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6;亨利——当时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当贝尔来到老科学家的寓所时,老人正在午睡,贝尔不愿打扰他,就站在细雨中静静地等候。两个小时后老人醒来时,贝尔的外衣已湿透了。老科学家很感动,并非常客气地接待了贝尔。
贝尔陈述了他的发现,并详细地解释了用电线传递语音的设想。贝尔讲完后,怀着紧张的心情问道:“先生,您看我该怎么办?是发表我的设想,让别人去做,还是我自己也应该努力去实现呢?”
“您有一个了不起理想,贝尔,”亨利慈爱地答道:“干吧!小伙子。”
“可是,先生,有许多制作方面的困难,而且——我不懂电学。”“掌握它!”这位大科学家斩钉截铁地说。
这句话对贝尔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许多年后,贝尔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没有这三个令人鼓舞的大字,我是绝对发明不了电话的。”贝尔回到波士顿,悉心学起电学。他的业余时间全都用在电学的研究上。贝尔这时刚刚26岁,精力充沛,经过刻苦用功,没多久学习就过了关。
1873年夏,贝尔开始谐波电报的实验。他试图将电学和声学熔于一炉,万事皆备,尚需一名得力助手。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贝尔遇到一个年轻的电工技师,二人一见如故。技师名叫沃特森,只有18岁,他对贝尔的理想坚信不疑,表示一定尽全力帮助贝尔实现理想。沃特森后来履行诺言,始终不渝,成为贝尔的终身战友。
贝尔在近郊公寓的宿舍成了他们的实验室,这间灰尘满地、拥挤闷热的小屋同时又兼作二人的卧室。两位青年人埋头其中,一边研究电声转换原理,一边设计实用机械。贝尔每有一种新的构思,沃特森马上照图施工,从无怨言。
日复一日,700多天过去了,他们究竟试过多少方案,有过多少失败,已无法统计。最后,两台粗糙的样机终于制成了。
贝尔的设计是这样的:在一个圆筒底部装一薄膜,膜中央垂直连接一碳杆,插入硫酸液里,人讲话时薄膜振动,杆与硫酸接触处的电阻发生变化,电流随之有强有弱,接收处利用电磁原理,再将电讯号复原为声音,这就实现了用电传递声波的实验。
为了验证机器的效果,他们把导线从住处架到公寓的另一端,试验开始,贝尔和沃特森对着自己的装置大声疾呼,可是机器像聋哑人一样毫无反应。他们一连试了好几天,好心的邻居们默默忍受着他们毫无结果的大喊大叫,直到两个发明家嗓子都喊哑了,机器还是无动于衷。经过两年多的努力,耗尽心血,造出来的电话竟是一个不争气的“哑巴”。
但他们没有泄气,贝尔继续苦苦探索着。成功终于来临了,1876年3月10日,沃特森正在另一问试验室工作,突然他听到听筒里传来呼叫声:“沃特森,请到这里来,我需要你。”沃特森惊喜地大喊:“贝尔,我听见了,听见了。”这时两人不约而同地推开大门向对方奔去,两人紧紧拥抱在一起,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原来当时贝尔正在楼上调试送话器,一不小心将蓄电池里的硫酸泼到裤子上,情急之下急呼助手沃特森,没想到这呼叫竞成了世界上第一句通话,成了科技史上具有永恒意义的一句话。它向世界宣称:电话诞生了。
当天夜里,贝尔怀着激动的心情给妈妈写信说:“今天对我来说是个重大的日子,我们的理想终于实现了!我觉得,把电线架设到房子里的日子不远了,朋友们将不必离开家就可以互相交谈啦……”
艰难的推广之路
电话诞生了,贝尔以为电话机必为世人争购使用,但是他想得过于乐观。当时大家对他的新发明都持怀疑态度,无人问津,这使得他意识到:电话的发明只是成功的一半,要使电话为社会承认,还需要他们做艰苦持久的推广。
几个月后,适逢美国举行建国百年纪念博览会。贝尔和沃特森在会上表演电话实验。游客们都很好奇,围观的人络绎不绝,大为赞赏。其实,人们为电话喝彩,不过把它看成新奇的玩具,觉得有趣而已,谁也没有看到它的实用价值,在博览会主持者的眼里,贝尔和沃特森仿佛是两个玩魔术的演员。一是由于公众受旧习惯的约束,尚没有电话通讯的概念;二是因为他们展示的电话机,通话距离只有50米远。对于电话机远距离通话的可能性,不论贝尔如何说明,人们只是摇头不信。
两个人回到波士顿后,一方面对电话机再加改进,另一方面利用各种场合,宣传电话机的原理及其应用前景。
一晃两年过去了,1878年贝尔在相距300千米的波士顿和纽约间进行了首次长途电话实验。按原计划,贝尔和沃特森处各聘一名歌手,但到实验开始时,沃特森处的歌手却迟迟未到。贝尔急中生智,在电话中命令沃特森出马顶替。当时有数百名女学生前来参观,从来没有当众唱过歌的沃特森面对一群妙龄少女的面,实在是不好意思唱。但是在贝尔的再三催促下,他终于满面通红地鼓足勇气,放声高歌。电话里顿时传出对方的欢呼和掌声,试验获得意外的成功。第二天,波士顿一家报纸用头条新闻报道了这次试验,并发表评论道:“这项发明总有一天使长途电信业务完全改观。”
年轻的贝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后,他办起了电话公司,把改进后的电话引进美国社会直至遍及全世界,荣誉和财富也滚滚而来。
永无止境的发明家
但他并没有停留在电话给他带来的荣誉和财富面前,成功后的贝尔,发明欲望更加强烈。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