,在一个几乎无规可循,无信用可言,无强力保障的转型社会里,对他们而言,任人唯亲是风险最小的选择,打虎还要亲兄弟,何况是执掌基业?如果环境改善,气候变化,他们何尝不愿用更为科学、规范的方式发展企业。
家族化本身并没有错,关键是如何做得更好。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开发市场竞争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民营企业迅速崛起。以广州市为例,1999年销售前10名的公司中,民营企业就占了7席。然而,当前摆在众多民营地产企业面前的问题,已经不仅仅是如何发展壮大了,更为紧迫的是如何解决好赏罚分明、家族成员平衡、唯才是用等关乎企业持续发展的问题。何可信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