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可信。
3、要掌握一定的反侦破技巧,以便遭人调查时,逃之夭夭。
副作用
这是苦肉计式的煽情,以“卖身”这种惨绝人寰的招式煽动人们的同情心、爱心,进而使人们掏出真金白银。由于监管约束困难,容易发生不良后果。一旦被骗,再碰到此类事情人们很难再加以相信,社会风气由此被败坏。
(网易文化频道亦有贡献)
观点
别煽我的情,烦!
记得最早的煽情印象来自一部电影,名字就不说了,煽情的手法现在看来低劣得可以,就是让一孩子死命哭,边哭边叫妈。那时候小,哪受过这个呀?立时就跟着哭得稀里哗啦。也不知道打什么时候起,电视上也玩起了这一套。不同的是,如今的煽情节目不单是要你哭,还要你烦,要你受不了。
《艺术人生》的几板斧刚出来的时候当真“人挡杀人,佛阻杀佛”。国内嘉宾出镜,最后一幕定然是面部特写,嘴唇哆嗦,热泪盈眶。父母、同学、小时候的照片,还有你挖肝挠肺的那点私事都给倒腾出来,这时候你不哭还真对不起人家那张憨厚的脸。后来碰上几个不开面的香港人,把这几招破了。既然这些招数好使,国人又喜欢跟风模仿,后继者自然源源不断。不就是心灵、情感么?不就是谈感情、论人生么?地方电视台照方抓药,如法炮制,风味也各不相同。
“此时此刻您心里的感受如何?”
“您有什么话想对亲爱的观众们说?”
这种弱智话题在煽情节目上层出不穷,让人怀疑编导们的智力(参照国产电影,似乎还属于正常范围)。
还有一种情况更坏,就是拿别人的悲惨遭遇说事,专揭人的伤口,让嘉宾说自己的惨事儿,主持人在边上唏吁感叹敲边鼓,到最后台上台下眼泪齐飞,相信不少大婶大妈都曾经中过招。最近,煽情节目达到了新的高度,人家不单单激动和感慨了,嘉宾割腕、下跪、父母和孩子互相破口大骂已然出现在镜头前。煽情至此,算是到头了。
非煽情类节目爱好者不要指望有什么委员、专家出头,取缔此类电视节目了。此类节目是电视台吸引眼球的法宝,有人看,就不愁没人做。国外的电视发展史证明,电视煽情节目是传媒大众化、娱乐商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煽情对于电视节目的生存,必不可少,尤其对于商业电视的发展。转型期的中国,心灵、情感的追求成为稀缺的资源,电视煽情节目乘虚而入,打着追求真情的口号,吸引着大众的眼球。套个时髦的说法,煽情电视节目的流行是电视台和观众的互动,你动我的眼泪我动你的钞票。
翻了一下新版的汉语词典,煽情这个词赫然在目:“煽情,通过某种方式激发感情”。就解释来看,词性没有褒贬,但“煽”这个字,不由得让人想到“煽动”、“煽风点火”,感觉上,就是有人拿一东西撩拨你。本来撩拨也没什么不好,电影音乐小说这些东西不都是在撩拨人么?但煽情为什么就让人恨?还是在于它那个“情”不是自发的,变味儿了,是一种过了度的“情”,所以假。和假烟假酒不同,这东西影响的是人的心灵和精神世界,隐蔽性和欺骗性很强。
新闻报道的煽情,会失掉媒体的立场,失去对世界的客观判断;情色网站的煽情,会让人流于低俗;电视节目和杂志的煽情,则以假乱真,鱼目混珠,让真实情感无从立足。等到我们的眼泪被他们煽干,他们还要煽我们的什么呢?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