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人物档案资料名人名言生平作品主要事迹佳句轶事世界明星中外传记成才故事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鱼藻池上烂尾楼

作者:林斤澜

  老北京不说不,也不说是。再问,一边摇头一边说
  “敢情。”外加一句:这里头有“难算的账”
  常常形容北京的是什么?“古老”。不过世界各处,过去和现在对古老的解释不大一样。
  先前有人到北京,大街小巷的“碰墙”,四合院在墙里,生活在墙里,叹道:“墙的城”,有人从东到西从西到东过闹市,忽然眼睛一亮,看见了叫作海的湖泊,感觉闹中取静。蓝天白云、晴空鸽哨,深沉的胡同、午夜的叫卖声……各种欣赏、各样陶醉,这个城市号称“古老”,掐指算算,都有三千年挂零的积攒了。
  究竟三千年前,这个宝地是什么样子?老北京不爱说不,也不说是,却用反问的口气:敢情!想必苇子铺天,水草盖地,要不,怎么留下这个那个的“海”,这个那个的“潭”,这个那个的“河”。古稀今不稀的老汉,都还记得南城东边的金鱼池龙潭湖,西头的莲花池马连道,土话说:“水济济”,文话叫“沼泽”,现在流行两个字:“湿地”。光听名字就凉快,老北京爱说“滋润”,南方来的爱说“爽”。
  现在,外来的人不管老外不老外都说:北京变了,认不得了,国际大城市了。
  老北京和南来北往的北京人,也说北京变了,认不得了,记不起来哪儿是哪儿了。
  大家都看见越来越多的工地,脚手架、拦板、吊车。“深沉的胡同”整个儿“端”,开辟成阳光大道。四合院的“墙上”刷上白灰圈圈,圈里灰头土脸一个“拆”。钢铁和玻璃的“超市”结束了白天和午夜的“叫卖声”,叫作“海”的“湖泊”也人山人海起来了。
  还拿“古老”形容北京吗?古老的龙醒了,脚蹬蘑菇云,眼射航天火箭。
  可是北京也告诉外来的人,“必须习惯干旱燥闹,必须习惯春天的风尘、饮水的碱垢、难听的京腔……”“胡同和城关”“在疯狂的推土机的轰鸣之中,几乎已经荡然无存,变成丑陋的方块楼和大马路……”
  难怪外来人和老北京都说变了。认不得了。记不起来哪儿是哪儿了。但愿这和失落是两回事,我们在银幕上多次看见英雄美人,因为战争或是天灾、失去记忆,不知道自己是谁,俗话里赌天打五雷轰那样的大咒,也不过说都忘了自己姓什么了。
  一个城市的“干旱和燥闹”还可以“必须习惯”,“失去记忆”能够忍受吗?不知道哪儿来哪儿去啊。树木无根,水无源,人无故土无头绪又无奈。
  说话千年前的北京,曾给心爱的一片水,呼唤一个神仙名字:鱼藻池。当然捎带神话传说:池水涌现一段神木……啊,先放下讲古,单表鱼藻池是史书上记载的第一片水,就像北京眼睛里最初的水灵。难为承受千年风霜,熬到上世纪五十年代,现在八九十岁的老北京,还记得池中泉眼突突。忽然大兴挖风,深挖土地的兴头中,作兴把鱼藻池挖成青年湖,周围起楼。方圆都砌上水泥圈圈了。
  可是池水干枯了。
  老北京不说不,也不说是。再问,一边摇头一边说“敢情。”外加一句:这里头有“难算的账”。
  可是谁有兴趣看看水泥圈圈,那是废墟了。在比废墟可怕的废墟中间,在乱石头、土疙瘩、荒草与粪便中间,我们要是不帮着指点指点,恐怕会吓着您……
  那旁站着的是鬼屋吗?不,是楼。可是墙裂着,门窗瞎着,顶漏着,院子里蓬蒿蒺藜,狗也进不去。
  这是名副其实的烂尾楼。
  这样的烂尾楼不是一座两座,成阵,连片,摆满了鱼藻池。
  这一摆不是一天两天,老北京掐指算算也有十来年了。
  神仙洞府、藏垢纳污。这是老词儿。
  北京最初的眼睛白内障了。这是新句子。
  北京的老住户叹道:“难算的账。”有人说,这话有分寸,有涵养。有人说,“难听的京腔。”
  一位半老汉念叨着:“烂尾楼上过诗吗?鱼藻池上烂尾楼,像诗句吗?”
  一位青年转过脸去嘀咕一声“废话”,随后说了一套不搭调,更不好懂。只能记下“大概其”:
   “鱼藻池,烂尾楼,本来千年不挨,现在搅和一起,会出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产生第三种东西。一加一,不等于二,等于新生事物。”
  老北京不管懂不懂,都爱应声:“敢情”。
  8月20日写于北京和平门(北京青年报2006-08-26)

 

 

 

相关人物

 

相关文章

京都见证天宁塔   天 意      散文-我愿意,我爱

古今中外人物大全,世界人物介绍,著名人物资料,企业家、名星、伟人、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个人资料个人简历作品

| 联系站长 | 按拼音检索人物 | 现代人物分类索引 | 古今中外作品 | 教育教学资料 | 职业培训资料  | 51La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  ? CopyRight 1998-2028, 1-123.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