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人物档案资料名人名言生平作品主要事迹佳句轶事世界明星中外传记成才故事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林业愚公”王应义感动中国

一年在家不到60天
    王应义谈到林业时是狂热的,一年365天,他有308天在乡下。说到自己的家人时,他充满了愧疚之情,他说:“这个世界上,最亲的人是生我的和我生的,但我却有愧于他们。”
    王应义的父亲过世时,家人四处寻找他,可由于当时交通和通讯都不发达,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个村子。三天后,王应义回家了,亲人们都数落他,自觉理亏的他低着头跪在父亲的遗像前任由大家发泄。
    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家庭的妻子年轻时恨透了王应义,自打嫁给王应义,她几乎没有享受过夫唱妇随的生活,自己又当爹又当妈,独自拉扯着一双儿女。她曾经出过一次车祸,头部缝了10针,而这样的事,王应义是在车祸7天后回到家中才知道的。由于车祸落下了后遗症,直到现在,王应义的妻子一年有大半年时间在太原看病。
    王应义也想在家中享福,可想起那些成片的树木,他就忘掉了自己的小家。他说:“我可能和别人不一样,我就喜欢在农村跑,城里一天都不想呆。其实退耕还林时我本可以存点私心,弄些钱,但没有。所以,现在无论对谁,我都可以响当当地说话,用我的实际工作证明自己。”尽管他现在还有很多外债,但乐观的他依然忘我地奔走于各个村庄,在村民“老王来了”的亲切招呼中,感受着自身的价值。

  王应义,今年56岁,石楼县林业局的总工程师,2005年成为央视“感动中国”人物候选人之一。在石楼县,王应义被称作石楼林业“土专家”、枣区农民“活财神”、黄土高原上的“绿色行者”、吕梁山上的“林业愚公”,更多的人则说,王应义是“石楼林业之父”。
    石楼县经济林面积发展到32万亩,林果业收入达到1.5亿元,红枣收入成为全县农民增收的支柱性产业,王应义功不可没。因此,王应义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绿化奖章”,被评为“省特级劳模”、“山西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

■与枣树结缘
    王应义1965年随姨姨在四川读了两年书后,于1967年参军入伍。从部队转业后,他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石楼县药材公司工作。1977年,兼任韩家山公社前坡大队村支书的王应义下乡时,看到前坡村家家户户都种植枣树,那里的村民用勤劳换来了收获。年底统计人均收入时,前坡村人均年收入是300元,而邻村白家窑村村民却只有9元。两村的差别深深震撼了王应义。
    用王应义的话说:“那时候经济不发达,我也没有想到致富的事情,只是感到枣树能养活老百姓,有饭吃的事情就应该去做。”1978年,王应义回到县城后,组织上安排他去武装部当部长,可王应义的心已经被枣树勾走了,他不顾一切,要求把自己调到林业局上班。最后终于如愿以偿。
    为了彻底弄懂枣树种植知识,王应义向四川的姨姨借了1000元钱,购买了有关书籍和修剪工具,利用业余时间多方求教专家,跑遍了石楼的千沟万壑,对土壤质地和林种及树种的特性进行了分片、分类登记,对全县各类树种的适应性进行了逐一研究,初步掌握了枣树修剪管理技术。同时,王应义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编写了10多万字的育苗、造林、果树管理等一整套技术资料。
    一开始,当地的老百姓并不信任这个个头不高、穿着破鞋子、戴着破帽子的陌生人,但经过几件事情后,人们对王应义的看法发生了改变。
    庄子峁村的李万成家有10株脆枣树,20年来几乎没有结过果,李万成想了很多办法也不见效。王应义知道此事后,找上门要求为枣树做“开甲术”,即对枣树进行翻转剥皮。但李万成担心把树折腾死,死活不答应。王应义急了,他在李万成炕上放了50元作为押金,然后动手给枣树剥皮。“手术”结束了,心里没底的李万成在等待中看到了奇迹,当年10株枣树产枣250公斤,是从前的12倍。
    曹家坡村的枣树受害虫危害,到了春天还不见长叶,王应义就带着自己配制的药剂“赶杀死”不请自到,一阵喷洒后,害虫纷纷落地。说风凉话的农民都不再言语了。
    从怀疑到相信,从相信到崇拜,王应义的名气越传越大,他的足迹遍布石楼县的每一个角落,据他自己估算,平均7天就磨破一双鞋。王应义风趣地说:“我不是吹牛,县里合并前的622个自然村,没有一个自然村我没走到,有的自然村甚至去过不止一次两次。这是工作,但更是一种乐趣,我喜欢。”
    据统计,这些年王应义先后培训各类农民技术人员18.2万人,每年为农民义务修剪枣树10000余株,嫁接改良5000余株。
    2000年,石楼县开始大规模实施退耕还林工程,身为总工程师的王应义更加忙碌了。他直接参加了全县62.2万亩工程的规划、设计、栽植、验收和管理,他在工作中的认真和苛刻让很多人敬畏。最为经典的要算“葵花秆”的故事了。
    王应义在指导农户种树的时候,手里总拿着一根长80公分的葵花秆,每到一处,他就会拿出葵花秆来丈量树坑,稍有误差,他就大声训斥,要求农户必须纠正过来。开始大家都怨恨他,有人对他说三道四:“这个王应义就爱出风头,又不是给他家挖,卡那么严干什么,大家都是乡里乡亲的。”还有人说:“书记、乡长的验收咱不怕,就怕王应义的两根葵花秆。”但是,王应义从来不在乎这些风言风语,他说:“要干成点事不较真怎么行!”
    王应义靠着一股认真劲,先后试验成功了枣树归圃育苗、枣树品种选优、枣粮间作等技术。在他的带动下,全县林业发展迅速,红枣林面积突破20万亩,红枣产量由上世纪80年代的65万公斤增加到现在的2500万公斤,林果收入比20年前增加了30倍。

 

 

 

相关人物

柳传志  梁亮胜  荣毅仁   荣海   汪建国  王炽  杨元庆  杨绍军  马云  苗圩

相关文章

王应义简历   吕梁山走出“感动中国”的候选人——记2005年“山西记忆”十大新闻人物王应义   石楼王应义被确定CCTV\"感动中国\"候选人   石楼县走出一位CCTV感动中国候选人   王应义:石楼林业的“土专家”      心中有民情最真——记优秀共产党员王应义

古今中外人物大全,世界人物介绍,著名人物资料,企业家、名星、伟人、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个人资料个人简历作品

| 联系站长 | 按拼音检索人物 | 现代人物分类索引 | 古今中外作品 | 教育教学资料 | 职业培训资料  |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  ? CopyRight 1998-2028, 1-123.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