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所需一切物资,既从内部找不到,也无法从外面运入。1945年3月,我军对沁源城发动最后进攻,敌人的衣食、弹药、水源全断了来源,陷于绝境,最后被迫撤走。围困沁源的胜利,得到党中央的表扬,延安《解放日报》曾为此发表《向沁源军民致敬》的社论,称赞参战军民:“模范的沁源,坚强不屈的沁源,是太岳抗日根据地的一面旗帜。”
五、从参谋岗位到后勤岗位再到石油工业部,李聚奎处处留下闪光的足迹
1946年12月,为经营东北,李聚奎和一大批军政干部远赴东北。1947年初,西满军区成立,李聚奎担任参谋长,协助司令员黄克诚、政委李富春工作,率部参加“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和东北民主联军发起的夏季、秋季攻势作战,“使西满军区在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那里挂了号”。 后来,成为共和国大将的黄克诚谈到李聚奎,曾经说过:他是位老同志,指挥打仗很有一套,是个称职的参谋长。
1948年4月,李聚奎担任东北军区后勤部参谋长兼西线后勤司令员、政委,在负责中长路以西部队的后勤保障中,他依靠地方政府筹集物资、合理组织储运,为我军“取之于敌的传统后勤保障,转向依赖于组织良好的后勤”打下坚实的基础。同年11月,东北野战军大举入关,李聚奎组织后勤部门运粮运弹,为平津战役的后勤保障工作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1949年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聚奎担任第四野战军司令部副参谋长。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时,他又调任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受命组建东北军区后勤部,重点担负战争后方勤务工作。针对现代化战争的后勤保障特点,他积极调整了后勤组织和运输线的兵站,将作战物资沿兵站线梯次储备,这些做法得到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的支持,保证了作战物资源源不断运往前线,为抗美援朝战争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我军后勤保障方式向现代化后勤保障方式的转变作了贡献。1951年10月,他荣获朝鲜政府颁发的自由独立一级勋章。
1952年9月,李聚奎出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学院院长,筹备和创建我军第一所培养后勤专业干部的学府,并提出院校“以教学为中心”的办学思想,为我军后勤建设的现代化培养了一大批骨干和专门人才。
1955年李聚奎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7月,我国成立石油工业部,周恩来任命李聚奎为部长。在石油部工作期间,他坚决落实毛泽东亲自面授的用“革命加拚命”的精神抓石油工业的指示,在组建部机关的同时,带领干部、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奔赴大西北,风餐露宿,艰苦奋斗,创建了克拉玛依油田,并先后筹备、组建了松辽石油勘探局、华东石油勘探局和华北石油勘探处等,全面加强石油勘探和生产建设工作,为中国石油工业在更大规模上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1958年2月,李聚奎重回军队工作,担任总后勤部政委。期间,他参与制定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方针尤其是后勤建设蓝图。在担任总后勤部政委后期,他在参与规划后勤建设蓝图的过程中,针对林彪、邱会作一伙在后勤建设上盲目铺摊子、严重铺张浪费的问题,针锋相对地强调要认真贯彻勤俭办后勤的方针。他主张从实际出发,确定后方基地的建设规模。坚持节俭的原则,严格财务开支,同时发展军办工业和农副业生产,补助部队供应。就在此时,他和有野心的林彪产生了分歧。
1966年4月,他出任高等军事学院院长,在我军的军事教育战线上,他大力强调我军建设科学化、专业化的发展思路。“文化大革命”中,由于不理会老领导林彪的拉拢,邱会作一伙给他强加了种种莫须有的罪名,对他进行诬蔑、陷害、非法关押。
1977年12月,李聚奎重新落实工作,担任复建的后勤学院政委。他认真落实邓小平“要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等指示,不顾年事已高,深入教学第一线,开展教学改革,从实战出发,从严治校,加强对政治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政治思想工作的作用。在制定学院教学规划时,有的同志提出“一年就要出人才”。李聚奎一方面肯定了这种积极性,同时在分析了现有师资力量、教学设施设备、人才培养周期等情况后,提出了按教学规律办事,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快人才培养步伐的教学规划,为早出人才、出优秀合格人才奠定了基础。
1981年7月,身体欠佳的李聚奎从领导岗位退下来,担任中央军委顾问。期间,他积极参与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方针、政策和规划的制定工作,“不当不顾不问的‘虚名顾问’”。在86岁高龄时,他仍就军队建设的一些重大问题,亲自向中央军委领导直抒己见,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对党、对军队高度负责的态度。1988年7月,一枚沉甸甸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挂在了他的胸前。
李聚奎逝世后,经中央军委批准的新华社电讯有这样的字句:“李聚奎同志在长达70年的革命生涯中,受到过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直接教诲,是一位从农民成长起来的智勇双全的将军,是我军优秀的政治工作领导者和后勤工作领导人。”
李聚奎的一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