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少年时游历半个欧洲
童年喜爱绘画的王全安一直以为自己会是名画家,可由于他的姐姐上山下乡,父母希望留他在身边,11岁的王全安被要求考入了延安歌舞团,学习古典舞。上世纪80年代,他有很多出国的机会,这也使得与大多数中国人比起来,他知道得太多了。
穿着团里统一发放的500块钱的灰色西装,接受了防止叛逃的反策反训练后,王全安游历了半个欧洲。十七八岁的他和一个法国姑娘谈上了恋爱。某个阳光灿烂的下午,法国姑娘带他去了一个地方,告诉他这是他钟爱的电影《老枪》故事的发生地,她聊得眉飞色舞,刹那间王全安觉得导演和舞蹈演员是两个档次的职业,电影可以对一个人影响那么深远。这姑娘开始帮助他留法,“你看过《毛的最后舞者》吗?”王全安插了一句,他差点和那个男主人公一样,在特殊年代被定义为“叛逃”。但他最终没有赴女孩的巴黎之约,年少的他已经清晰地意识到:“我不可能成为一个法国人。出去不是问题,问题是出去后怎么办?”
B 偷档案报考电影学院
回国后他着手报考电影学院,当然对团里要打着报舞蹈学院的幌子,21岁的王全安已经初显“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的端倪,他知道单位不会放他,自己偷了档案送到电影学院,并忽悠老师说单位太信任他了,由他自己递交档案。由于文化课成绩不佳,他只有报表演系,第一学期他就后悔了。
王全安采取的反抗方式是和导师的干女儿谈恋爱,传说他把所有的老师都气哭过。如果每学期旷课25堂就会记大过,他一般旷到24堂,把挤出的时间去自修或上他喜欢的课。出乎意料的是他各科成绩都很好,老师对他又恨又爱,以至于他妈妈教育他:“你不要锋芒太露,让出一些部分让别人领先。”
第二年进入片断导演,王全安根据自己的校园恋爱经历撰写了一个小品,骗老师说改编于小说《通风的小屋》,其实世上从来没有这篇小说。那时学校开始不那么纯粹了,生意人和学生们抢女生,优秀女生都跟商人走。那个小品空前成功,许多女生看一次哭一次,王全安意识到自己的表达是有力量的。他坚定了一个信念:拍电影不是职业,而是你有话要说,一生要从事的职业应该首先打好基础,基础可以决定走多远。因此,当别人为了留京跑到教务处闹得头破血流时,教务处却找到优哉游哉的王全安,问他怎么想。他坚决表示回西安,从此放弃表演,改行导演。西影厂是个充满骄傲的单位,1988年该厂职工张艺谋得金熊奖时,陕西老乡王全安刚好考进电影学院,多年后也得了同样一座奖杯的他回忆说:“那是天地混沌,一个时代从此划开,真比我自己得奖还激动。”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