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普通人讲那些不普通的事,有时候有一种简单的震撼。不管多么完美的人,就算是我们觉得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对的,但是我们可能要的是他所讲的很真实的、很有力度的一段,我觉得能给大家一种共鸣、一种东西就可以了。我就特别希望我做的这些故事里面不是煽情,但是能有一种温暖。有的时候就是尽在不言中嘛,我希望我做的节目给你的是一串省略号,或是一个惊叹号,不只是一个句号。”和凤凰卫视的不少节目一样,《冷暖人生》也是在聊天中诞生的。
有一次,陈晓楠和凤凰卫视中文台副台长刘春聊天,刘春引用了狄更斯的一句话:“这是一个最美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黑暗的时代。”于是,一档关注普通人生活命运的节目《冷暖人生》应运而生,目的宗旨就是“让绝望者重生、让哭泣者欢欣、让徘徊者前行”。
开始制作《冷暖人生》,陈晓楠和她的摄制组就进入了近乎疯狂的工作状态。由于经费和时间的限制,7到10天的出差周期,摄制组至少要拍3个人物。希望能够通过所记录下来的人物的命运,来记录这个时代。《冷暖人生》做一期人物的故事都是探讨一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反复品味人物的五味杂陈的东西,传达历史性的、现实的典型信息,这个年代的这样一个当口,他们的精神状态是什么,他们的文化状态是什么,他们的人文思考是什么样的,总之,《冷暖人生》会更多地选择一些背后有比较深刻内涵、丰富内涵的人物的命运,这样可以从他们身上看到一群人的命运。除了感动外,可能就会留下一些思考。
《冷暖人生》曾经做过《志愿军战俘》、《西路军的女战士》、《台儿庄敢死队队长》,他们自己身上带有几个时代的历史,把他们自己的命运叙述出来,已经是一段跌宕起伏的历史的脉络。他们同样还在做《灰姑娘》系列和《新工作者》系列,反映有典型意味的一些社会真实存在的问题和大家的精神状态的探究和思考。陈晓楠不会在节目中指导人生,也不会在节目中带太多的道德评价判决的语言和态度,因为她认为每个人的内心是平等的,她试图用她最朴素的好奇心,跟每一位采访对象谈话,把自己回归成一个最本真好奇的人。
亲历黎以战火
2006年7月,平静了6年多的黎巴嫩南部再度硝烟弥漫。在黎以冲突爆发当天,凤凰卫视的高层便开始部署战地报道,调兵遣将。陈晓楠和同事取道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进入贝鲁特,一次次冒着生命危险发回图像和电话连线报道。
前往黎巴嫩做战地报道其实也是随着战争的爆发而突然决定的。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去现场看一看”的天生冲动,压过了恐惧的感觉。“对做新闻,我是个有瘾的人。亲历现场,在那里看到、听到、摸到,甚至在空气中闻到的味道都是有价值的。如果能去而我不去,我会跟自己过不去的。”陈晓楠说,当自己身处前线,面临枪炮声的时候,心底有些东西本能地折射出来,这种东西就是“探知真相”。虽然这种真相令陈晓楠悲伤。
在这次黎以冲突的战地报道中,陈晓楠进入的贝鲁特是战争重灾区,“我们为什么要去,不光是传达中国人的声音,告诉人家有中国人在,更多的是我们要从自己的眼睛里看到真相。记者的天职是探知真相,就是我要离真相最近。这个真相可能是这方面的,也可能是那方面的,它们综合起来,才叫真相。所以我们要用自己的眼睛,相信自己的感触。然后你这样传达回来的东西是最客观的,不用隔一层去了解这个事情了。而且作为一个记者采集到的在现场的东西,大家对它感受、总结,得出更新的结论,都是有帮助的,我希望是有帮助的。”
在这一次的黎以冲突中,陈晓楠真正到了在战火中度日的人们中间。没有进入前线之前,人们更多地看到的是学者们分析政治局势,听到的是战火中死亡数字的罗列。但当真正地走近战争,才痛切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
陈晓楠在寻找那些光亮的东西,这些可能是她看这个世界的方法,她愿意在任何人身上、在很灰暗的东西里面寻找光亮的东西出来,那才是生命的意义所在。陈晓楠觉得人在很艰难时刻的一点坚持是人灵魂状态里的一些东西,那是人和动物之间根本性的区别。除了生存之外,人还有追求,哪怕这种追求也许是不值一提的小小追求。
陈晓楠简介:
凤凰卫视新闻主播、主持人, 1972年生,北京人,1991年考入中国传媒大学主修国际新闻,1994年起在北京电视台先后任英语新闻主播、主持人,1998年-2000年兼任中央电视台经济部《世界经济报道》、《财富对话》节目主持人。2000年底加盟凤凰卫视,主持《凤凰早班车》、《凤凰午间特快》及《周末皇牌大放送》等。2003年由她独挑大梁的《冷暖人生》更令观众动容。她还参与直播多宗国际大事。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