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报道都江堰的情况。所以当主持人得知她在成都时大感意外,自然的就追问出了“你不是在都江堰吗?怎么回成都了?”其实讲明情况也是有效信息,可惜徐娜没有给出清晰满意的答复,她不可能意识到危险也没有保护好自己。也许她也在纳闷你们不知到我在成都吗?这和她经验不足有关。
二,冷漠,地震发生30多个小时就说聚源中学的救援已接近尾声。
没有新闻现场报道经验的她在表达自己的感性判断,而非客观理性判断。关注直播的朋友都看到了,其实在早期被废墟掩埋较浅的幸存者得救之后,在小山一样的废墟下寻找到一个生命讯息是一件艰难的事,而现场并不象人们想像的那样紧张激烈,没有场面上的张力,而是内心的紧张与行动上的细致。这就是当时现场的情况。显然,徐娜用个人感性的判断“接近尾声”来概括这种情形是犯了严重错误。可惜,当主持人进一步追问,她没有抓住机会弥补反而更加慌乱。
但错误的表达并不是源于内心的冷漠,而是缺少知识储备和现场经验。
她是我台最早赶往灾区的记者之一,在那里同样废寝忘食,身心疲惫。即使在后来承受着难以想像的心理压力下,她仍在夜以继日的编辑抗震救灾的节目,虽然这一点儿也改变不了她在公众中的印象。
我敬重这次我们所有在灾区的记者,他们中有大家熟悉的张泉灵,李小萌,冀惠彦,白岩松,董倩,张萌……而更多的是大家叫不上名字的,他们所付出的超过任何一个演播室里的主持人。他们曾冒着大雨彻夜蹲座在路旁,仅有的雨披包住了机器;他们曾跟救援部队一起冒着余震和塌方,爬行在扭曲的山路上;他们同样缺眠少吃,精疲力竭,他们迈过废墟和遗体,睡在硬地帐篷,他们同样流干眼泪,心力憔悴,他们同样在战斗,在纪录,在传递……
请接受我的敬意,我的同事,我的兄弟姐妹!
包括徐娜,虽然这次你不够出色,但你是他们的一员。期待着你,下一次能够出色。
也请观众给徐娜宽容和机会,她不是坏人,她还在成长。你们的批评也是我们进步的动力。
舆论如刀,杀人不见血,解除误会了就不要再谩骂。
我十分理解在那样一个敏感和脆弱的时刻,观众的情绪宣泄。面临国难,我们情同此心。
但我知道有时候网络上的不明就里,不求甚解,甚至是断章取义的传播感染,会掀起非理性的滔天洪水。
我不知道我这篇文章所面临的命运,如果有人想骂,那就骂吧,我只期待至少一个人的理解,那就是徐娜。 (本文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周娜)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