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节目把“幼稚化”当作“童真”来表现,成为一种流行的误区。
戏剧理论家廖奔日前在接受《文艺报》记者采访时,对这种现象提出了尖锐批评。他说,在一些电视台的儿童节目里,幼稚病常常是普遍现象,例如提问不具智慧性,常常是一般儿童常识性问题,角色装做回答不出,另一人再一本正经地开导他。又如主持人装小儿腔,最典型的就是带有嗲音的鞠萍腔,这种腔调的前提是把对方当做仍在牙牙学语的低幼儿或
者弱智,在中央电视台宽广的播映范围和强大的收视率面前,真不知有多少儿童因此而被动“减智”。
在一档颇具知名度的儿童节目中,主持人常常故意用一些十分幼稚的问题提问孩子,希望听到孩子们“傻乎乎”的“童稚妙语”来博得观众一笑。一些乖巧孩子如今上镜头时也已掌握了主持人的这种心理,故意“装疯卖傻”,将浅显的答案说得离题万里。虽然节目有“现场效果”,但这种戏弄孩子的游戏令人不敢苟同。(苏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