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地山
许地山(1893—1941年)
名赞堃,笔名落华生。祖籍揭阳,寄籍福建龙溪(今漳州)。中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1922年毕业于燕京大学,获神学学士学位。后曾留学美国、英国,并赴印席研究佛学。回国后先后任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校教授。抗战前后在香港大学任教。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有《空山灵雨》、《缀网劳蛛》、《危巢坠简》、《玉官》等;译作有《二十夜间》、《太阳底下降》;编著《印度文学》、《大藏经索引》及《中国道教史》(上)等。
许地山(1893~1941年)原名赞堃,号地山,小名叔丑,笔名落华生。原籍福建龙溪。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生于台湾府台南县城。父许南英。甲午(1894年)中日战争失败,清廷把台湾割让给日本,许南英不愿做日本顺民,携眷落户于龙溪县。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许地山4岁入塾读书。翌年其父调广东任职,全家迁居广州。许地山在广州念私塾,13岁入广东韶舞讲习所,14岁考入随宦中学堂,18岁毕业。民国元年(1912年)其父回漳,任龙溪县知事,不久,赋闲定居海澄县海沧。同年许地山在漳州福建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任教,维持家计。次年赴缅甸仰光,在华侨创办的中华学校任教员。民国4年回国,次年,转任漳州华英中学教员。民国6年又回到漳州省立二师任教,同年夏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3年后毕业,得文学学士学位,转入燕大神学院研究宗教。
在北京期间,许地山与瞿秋白、郑振铎、耿济之诸人交往,积极参加五四运动,进行街头演讲,开展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民国8年11月许地山与瞿秋白、郑振铎等创办《新社会》旬刊,年底他首次在旬刊上发表译作《美的实感》,此后陆续发表10多篇文章。
民国10年1月,许地山和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王统照等在北京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以“文学为人生”为宗旨。许地山用“落华生”笔名在该会刊物《小说月报》发表第一篇小说《命命鸟》,描写一对缅甸男女反抗宗教礼法的恋爱故事。以后他又发表短篇小说《商人妇》、《换巢鸾凤》、《黄昏后》、《缀网劳蛛》等,奠定了他在五四时代的文学地位。他惯于运用宗教的精神,写出人世间的种种苦难。在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中,表现出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和爱国主义思想,蕴蓄有慈悲、忍辱、精进的佛教含义。
民国11年秋,他在燕大神学院毕业,获神学学士学位,留校任助教并兼课于平民大学。翌年赴美国留学,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获文学硕士学位后转赴英国伦敦,入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史和印度哲学。民国15年10月又获文学硕士学位。随即离英返国,途经印度,留在罗奈城印度大学研究梵文和佛学。
民国14年,许地山自选散文40多篇,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第一本小说诗歌文学作品集《空山灵雨》。
民国16年,仍任燕大文学院助教。翌年在燕大文学院、宗教学院任副教授,并在清华、北大、北师大等校兼授印度哲学、人类学。民国19年升燕大教授。同年10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他的《印度文学》。民国20年开始撰写《中国道教史》(上册),民国21年校勘道教的《云笈七签》。次年应广州中山大学之邀前往讲学,反对一些学者“中学读经”的主张。民国23年许地山再度赴印度研究印度宗教及梵文。在往缅甸船上创作短篇小说《春桃》,被誉为现实主义杰作。
民国24年,许地山被燕大教务长司徒雷登解聘。同年3月,获悉瞿秋白在福建长汀被捕,他联合友人设法营救,要求国民党当局释放瞿秋白。许地山被燕大解聘的当年秋,受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中文系教授,举家南迁。他对香港大学文学院大加改革整顿,设文学、史学和哲学3个系,革除其保守、迂腐的教学内容。这期间,他参与新文字运动,撰文指出:“推行注音字母还不够,非得改用拼音字母不可。”
“七七”卢沟桥事变发生后,许地山走出书斋,上街演说,帮助流亡青年补习,在报刊发表文章宣传抗日。国民党驻香港官员扬言要暗害他,他毫不畏惧。
民国27年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许地山和郭沫若、茅盾、巴金等当选为理事,并兼任该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文化促进会理事,新文字会理事。
民国30年初皖南事变发生后,许地山即与张一(国民参政员)联名致电蒋介石,呼吁团结、和平、停止内战,共同抗日。他反对蒋介石的反共政策。
当年暑假,许地山撰毕《道教源流考》。因长期埋头著作,积劳致疾。8月4日,心脏病发作,与世长辞,终年48岁。学术著作有《中国道教史》(上册)、《国粹与国学》、《语体文法大纲》等;文艺创作集有《缀网劳蛛》、《空山灵雨》、《危巢坠简》等,译著有《二十夜间》、《太阳底下降》、《孟加拉民间故事》等,编著有《大藏经索引》、《印度文学》等,还校阅道藏文库《云笈七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