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何不坐进法驾等待她呢?想到这里,他安稳地坐进了法驾,幻想着夜阑人静与美人共度良辰美景。
周共王 密国康公见美人来投,以为是天降吉祥,把这三位美人拉上温车(古代有车厢的豪华车)。跟着出游的诸侯们看到这一幕,都以为康公是为共王献美,一个个在妒忌的同时,也想看看这三位天堂仙客。这样一来,把一个周共王惹火了:“你们看什么!” 这种爱的欲火一发,大家一时又不知道如何是好。共王心想:你康公在大庭广众下献美,是不是考验本王?孤也考考你康公是不是真心。想到这里,他摆出君王的架子,说:“康公,你这是让寡人学商纣王吗?快让她们回去!”听起来好象是在训斥康公,实质上是让康公把这三位美人藏好,等他回宫后好好的享受。 康公共卫生本来年轻贪色,他根本没有会意出共王的意思。看到这三位娇滴滴,软绵绵投怀送暧的少女,把一位康公正人君子的伪装面具剥削干净…… 康公带着三个优物回国了。在美女们的笑声中,他早就忘记自己是周朝的臣子。 康公回国向他母亲介绍了三位美女的来历后,他母亲紧皱眉头,说:“侯儿呀,你好糊涂!这三位美女不是凡人,你能受用吗?快献给周天子去!” “母亲,是共王命孩儿领回的。”康公不甘心地辩驳道。 “侯儿呀,天子田猎都不敢猎取太多的野兽,诸侯出行对众人也要谦恭有礼。共王是在考验你!你听老娘的话,不会错!”这时的康公哪里还听得进母亲之言,一气之下,带着三位仙女远离都城,到郊外行宫里去逍遥去了。 再说共王回宫后,一直在等康公送那瑶池仙女。可是,他等了十个多月都不见人影,连忙派人去打听,才知道其中的原因。共王吼道:“虢公,你带五千精兵,把密国灭掉!” 周共王-出土文物 岐山董家村发现的卫盂记载着周共王三年裘卫用价值贝一百朋的一件瑾璋、两件赤琥、两件麂麂和一件贲韨,换取矩伯的土地十三田:五祀卫鼎记载共王五年裘卫用自己的五田土地对换了邦伯厉的四田土地;九年卫鼎记载裘卫在共王九年又用一辆车子及车马器具等,换取矩的一片林地等有关土地占有形态变化的情况。和卫盉、卫鼎所载交易土地相似的还有过去出土的格白簋,其铭曰:“格白取良马乘于倗生,厥贾(价)三十田,则析。”倗生用四匹马换得格伯三十田土地,双方分执券契,然后勘划田界,办理交付手续。卫盉、卫鼎的铭文表明所谓“田里不鬻”(《礼记·王制》)的周礼原则开始被突破了。奴隶主贵族之间出于某种需要,就可以用实物换取土地和林地,或者用这块土地对换那块土地。由于当时土地在名义上还是国有的,因此土地转让时还得报告王廷,至少取得形式上的认可。从九年卫鼎可以看出,在西周中期林地的交易和田地不同,只要私下达成协议,不通过官府即可易主。看来,当时的土地国有制转变为私有制,首先是从荒山野林开始的。值得重视的还有,卫盉铭文把贝这种货币作为衡量实物价值的尺度记载下来,这在周代金文中还属首次发现。铭文为我们提供了当时土地的价格:对于价值八十朋的瑾璋,“厥贾,其舍田十田”,即每田值八朋;对于价值总和为二十朋的赤琥、蔽膝等物,“其舍田三田”,即每田值将近七朋。
这种土地单价的差异,可能与土地的肥瘠有关,这是研究当时社会经济的重要史料。在西周中期,象裘卫和矩伯、倗生和格伯之间的土地交易,虽然还不是完全自由的土地所有权的买卖,但却足以说明当时社会经济关系已经开始发生变化,贵族私有性质的土地已经出现。
周共王、懿王时期裘卫青铜器的铭文,记载土地交易事件。裘卫青铜器,4件分别为五祀卫鼎(高36.5厘米,腹内铸铭文207字,记述邦君厉付给裘卫四片田地,划定地界的事)、九年卫鼎(高37.2厘米,腹内铸铭文195字,记述裘卫用车及车马饰等换取矩伯下属颜的一块林地的事)、二十七年卫鼎(高23厘米,器与盖各铸有相同铭文73字,记述周王召见裘卫并赏赐命服等)、三年卫盉(高29厘米,盖内铸铭文132字,记述裘卫用玉器及礼服向矩伯换取十三片田地的经过),为西周中期贵族裘卫所铸,1975年陕西岐山董家村出土。
匜是董家村青铜器群中重要器物之一,铭文中记述牧牛因上告他的上司师,而受到刑罚的经过和结果。铭文里说的鞭刑、墨刑和赎刑,可与《尚书·舜典》记载的“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相印证,表明西周时期存在有成文的法律和刑罚、狱讼盟誓制度,反映了奴隶制国家的特征和本质。
扶风庄白出土的微氏家族铜器群,是解放后西周青铜器最重要的一次发现。在这批青铜器中,七十五件铸有铭文,其墙盘铭文长达二百八十四字,是解放后发现的字数最多的一件。这批铜器铭文,尤其是墙盘,对于研究西周的历史、政治、经济提供了许多重要资料。全文分前后两段:前段记载周王朝的发展史,称颂诸先王和当时的天子——共王的主要业绩;后段记载器主的家族史,历述史墙祖考和本人的事迹。铭文所述文王初步做到政事和谐,获得有力的辅佐,奠定了灭商的基础:武王征服周围夷族小国,消灭了商纣;成王稳定了周王朝在全国范围内的统治;康王治国守成;昭王南征荆楚等,都和史书记载是本相合。盘铭还为研究周王朝初期接纳其他部族人才、中期农业经济的变化、谥法起源以及骄文的发展等问题,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资料。
扶风强家村出土的师翻鼎,形体雄伟,重一百零五公斤,铭近二百字,是研究西周奴隶社会国家制度难得的史料。文内多处提到“德”字,鼓吹以“德”为奴隶主阶级行为的规范。周承商制,这种“德治”思想是从商朝奴隶主阶级那里沿袭下来的。他们认为维持奴隶制国家的统治,就要加强德治。师旟鼎铭正反映了西周奴隶社会中晚期的这种现象。
周共王-古密须国遗址 古密须国遗址在灵台县治西50华里之百里镇。密须国在商末时为周原西北部的一个强悍部族。公元前1057年为周文王所灭。武王克商后,封同姓诸候,建立密国,后又为周共王所灭。今百里中学后院据说是原密须国宫殿的遗址。离遗址东2里许的烂泥湾有密须公墓,洞山有一庞大的西周墓葬群,甘肃省最大的西周铜鼎就出土于此。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