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跑腿孩子缺席 高考咨询能否更人性化
本报讯 (记者金柯)昨天,本市首轮高考咨询吸引了数万名毕业生和家长参加。现场有个现象十分突出:不少家长代替考生跑腿,使咨询会变成了“家长会”。
上海交大、华东师大、东华大学等校分别举行的咨询会上,来各个摊位咨询的绝大多数是家长,不少还夫妻齐上阵,学生却不多。原来,家长们担心孩子参加咨询耽误学习,主动“代劳”,孩子则留在家里复习功课。
报考跟着就业走的态势在现场十分明显。在上海交大各学院的咨询摊位前,生物科技、电子、计算机等专业最吸引人。北大、清华等国内名校及香港3所高校也在上海交大设摊接受咨询,其中北大在沪招生54人,清华招生63人。首次列入内地高考招生计划的香港城市大学在沪招生20余人,但4年40余万港币的费用,让多数家长望而却步。
高考考生多数“缺席”咨询会,使教育专家感到不妥。他们指出,高考招生咨询是考生直接了解高校、寻找合适专业和自身发展方向的机会,也直接关系到自己的志愿填报。考生应对个人前途负责,好好珍惜,亲历亲为。
一天奔波仅触数校“漫漫征途”刚刚开始
本报记者金柯徐敏 昨天,上海交大等4所高校同日在不同地点举行高考咨询活动,不少家长和学生为了赶场子,连午餐也顾不上吃,拎着越来越重的资料奔波,有的打车前往,不仅一身劳累,不菲的车资也是笔负担。高考咨询活动本是便民之举,但这样的好事能否办得更加人性化?
昨天早上8点,家住长宁区的徐先生带着孩子出门,一圈兜下来,下午5点才回到家。可“漫漫征途”才刚刚开始:今天,松江大学园区7所高校联办咨询会;下周双休日,复旦、同济、上海财大等高校也将陆续举办校园咨询会……徐先生建议:从方便学生和家长考虑,高考咨询活动能否相对集中些?
实际上,本市高考咨询活动以前是集中举行的,但同样引来家长抱怨:人多拥挤,参加咨询如“打仗”,效果不好,而且存在安全隐患。
正是出于这一考虑,两年前,本市取消了全市性的高校集中咨询活动,代之以大型网上咨询,大受欢迎。然而,网上咨询也有“短处”:由于“坐堂”人数有限,考生一旦涉及报考专业具体问题,往往难以得到即时答复;由于在线咨询采取“一对多”的形式,“一对一”的互动效率较低。事实证明,网上咨询必须与面对面咨询相结合,才能满足考生的需求。
高考咨询关系志愿填报,做到便民的确不是小事。不少高校招办负责人建议,在继续完善网上咨询功能的同时,现场咨询可实行“分批集中”的方式,减少考生和家长奔波之苦。如按照重点本科院校、一般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分别组织全市性的集中咨询会。考生根据自己的实力有选择地参加。集中的现场咨询会举办后,各高校还可设立校园“开放日”,让考生和家长根据咨询会了解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学校参观咨询。(金柯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