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去紧张”——“紧张什么啊,当时只能高度注意他们提的是什么问题,我应该如何回答,把主要问题回答完后,还要利用他们话里的漏洞来反驳。”
在反复说明“一个中国”的原则以及“台湾是中国的一个地区”的立场后,何振梁提出了解决台湾问题的方案——希望中国恢复奥委会身份后,可以特许台湾地区以中国台湾奥委会的名称留在国际奥委会,但不得使用其所谓的“国旗”、“国歌”以及任何“中华民国”的象征。这是中国代表第一次在国际奥委会的会议上,以这样明确的语言表述台湾问题。
何振梁的沉着和机智,在随后于日本名古屋举行的执委会上获得了回报——决议一致通过中国重返国际奥委会。
后来在1981年,萨马兰奇见到何振梁说:你当年在蒙德维地亚会议上的回答,赢得了委员们的尊敬。
莫斯科的眼泪
看过莫斯科申奥直播的人一定还记得,2001年7月13日,何振梁作为北京申办陈述人的第一句话就抓住了所有人的心:
“不论你们今天作出什么决定,都将载入史册,但只有一种决定可以创造历史——你们今天的决定,可以通过体育运动促使世界和中国拥抱在一起,从而造福全人类,如果你们把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荣誉授予北京,我可以向你们保证,7年后的北京,让你们为今天的决定而自豪。”
“Bravo(棒极了)”,都灵市冬季奥组委副主席艾弗琳娜在众人的掌声中大喊。
何振梁用英语和法语交替说出自己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崇敬,这是他真正动情的时刻,这也是他一生中能为国家做的最后一件大事了。
这也是何振梁第二次为中国申办奥运会效力。此前,为了北京申办2000年第27届夏季奥运会,何振梁在三年时间内飞遍五大洲,飞行里程超过64万公里,可以绕行地球10圈。以至有认识的机场工作人员问:“你不是昨天才回吗,怎么今天又出国了?”
第一次,奇迹没有发生。1993年9月23日,摩纳哥的蒙特卡洛,45对43,“两票之差使北京失去机会”。
到了1994年,何振梁从国家体委的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为了他有更多的时间为国际奥林匹克事业做事,萨马兰奇委任他为文化委员会主席。
在他的主持下,1997年,在瑞士举办的“世界体育文化论坛”,引起了世人关注。“他让文化委员会获得了青春,”萨马兰奇这样赞许道。
但何振梁内心更看重的,是利用自己在国际奥委会工作的机会,为中国申办奥运会创造条件,积蓄力量。
1998年11月,中央批准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何振梁知道,这是他人生中的最后一战了,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直到2001年7月,他代表北京作第二次申奥陈述时,他已经是72岁的古稀老人。
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了,萨马兰奇拆开信封,宣读国际奥委会委员们的投票结果: “2008年第29届奥运会举办权,授予北京。”当“北京”这最后两个字从萨嘴里吐出时,直播大屏幕上出现了何振梁特写——这个满头银发的老人,泪水恣意流淌。
自此,何振梁逐渐淡出世人视野。
天生忙人
他开始把一部分精力放到体育文化和教育学生方面。
“目前我带了三个体育博士生,当年的羽毛球运动员李玲蔚也是我的学生,她是我最欣赏的,为国家拿了几十个世界冠军,博士论文答辩居然达到了95分。”
说起学生,他脸上洋溢着一种幸福的成就感:“还有两个也很优秀,一个是广西自治区的体育局副局长,一个在北京奥组委工作。”
搞了一辈子体育,何振梁的时间表上,却没有自己喜欢的高尔夫球运动,“很少去打球,属于自己的时间太少了!”
他也出席一些和奥运有关的活动。今年8月20日,何振梁参加完一个活动后,一篇题为“奥运带给城市黄金发展期”的发言稿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开来。其中一段话是老人对当下房地产畸形发展的尖锐批评。可惜,他抨击房价过高的声音很快就被湮没了。
6天后,本刊记者以这个话题向他提问,他回答说:“商人赚钱应该取之有道,应该想一想整个国家、社会怎么样能够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由于采访前的约定,我们的话题大多围绕奥运会和体育,没有涉及他的家庭和情感生活。一路上,他夫人梁丽娟老人一直默默陪在他身边,如果有人找何老谈事,她就会退到一旁。
梁丽娟曾在何振梁的传记《何振梁——五环之路》中有过这样一段话:“50多年来,我们这一对,至今一直是所有认识我们的人最羡慕的幸福配偶。”
返城上车时分,天又下起了小雨,何振梁抢先梁丽娟几步等在门前,伸出手来扶着她的手说:“来,丽娟,小心点。”
我和送行的人站在训练基地的楼梯口,看两个年近80的老人相互搀扶着向停在不远处的三菱吉普车走去,入秋的西北,微风中夹杂着秋雨的凉意。
“这两个人真让人羡慕!”当地体育局长站在我旁边,话是他嘴里说出的。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