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Z >> 钟期光 >> 正文

 

从鲁南战役看华野作战难度-节选华野政治部付主任钟期光回忆录

物主义的军事观点,武装大家的头脑,又在指战员中开展对蒋军美械装备

 


的研究,在《建军增刊》上介绍研究美械装备的资料,使大家既消除思想顾

 


虑、又从军事科学技术上

 


了解新式武器的构造性能与对付办法,还在战场上进行实地打坦克演习

 


与边战斗边总结摧毁坦克的经验。战士李耀清说得好:“坦克是人造的;人

 


造的东西,人就有办法抬它!”

群策群力,大家想了许多对付坦克的办法:远距离怎么打,

 


近前怎么打,单个坦克如何打,集群的又如何对付,正面打应注意什么,

 


侧面攻击有什么要求,跳上坦克怎样往里

 


面打,被坦克甩下又如何再爬上去,等等。大家硬是用密

 

 

 

集火力、燃烧瓶、炸药包、集束手榴弹、火箭筒等武器,先

 


把步兵消灭,使坦克失去依托,或者先把坦克打瘫痪,使步兵失去掩护,

 

然后聚而歼之。有位绰号叫“快板大王”的战士,根据坦克的弱点,编出了

 


《坦克有十怕》的快板,行军时边走边唱,有力地鼓舞了士气。此役,将第

 


1 快速纵队的24 辆坦克全歼缴获,成为我们华东野战军成立待种纵队的物质

 


基础之一。

 

 

 

对较大城市的攻坚作战,也是从鲁南战役开始的。枣庄是有名的煤矿区

 


和中等城市,有很多钢骨水泥建筑物,日军和国民党军队先后构筑了大批集

 

团堡群,增设了电网等各种障碍物,构成外围与核心阵地紧密相连的永久性

 


设防体系。敌整编第51 师凭坚顽抗。我第1 师8 个团围攻枣庄及其外围齐村,

 


连续两次攻击均未成功,伤亡较大。粟裕同志率我们司政机关部分同志深入

 


前线,一面增调第1 纵队第2、第4 团和第8 师23 团共3 个团配合第1 师攻

 


坚,一面重点解决爆破问题,抽调一批“爆破大王”火线传授爆破技术。陶

 


勇同志集中全师爆破手举办爆破训练班。勇敢、战术、技术相结合,火力、

 

爆破、突击成一体,终于突破敌军坚固防御体系,全歼守敌。我们野战军政

 


治部及时总结了这一经验,在全野战军开展了以学习爆破技术为主的互相学

 


习活动:原华中部队善野战,很勇敢,但不会爆破,就学习山东部队组织大

 


爆破的经验;原山东部队讲究战术技术,但不善高度机动的野战,缺少穿插

 


撕裂敌阵的特殊战斗经验,就学习华中部队的野战与勇敢精神;华中部队溶

 


化俘虏工作比较熟悉,也在全野战军推广。原两支部队在战斗中互相学习,

 

既增强了团结,又互相取长补短,提高了战斗力,成为一支无坚不摧的坚强

 


劲旅。

 


第三,我军有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立功运动的普遍深入开展,

 


阶级觉悟和战术技术的不断提高,部队的士气空前高涨,在最后聚歼26 师和

第1 快速纵队的战斗中,我广大指战员发扬了“有我无敌”的英雄气概,冒

 


着敌军多种火力射击,不顾炮声马达声震耳欲聋,不顾细雨泥泞,将一字长

 


蛇突围之敌截成几段,与敌机械化部队顽强搏斗。最后将残敌压缩到下湖与

 


漏汁湖之间洼地内,坦克、车辆陷入泥潭,人员、辎重混乱一团,被我聚歼。

 


第1 师第8 团排长李教清,连续爬上敌坦克,用手榴弹塞进“乌龟壳”,俘

 


获两辆坦克,迫使另一坦克之敌举白旗投降,创造一人缴获3 辆坦克的英雄

 


事绩。第3 团排长蔡得高,带领全排在夜间巡逻游击时,发现敌人一个密集

 


队伍向西逃奔,他端过机枪手的机枪,向敌猛烈射击,将敌队伍打断。一部

 


误奔我大部队驻地被歼;余敌在全排十分响亮的集体喊话后,吓得举手投降;

 


他又命前一个投降者喊后一个敌人投降,结果一队敌军“,鱼贯而入”地成了俘虏。战士梅加裕、张学安等6 人围住一辆坦克,因靠得很近,坦克里面

 


的炮火对他们无可奈何。他们先是围而不打,任坦克前冲后闯,左转右折,

&n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钟期光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从鲁南战役看华野作战难度-节选华野政治部付主任钟期光回忆录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