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夜钱钟书赏析
|
刘邦,“乞丐皇帝”朱元章,就是代表,这类人世故,圆滑,狡猾。还有一种是有大智慧的人,他们看透了人性、人生,但不随波流,冷眼旁观,独善其身。两者的区别是前者“入而不出”,这是一种生存的本领!后者是“出淤泥而不染”,这是一种人生的智慧。显然,钱钟书就是后者。正经因为钟先生“入而能出”,所以能站在一个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上,清醒而明晰的剖析人性的种种,解剖纷纭的世态,举重若轻,包罗万有,呈现一幅刻画人性的“清明上河图”。 你看《围城》中,谈话、吃饭、交友、恋爱、工作、家庭,全是生活中种种细节,极其普通的琐事,然而正是在这些琐事中,在这些微不足道的细节中,一个个活生生的生活场景,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呈现在读者眼前,是那样生动,艳活和逼真。《红楼梦》描写的不也是一个钟鸣食之家的日常生活?可是它达到的艺术高度,却是旷古炼今。表现生活的真实,却又超过一般意义上的真实,上升到人性和世态的层次和高度上,正是一种高超的艺术。 文中对当时社会环境的着笔很少,所谓的历史容量,时代风云只是点到为止,一笔带过-------这在某些人看来,是一种遗憾,甚至是病灶。我却觉得这正是本书的成功处,因为它不以特定社会下的典型人物为目的,而是反映共同的人性、生活世态为目的,换言之他反映出了带普遍性,而超越了时代的人性百态。我敢说,象方鸿渐的不学无术,董斜川的附庸风雅,曹元朗的庸俗无聊,褚慎明的欺世盗名,孙柔嘉的胸府心计,鲍小姐的轻浮肤浅,李梅亭的厚颜无耻,高松年的老谋心,这一类文人,以前有,今天有,以后还会有;至于“文化沙龙”的无聊,三闾路上的见闻逸事,学校里的人情世故,上海滩上的稻梁谋,大家庭内的口舌是非,无不这样真实,又这般深刻,更不有说将婚姻喻为围城的永恒命题。 所以我个人觉得《围城》比《官场显形记》《儒林外史》等讽刺遣责小说更进一步,就在于前者有固定的社会背景,离了这个社会背景,人物意义就大打折扣。我们今天再读这些小说,多是从文学欣赏的角度上,并不能作为一种智慧之书来看,更不能让人看了后有审视自已的逼切和共鸣感。据称《红楼梦》是第一本将女人当人的小说,能不能说,《围城》是一本专门针对和审视“人作为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性”的书?鲁迅的《阿Q》是从个人方面着手刻画“中国人的劣根性”,那么,能不能说《围城》就是从社会的角度表现人性的共同点?
《围城》常被看作关系婚姻问题,所谓“城里的人想冲出去,城里的人想冲进来”,我觉得这实在是一种极大的误解,围城要表达的含义和内容与其是指婚姻,不如说是指人生!虽然故事从头就尾象是围绕着方渐鸿的婚姻展开,但钱先生其实是借方渐鸿的经历和其他人的小故事,表达了自已对人生的种种看法和理解,并以讽刺调侃的方式,让人在会心一笑时,有丝丝的苦涩。我总有这样一种感觉,读一次《围城》就象跟着方鸿渐游经一番,有了一次深刻的人生经历。 钱钟书是一位大学者,可惜他的主要学术作品《谈艺录》和《管锥篇》我没看过,没办法全面领略他的学识和智慧,如果没有《围城》,我们从哪里领略大学者的这种智慧和风趣?这让我想到英国的培根,他主要建树在哲学方面,是一个思想家,却有58篇的《随笔集》传世。培根的随笔,就如钱钟书的小说一样,都不是“专业著作”,但牛刀小试的结果却产生巨大的影响,让更多的人领略到大学者入世的智慧。如是没有《围城》,对钱钟书对我国文学也将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和损失 《围城》,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她里面优美的词句,在嬉笑怒骂中揭示社会的本质——实在是绝妙!比如“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沙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学国文的人出洋‘深造’听来有些滑稽。事实上,惟有学中国文学的人非到外国留学不可。因为一切其他科目像数学、物理、哲学、心理、经济,法律等等都是从外国港灌输进来的,早已洋气扑鼻;只有国文是国货土产,还需要处国招牌,方可维持地位,正好像中国官吏,商人在本国剥削来的钱要换外汇,才能保持国币的原来价值。”、“有鸡鸭的地方,粪多;有年轻女人的地方,笑多!”…… 当然,看小说不仅仅是看她的字、词、句,还得关注她里面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而作者的描写,能让很多人产生共鸣:似乎大家都能或多或少在里面找到自己或是自己熟悉的人的身影!似乎这一切就在身边曾发生过!我想,作为主人翁,方鸿渐很容易会成为很多人笔下的目标。我当然也很欣赏作者所塑造的这个形象:至于是作者自己的“缩写”也好,还是作者自己要批判的形象也好,在这一点上钱老是成功的!不过,我个人想写写赵辛楣,他在小说里面也是个不小的人物了。欣赏他对待爱人的态度、欣赏他待朋友的态度。以及他对待当时的社会的态度,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思考……… 赵辛楣在小说中算是颇为可爱的角色。他不但老谋深算,嫉恶如仇,还很有主见,能主持大局。他为人热情大方,对朋友真心帮助。他活得挺潇洒,“最擅长用外国话演说,响亮流利的美国话像擦了油,打了蜡,一滑就是半个上空。”并且有家世支撑。先在华美新闻社做政治编辑,后又任三闾大学教授,成为“从龙派”,同事们拜访他的最多,最后因私人问题离开三闾大学到重庆,而最终进了国际委员会。他留洋学的是政治,颇有政治家的见地和风度。缺点在于有时候故意拿腔作调,摆弄政治家派头。比如他说:“办报是开发民智,教书也是开发民智……论影响的范围,是办报来的广,不过,论影响的程度是教育来得深。”但是这番话却被方鸿渐以“大话哄人”和“小政客办教育”讥讽得体无完肤。应该说,辛楣算是无可挑剔的人物。 喜欢赵辛楣,喜欢他这种真实而坦荡的角色。“进可以做官,退可以办报”,再不济还能教书,而且是个系主任。面对情敌的傲慢,小小的虚荣,情到深处时的泼酸作醋,以及内心深处深沉的感触--“我有时想,苏文纨会不会偶尔想到我……”《围城》本不是本让人流泪的书,却常常因为这句话而伤感上一页 [1] [2]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夏夜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夏夜钱钟书赏析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钱钟书 |
下一篇文章: 夏夜--读钱钟书《围城》片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