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化若,原名郭可彬,又名郭俊英,1904年8月10日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一个城市贫民家庭。由于家境贫寒,9岁时他便开始在一家报馆抄写通讯,直到13岁时,才在父亲的一再坚持下进入教会办的福州崇实小学读书。小学期间,郭化若虽然接受的是追求功名的教育思想,但岳家军、细柳营以及投笔从戎、中流击楫的故事给了他极深的印象,令他神往。
1920年春,他读完了高小课程,由于父亲的反对没能保送到基督教办的培元中学读高中 ,转而报考福建省立第一中学,虽然考试成绩名列前茅,但因学费昂贵不得不放弃,最后进了农林学校预科班学习,一年后转入本科,不久,再度由于家境贫寒而挥泪离家,开始了流浪生活。
1923年春,郭化若到了广州,寄住在一个会馆里,靠替人代写书信、抄稿、写碑文谋生。这年6月,他参加了一个叫做新学生社的进步团体组织的一些活动。1924年1月,他怀着对孙中山先生的无比信仰,加入了改组后的国民党。
1925年秋,郭化若成为黄埔军校的第四期学员,经过预备期学习,成为入伍生,后考入炮兵科,迈出了他近70年革命征途的第一步。9月,郭化若随东征军讨伐陈炯明叛军。同年冬,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山舰事件”后,他毅然退出国民党,成为公开的共产党员。军校毕业时留校,很快郭化若被委任为炮兵第2队代理队长。由于成绩优秀和教官的推荐,蒋介石曾两次下令调他去当秘书,但都被他以“军人应当战死在疆场”为托词予以坚决回绝。1926年春,郭化若参加了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曾任北伐军某部炮兵连连长。
1927年11月,大革命失败后,郭化若赴苏联入莫斯科炮兵学校学习,1928年回国。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去,参加由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军,是郭化若回国途中拿定的主意。1929年,郭化若辗转到达福建龙岩参加了红4军,这个黄埔高才生深受“红军之父”朱德的赏识,被任命为第2纵队参谋。郭化若在漳平一战中初显军事才华,战斗结束的当晚就被前委任命为第2纵队参谋长。在转战东江时,第2纵队长中弹身亡,前委任命郭化若为纵队队长。古田会议召开之前,郭化若曾参与写信请毛泽东出山,从而促成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议召开,使整个中国工农红军走向了健康发展的道路。古田会议后,前委决定红军撤离闽西,这时郭化若已调至红4军参谋处任处长,在毛泽东、朱德身边负责司令部的参谋工作和战斗文书起草工作。1931年5月,郭化若被任命为红一方面军代理参谋长。
1930年9月,红一方面军到达安源,毛泽东要郭化若带机关的一些同志深入矿工中做工作,他发现很多报名参军的工人会爆破,可以搞到很多炸药,并把这一情况向毛泽东、朱德作了汇报,毛泽东、朱德立即决定由郭化若负责组建一个工兵队。于是由郭化若一手操办的我军第一个工兵队诞生了,它编在直属队,由郭化若负责。
在龙冈战斗中,我军缴获了无线电台一部,俘虏了无线电工作人员10名。鉴于文家市战斗中缴获的无线电台遭破坏的教训,郭化若遵照毛泽东的再三嘱咐,在战斗命令后注明注意收集无线电台和人员,但不久电台还是被破坏了。当时红军总部缺少无线电台和无线电工作人员。一次战斗后,我军战士将缴获的无线电台和俘虏的无线电工作人员送到郭化若所在的参谋处。开始,这些人员都很害怕,连真实姓名都不敢说,郭化若一个个地找他们谈话,宣传党的政策,希望他们留下来为红军服务。经过做工作,10名人员都愿意加入红军行列。后来,郭化若建议以这些人员为骨干成立一个无线电队,毛泽东、朱德认为非常重要,并要郭化若管理他们的业务。
不久,由朱德、毛泽东领导的红军粉碎了蒋介石的三次“围剿”,其威望在全国民众中日益猛增,如同神话般被人们所传颂。但就在毛泽东军事指挥才能充分展现的时候,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内占了上风,郭化若先是调任红一方面军司令部任秘书长,苏区党代会后又调任军委二局局长,离开了红一方面军。1932年7月,郭化若又被解除一切领导职务,调到红军军事学校。刚到红校,他就在大会上被宣布开除党籍,这对他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莫名其妙,但有冤无处申。后来才知道,王明搞“肃反”扩大化,以托派嫌疑的莫须有罪名开除了郭化若的党籍。当时红校校长何长工同志,并没有对郭化若另眼相看,而是把他当作教学骨干,让他在教学中发挥作用。中国工农红军大学(简称红大)成立后,郭化若被任命为红大的总教官。郭化若先后教过防空、参谋业务、炮兵设计等课程,后来又教高级班,还几次被大家推荐为模范教员。政治上的打击使他抬不起头,但他仍积极工作并在工作中研究战术,思考总结我军一些战略战术问题。
随着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被迫长征。1934年10月18日,郭化若随干部团走上了漫漫长征路。在团部,由于陈赓的信任,郭化若在团部做参谋工作,两人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从瑞金到遵义8000里征途,有人说“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