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称之为“支那第一流的游击战术。”
神头岭战斗后,日军长驱直进的势头不减,很快进占临汾。一时间,从邯郸到长治及从长治到临汾的公路,成为侵华日军为南犯部队提供后方支援的重要交通线,运输十分繁忙。根据掌握的敌情,129师首长决心以主力于东阳关与涉县之间的响堂铺,伏击敌往返的运输部队,断敌前方补给。李聚奎根据师首长指示,具体部署本旅任务:3月31日9时许,日军辎重部队汽车180辆及其掩护部队进入伏击圈,386旅和兄弟部队第769团痛歼日军少佐以下400余人,毁敌汽车180辆,缴获长短枪130余支、迫击炮4门,以及大量军用物资,以较小的代价换取了重大的胜利。 四、坚持岳北,围困沁源,党中央高度评价:“是太岳抗日根据地的一面旗帜。”
从1938年春到1939年春,李聚奎率领所属部队,从晋东南到冀南再到鲁西北,马不停蹄地奋战在抗日前线。1941年春,华北敌后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时期:一方面,日寇集中主要兵力疯狂地向我根据地扫荡,所使用的兵力一次比一次大,所采取的形式不断变化,什么“分进合击”、“铁壁合围”、“梳篦战术”、“抉剔扫荡”等等,对我根据地实行“三光政策”,制造“无人区”,妄图彻底摧毁我太岳抗日根据地;另一方面,国民党反动派也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反共高潮,勾结日寇进攻我根据地,摧毁我抗日民主政府、人民团体,杀害我革命干部和革命群众,作为他们投降的资本。加以连年灾荒,粮食欠收,抗日根据地的面积日益缩小。这时,已调任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1纵队副司令员的李聚奎,成为决死队第1纵队司令员兼政委薄一波军事上的好帮手。同年8月,决死队第1纵队改称太岳纵队兼太岳军区(司令员陈赓,政委薄一波)第1旅,李聚奎担任旅长兼太岳军区岳北军分区(也称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在薄一波领导下,他领导岳北军分区军民进行了开辟太岳抗日根据地的斗争,组织部队和地方民兵开展游击战争。
为了克服经济困难,减轻人民负担,李聚奎领导军分区坚决执行精兵简政的原则,把分区机关多余的人员精简下去,这样既提高了机关的工作效率,充实了连队,又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他还同军分区政治部刘有光组织部队开展大生产运动,号召部队向陕甘宁边区军民学习,开荒、种粮、种菜、纺纱织布。经过一年努力,有的部队的粮食能自给4个月,蔬菜充足,穿衣问题也得到解决,加上进行整风学习,调动了大家练兵的积极性。
1942年冬,日军为建立华北剿共“实验区”,分14路进攻太岳区,侵占岳北军分区中心沁源县城,妄图消灭军分区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由于李聚奎部署军民进行了彻底的空室清野,日军得到的却是空无一人的一座空城。敌占沁源后,一面分区清剿,一面安据点,修碉堡,筑公路,企图长期占领。根据太岳军区陈赓、薄一波首长的指示,李聚奎首先成立沁源围困指挥部,以第38团为主,还有第25团、54团、洪赵支队等为骨干。结合全县民兵和基干队,组成13个游击兵团,开展群众性的伏击战、麻雀战、冷枪战、地雷战,使敌人一举一动都遭到打击。为孤立敌人,在军队和县委领导下,广泛开展了人民战争,实行空室清野,埋雷破路,把沁源城以及沁源到沁县的公路控制起来,使沁源敌人所需一切物资,既从内部找不到,也无法从外面运入。1945年3月,我军对沁源城发动最后进攻,敌人的衣食、弹药、水源全断了来源,陷于绝境,最后被迫撤走。围困沁源的胜利,得到党中央的表扬,延安《解放日报》曾为此发表《向沁源军民致敬》的社论,称赞参战军民:“模范的沁源,坚强不屈的沁源,是太岳抗日根据地的一面旗帜。”
上一页 [1]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