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流落民间的皇后和公主们》
历史无奇不有。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派大将伯颜率20万大军,灭掉南宋,统一中国,其势何其雄也。但仅仅过了百年,曾经不可一世的忽必烈的子孙就被朱元璋的大将徐达逐出中原,而徐达率领的明军也同样是20万。众所周知,蒙古是马背民族,蒙古人的武功一度所向披靡,改变了亚洲乃至欧洲部分地区的政治地理版图。然而,作为大一统的王朝,有如此煊赫之势,统治时间却如此之短,面对中原高度发达的文化、科技、政治、经济等格局,却有些水土不服,无所适从,恰如深入宝山,日落时只能空手而回,给中国历史留下了太多让人思考的东西。不说别的,仅层出不穷的政治阴谋和宫廷斗争,就耗损了朝廷太多的精力,内部矛盾尖锐是元朝贯穿始终的主要特色,以致无暇扑灭各地如风而起的民族怒火。可以说,元朝皇帝更迭的历史,既短暂又残酷。往往伴着骨肉之间的血腥杀伐,最终导致元帝国的灭亡。100年的元朝一共产生了11位皇帝,第一位皇帝为元世祖忽必烈,在位34年。忽必烈之后,又有9个皇帝,共历38年。平均四年一换,其中最短的天顺帝和宁宗也都是一个多月时间。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文宗图帖睦尔和他的皇后卜答失里的统治,从他们掌权到让出皇位,直接反映了元朝中后期的政治特色。而最后一任皇帝元顺帝,在位35年,算是在位时间最长的帝王了。可就是这位元顺帝,入继大统之路也充满着风雨雷电。 据《元史》记载,文宗图帖睦尔在其兄(明宗)当了6个月的皇帝后,暗中将其害死,然后自己做了皇帝。这还不算,为铲除后患,他听任皇后卜答失里所为,毒死了明宗皇后八不沙。然后立自己的儿子阿剌忒答剌为太子,满以为就此能子承父业,不料太子福薄,自从被立为太子后便一病不起,整日昏迷。文宗也忧思成疾,总认为明宗的灵魂附在太子身上,对文宗大骂不休。使得文宗图帖睦尔后悔不已,或许为了求得灵魂的安生,他立下遗嘱,要皇后卜答失里在他死后,一定要传位侄子,使帝位复归正统。卜答失里虽情非所愿,但仍坚遵夫命,舍子立侄,又把帝位还给了明宗的长子妥欢贴睦尔,即顺帝。顺帝深自韬晦,即位初期,违背常理,下诏尊婶母卜答失里为太皇太后,可待他羽翼丰满后,却流放卜答失里母子。在元廷的皇后之中,虽然卜答失里具有宫廷斗争的丰富经验和智慧,在元朝中后期帝位更迭的政治斗争中发生过重要影响,但就因为这一念之差,彻底改变了她后半生的人生轨迹,并最终客死异地他乡。 天命皇后 卜答失里(《元史》称"不答失里",1307~1340),蒙古弘吉刺部人。父周阿不刺是驸马,封鲁王;母桑哥刺吉,是宗室之女、封鲁国大长公主。卜答失里的祖先世居朔漠,早年追随太祖铁木真(成吉思汗)从龙起兵,建有大功。在蒙元朝廷地位显赫,和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几可比肩。到太宗窝阔台时更进一步宣布:今后,弘吉剌家族若生女,则世代为皇后;若生男,则娶皇室公主为妻。世不罔替,荣耀之极。因此,卜答失里从小就沉浸在对自己的婚姻幻想之中,她多次想象自己的婚姻之路,究竟是用黄金或是宝石铺就,因为她是天命皇后。然而,看似金光灿烂的通衢大道,却充满了无数的政治风险和不可预测的因素。 卜答失里生活的时代,正是元朝的中后期,统治阶级穷奢极欲,下层百姓啼饥号寒,民族歧视严重,整个国家都像坐在火药堆上。而此时,统治集团内部更是围绕帝位该谁继承的问题,各利益集团互扼喉咙,越掐越紧,可谓刀刀见血。自元成宗铁穆耳死(1307)至元顺帝妥欢贴睦尔(1333)立,短短30多年间,皇帝走马灯似地先后换了9位。平均四年一换,其中最短的天顺帝和宁宗也都是一个多月时间,在位最长的也不过10年。为了夺取皇帝的宝座,兄弟反目、父子为仇。卜答失里生活在如此腥风血雨的动荡时代,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使她认识到了政治斗争的残酷。她常常一个人,躲在小屋里,仔细研究元朝自建国以来,历代宫廷斗争史,特别是最近时代宫中发生的一系列权力之争的前因后果,从中领悟到了一些东西,由此积累了宫廷斗争所需要的智慧和经验。 卜答失里父母都是贵族,血统高贵。自然继承了父母优良的遗传基因。泰定元年(1324),卜答失里17岁,已出落得貌如天仙,举止高雅,很有教养,而且聪颖、成熟。凡见过她的人,无不砰然于心,争为婚姻。1324年9月,泰定帝也孙铁木耳为了堵塞攸攸之口,将流放海南的武宗次子图贴尔召还京师,封为怀王,并传旨将卜答失里嫁给他为妻,以为笼络。当时朝野上下,都以武宗海山后代为当然的皇位继承人。 这里有一个历史的闪回:忽必烈在他儿子真金死后,隔代指定真金第三子铁穆耳为皇位继承人,是为成宗。成宗有子早夭,其皇后卜鲁罕不顾世祖日后帝位必传真金太子之后的成约,企图垂帘听政。右丞相哈喇哈孙表面上表示拥戴,暗地里却派人到漠北去迎海山,就是后来的武宗;到怀州去迎爱育黎拔力八达,就是后来的仁宗。两人是真金第二子答喇嘛八达的儿子。其母答己和爱育黎拔力八达先到达京城后,在右丞相哈喇哈孙的协助下,先发制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率兵闯入内廷,抓捕了左丞相阿忽台和安西王阿难答等人。接着,答己又让阴阳家推算两个爱子的星命,看谁应立为皇帝;阴阳家推算海山寿短,据此,答己便想让次子继位。但因海山拥兵朔方,威名当世,且在返京途中闻弟政变成功,即分兵三路南下夺取帝位。其母答己对长子畏怯三分,为避免骨肉间刀兵相见,答己让人传话给海山,同意由他称帝,但必须将平定内乱有功的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立为皇太子。此后约定,皇位继承为兄终弟及,即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之后,仍传位于武宗的儿子和士揦。但仁宗死后,未立兄子,而是传位于自己的儿子硕德八剌,是为英宗。英宗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一心改革政治,但也触犯了大多数保守的蒙古色目贵族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扑,英宗被弑。当时袭封晋王位的也孙铁木耳,拥兵漠北。保守派为了借助他手中的兵权,答应事成之后立他为帝。也孙铁木耳遂在龙中(今克鲁伦河)即位,史称泰定帝。 因此,对于武宗皇帝的后代,泰定帝自然就要重点防范。泰定二年(1325)正月,又将图贴睦尔流放建康(今江苏南京),使其远离朝廷。致和元年(1328)三月,泰定帝病危,宰相倒剌沙等为彻底消除武宗儿子对帝位构成的威胁,再次将图贴睦尔迁居江陵(今湖北江陵),监视居住,不让在一方坐大。但怀王图贴睦尔是一个善于藏拙、深自韬晦的人,他人在江湖,心在朝廷,时刻没有忘记失去的皇位,时刻都在寻找机会夺取帝位。因此,也在朝廷暗布心腹,对朝廷风雨了如指掌。也就在图帖睦尔最失意痛苦的时候,卜答失里始终忠诚地相随左右,与图帖睦尔患难真情,给图帖睦尔孤寂的生活尽可能多的爱情暖色。 两都之战 泰定帝在位五年,没什么大的建树。致和元年(1328)七月,泰定帝病死于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一场皇位争夺战爆发了。 就在泰定帝病重时,丞相倒刺沙匆匆从大都(今北京)赶往上都。元朝时,上都比大都的位置重要,新皇即位,一定要得到设在上都的和林大会的确认,方为有效。倒刺沙因太子年幼,不即拥立,竟擅权自恣,独断独行。皇后巴巴罕见朝廷上面闹得不成局面,只得临朝称制,遣使进京,命平章政事乌都伯刺,收掌百司印章,安抚百姓。 而留守大都的金枢密院事燕帖木儿知道势难再缓,便去见西安王阿刺忒失里,说:"故主已殂,太子尚幼,国家须立长君,始可无虞。况天下者,武宗之天下,英宗已不当立,大行皇帝更出旁支,愈加混乱。今日正统,应归武帝嗣子,岂可一误再误?" 阿刺忒失里本就是怀王图帖木儿一党,自是求之不得。却故意说道:"周王远在漠北,如何是好?"燕帖木儿道:"周王远在漠北,可怀王近居江陵,不如先迎怀王入都,安定人心,然后再迎周王,仁宗故事,即是先例。" 于是燕帖木儿便召集心腹,准备停当。由阿剌式纳失里下令,八月初四黎明,文武百官都到兴圣宫开会。乌都伯刺正要宣示皇后巴巴罕的手敕,收缴百官印章。在此关键时刻,燕铁木儿率阿速铁木儿、索伦赤等17人,闯入宫中,要立武宗之子为帝,敢有不顺从者,立即处死。 随后,燕铁木儿与阿剌忒纳失里共守内廷,分布心腹于枢密院,控制大都,召集百官听命。同时,委派前河南行省参知政事明里董阿、前宣政使答里麻失里,驰往江陵迎怀王图帖睦尔。图帖睦尔遂于9月平安抵达大都,入居大内。自称监国,待尚在漠北的大兄(和世束)到来后让位。《元史·土土哈列传》:"燕铁木儿与诸王大臣请帝早即大位,以安天下,帝以明宗居长,固辞。" 其实自古以来,帝位是最具诱惑性的东西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图帖睦尔心中当然觊觎了,但弟不先兄,这是蒙古传统。因此,图帖睦尔在没有合理借口的情况下,不敢贸然接受。但老谋深算的燕铁木儿严肃地对他说:"大王让德,欲待周王,固然是极好之事。但时势相迫,亦宜从权。人心向背之机,间不容发,万一失去这个机会,噬脐无及。万不可坚执己见,以失民望。"燕铁木儿又率群臣劝进,伏阙上书,请怀王早正大位,以慰人心,而安天下。于是,图帖睦尔在多次表示"固让之心"之后,于9月13日于大都大明殿即皇帝位,改元天历,是为文宗。不久,立卜答失里为皇后。《新元史·后妃列传》:"天历元年,册立为皇后。二年二月,授册宝。" 与此同时,在上都的辽王脱脱(斡赤斤后)、梁王王禅(甘麻剌孙,泰定帝侄,封地在云南)、右丞相塔失铁木儿、左丞相倒剌沙、御史大夫纽泽等闻大都政变,惊骇不已。也于9月间在上都拥立泰定帝幼子阿剌吉八即皇位,是为天顺帝。 上都与大都形成两个皇帝并立的对峙局面。上都得到了和林大会的授权,很快组织起讨逆大军,加紧进攻大都。而辽东、关陕、川蜀等地藩王也先后起兵响应上都。而文宗也传令封府库,收百司印,募死士,买战马,运京仓米,饷输士卒,遣兵扼守各路要塞,积极备战。争夺帝位的斗争由宫廷政变发展为两都之间的大规模内战。 燕帖木儿想到自己的同母弟撒敦、儿子唐其势还在上都,便密令塔失帖木儿召使返京。两人得了消息,抛弃家眷,星夜奔回。燕帖木儿遂命撒敦率领雄兵,镇守居庸关;唐其势屯兵古北口,以御上都。上都军与大都军在居庸关、古北口一带展开激战。上都军所到之处,人马辟易,正当上都军全力南进时,在东北的东路蒙古元帅不花帖木儿(燕帖木儿之叔)与后王搠只哈撒儿、齐王月鲁不花,在10月13日乘虚进围上都,留守倒剌沙经过两个多月的武装较量后,彻底认输,奉皇帝玉玺投降,文宗将他投入监狱。天顺帝阿剌吉八被俘。上都的支持者失去首领,相继溃散瓦解。 11月,梁王王禅及倒剌沙、纽泽等均被处死。 让出帝位 两都之战甫一结束,明宗、文宗兄弟之间争夺帝位的斗争又风云激荡起来。 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作为正宗的皇位继承人,武宗海山的长子周王和世揦,比作为次子的图帖睦尔,更具有入继大统的正当性。因此,图帖睦尔要想当皇帝,就必须先得让出皇位。从天历元年(1328)11月之后,文宗多次遣使奉迎和世揦于漠北,再三表示固让之心。说哥哥是嫡长,理当即位。 为人宽厚、心无权机的和世揦,见弟弟如此谦恭,以为弟弟是真心相让,遂于天历二年(1329)正月,即皇帝位于和林之北(今蒙古国库伦西南),是为明宗,蒙古号忽都笃汗。3月,文宗派燕铁木儿奉皇帝玺宝,北迎明宗。明宗接受皇帝大印后,依据前朝武宗、仁宗旧例,立图帖睦尔为皇太子,约为兄终弟及。 5月,图帖睦尔又从大都出发北上,迎接明宗,镇南王帖木儿不花等随行。明宗也从上都南下,按站登途,八月初一,到达上都附近的旺兀察都(今河北张北)。两下相见,握手言欢,兄友弟恭,又是乱离之后的久别重逢,自是欢恰。明宗遂大开筵宴,大宴诸王、大臣,以庆祝兄弟相聚。表面上融融乐乐,一派升平祥和景象,不料八月初六日,传出消息,明宗忽然暴崩。死因不明,时人多怀疑是文宗让出帝位之后,又深自反悔,暗中与燕铁木儿精心策划了这场阴谋。《新元史·土土哈例传》:"三月,诏燕铁木儿护玺宝北上,觐明宗于行在……燕铁木儿恃功骄恣,明宗潜邸诸臣用事,夺其权宠,乃潜以弑逆之谋白于文宗。未几,明宗暴崩。" 明宗突然死亡之后,燕铁木儿趁明宗皇后及明宗一班旧臣陷入慌乱、悲痛之机,携皇帝玉玺会同图帖睦尔,从明宗死地疾驰而去。途次,传命伯颜为中书左丞相,并封太保。钦察台、阿儿思兰海牙、赵世延并为中书平章政事,朵儿只为中书右丞。明宗所用的一班旧臣,尽行黜退。图帖睦尔到了上都,监察御史徐奭,又上书劝进,略言天下不可一日无君,神器不可一日虚悬。8月15日,图帖睦尔遂在上都以皇太子身份再次即皇帝位,蒙古号札牙笃汗。 文宗复位,感谢燕铁木儿"大有勋劳于王室",特任为中书右丞相,封太平王。加封太师,追封三代,把持朝政。 图帖睦尔虽然历经了许多风风雨雨,最终如愿以偿抢得了帝位。而随着文宗帝位的巩固,卜答失里的皇后位置也最终确立了下来。 谋杀皇后 天历三年,文宗改元至顺(1330)。其时明宗的皇后八不沙,已从漠北返回大都。文宗出于愧疚心理,对她礼遇有加,让她入居宫中,敕有司供给钞万锭、布帛200匹,作为资用,并封明宗嫡子懿璘质班为鄜王。懿璘质班年方5岁,乃是八不沙皇后所生。又有一子,名叫妥欢帖睦尔,庶出,年纪比懿璘质班稍长。其母迈来迪,相传是北方娼女,生得花容月貌,气度高雅,明宗十分爱慕,便纳为侍妾。生下妥欢帖睦尔不久,迈来迪去世。而八不沙却是在册的王妃,两人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语。所以,尽管妥欢帖睦尔年长,但因系庶出而未获封王。这时也便随了八不沙皇后同居宫中。 八不沙皇后作为明宗遗孀,虽受着文宗皇帝的礼敬,但是一想起明宗被害的种种疑点以及人们风言风语的猜疑,心中就不无怨怼,时时暗自垂泪,这八不沙皇后心无城府,不知韬晦。与人交谈,啧有微言。当时国母节制六宫,所以八不沙一言一动,统由侍女们传报,卜答失里遂无所不知。劝文宗及早采取措施,但文宗想,八不沙一个女流之辈,也翻不起什么大浪,遂不予理睬。 可是皇后卜答失里却不这样认为,其一,八不沙这样不知轻重,成了各种谣言的总根源,大不利于朝廷。其二,按照蒙古习俗,弟有收兄寡妻的陋习,文宗也想纳八不沙为妃,卜答失里虽明确反对而未果,但留着总是个危险。因此,卜答失里虽与八不沙同住宫中,面子上似属通融,但心中互有介蒂,彼此相见,言语带刺。 卜答失里总想找机会收拾八不沙。也是八不沙遇事不老练,不善掩藏自己的内心,自己往枪口上撞,终于给卜答失里逮住了机会。 冤家有孽,有一个深受卜答失里皇后宠幸的太监拜住,见卜答失里对八不沙不大感冒,就有些狗眼看人低,也不把八不沙放在眼里。八不沙毕竟有皇后之尊,自然心气难平。这一日,太监拜住又在宫中往来,适逢八不沙皇后也在宫中散步。相遇于道,按规定,拜住须上前请安,侍立一旁。不料拜住不但不如此,反在视而不见,大模大样的站在一旁,像没事人一样与小太监调笑。八不沙皇后对拜住如此藐视自己的态度气恼不已,便向他呵叱道:"你区区一个太监,狗样的人,也敢这般无礼。你等仗着皇后威势,竟尔无法无天,须知我也是位皇后,不过先帝忠厚,不甚防着,反被那狗男女从中暗算,仓猝崩逝……"八不沙只顾心中痛快,反不知盛怒之余的愤激之词,竟有何等危险。尤其是在不知不觉中,竟将文宗和燕铁木儿暗算明宗的事情,也一起抖了出来。等于揭了文宗和皇后的短处,没事也便有事了。 拜住平日里狐假虎威,颐指气使惯了,哪受过这等窝囊气。便急匆匆跑到中宫,跪倒在卜答失里皇后面前,哭哭啼啼,将八不沙皇后所言,转述一遍,且添油加醋,捏造一些詈词。卜答失里闻听,盛怒之极,咬牙切齿道:"我与她势不两立,定要她死在我手,方出胸中恶气。"拜住道:"这亦不难,只要禀明皇上,赐她自尽,便可一了百了。"卜答失里道:"我也曾说过几次,可是皇上不同意,为之奈何?"拜住献计说:"这好办,可以从太子入手。皇子虽幼,但将来总是储君。鄜王已立,按祖制,也有资格继承皇位,现在同处宫禁,势必从旁窥伺太子之位,倘或皇上舍子立侄,那对您和皇子可是不利!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不如禀明皇上,就说八不沙潜结内外,谋位鄜王为太子。不怕皇上不信。"卜答失里听后摇头道:"皇上曾有立侄的意思,这样一说反倒提醒了他,倘若弄假成真,岂不聪明反被聪明误?"拜住进一步挑拨道:"明宗暴崩,谣言四起,多说太平王燕帖木儿主谋。现在八不沙对燕铁木儿与皇上合谋暗算明宗深信不疑,留着始终是个祸害,不如劝皇上早下决心,斩草除根!"卜答失里不禁颔首,逐日在文宗面前絮聒,把祸福利害的关系,反复陈说。 俗语说得好,枕席之言易人。文宗经不住卜答失里软磨硬缠,心思便摇动起来。虽然文宗对八不沙非常恼火,然不肯骤用辣手。文宗说:"凡事不要做得过甚,我已为燕铁木儿所惑,做了不仁不义的事;现在,再要对明宗皇后下手,是不是有点过了?"接着又似乎无奈地对卜答失里道:"但箭在弦上,又不得不发,我只好将错就错了。然而我的心终是不忍,宁可由别人去处置她,我也不便颁诏赐死啊!" 卜答失里见皇上如此说,即召拜住密议,并将文宗之语原封不动的复述一遍,并问计于他。拜住道:"皇上太属仁慈,此事只可由皇后作主。请皇后传一密旨,就说皇上有命,赐她自尽。"卜答失里道:"事果可行么?"拜住道:"皇上不是说了吗,要除掉八不沙皇后,他不便颁诏赐死。这就是暗示你,此事可由皇后做主。"卜答失里遂拟好密旨,命拜住亲携鸩酒,前去八不沙宫中。八不沙皇后梳洗才毕,骤见拜住入内,令她跪读诏旨,只得遵命。当得知要赐她自尽时,八不沙不禁抚胸恸哭道:"既杀我先皇,又要我死,我死必作厉鬼以索命。"言已,即从拜住手中夺过鸩酒,一饮而尽,不久即毒发含恨而死。《元史·后妃·文宗卜答失里皇后列传》写道:"后与宦者拜住,谋杀明宗后八不沙"。 文宗闻报八不沙皇后暴病身亡后,知是皇后所为,也没有过多追究,只将八不沙皇后厚葬,求得心里平衡,然后安排册命,准备立其子阿剌忒纳答剌为太子。但皇后卜答失里一想到鄜王懿璘质班与妥欢帖睦尔尚处宫中,对于己子阿剌忒纳答剌的太子地位来说,是一个潜在的威胁,为了彻底断绝后患,她又想出了一种毒招,拟将他们驱逐出外,拔去眼中之钉,方才庶几无患。 无情驱孤 卜答失里皇后与文宗生有3子:长子阿剌忒纳答剌,次子古纳答剌(后改名燕帖古思),三子太平纳。至顺元年(1330)3月,诏封阿剌忒纳答剌为燕王。 卜答失里在毒死皇后八不沙之后,为了使长子阿剌忒纳答剌顺利登上太子之位,便将矛头指向了明宗两个年幼的儿子懿粼质班和妥欢帖睦尔,卜答失里像对待八不沙皇后一样,经常向文宗陈说留两人在宫中的祸福利害关系。文宗认为两人年尚幼弱,不便遣发外地,从缓再议。卜答失里便暗中唆使妥欢帖睦尔的乳母,叫她夫妇入见文宗,略言:妥欢帖睦尔实非明宗所出,生母迈来迪,出身低下,属娼妓杂种,如何冒充天璜贵胄,自乱血统?且明宗在日,已欲将他驱逐。如果此刻不将妥欢帖睦尔远遣边地,那么,几年之后他向皇上提出封王要求,甚至以明宗长子身份觊觎皇太子之位,恐怕将来有很多麻烦。此刻正宜慎重名义,以明嫡庶之分,勿一误再误。 文宗其人,汉化较深。在信用文臣的同时,又极力尊孔崇儒,行"汉法",崇文治,命翰林国史院与奎章阁学士院编纂《经世大典》,保存了大量的元代典制纪录,成为明初纂修《元史》的依据。因此,文宗具有强烈的汉儒思想,比较重名分,辨嫡庶。见卜答失里说得有理,便下令将年仅10岁的妥欢帖睦尔东戍高丽(今朝鲜),流放大青岛中,不准与人往来。据《元史·顺帝本纪》记载:"至顺元年四月辛丑……徙帝于高丽,使居大青岛中,不与人接"。妥欢帖睦尔既去,只剩一个幼小的懿璘质班了,孤苦伶仃,无人扶持。就这卜答失里还不放过,还想将他流放外地,只是文宗觉得懿遴质班实在太小,没有听从。 除去了一切障碍之后,卜答失里便策划要立燕王阿剌忒纳答剌为太子。1330年8月,御史台臣请立燕王为皇太子,文宗推辞说:"燕王尚幼,非裕宗(真金)为燕王时可比,待以后再议吧!"过了几时,又由诸王大臣奏请立储,文宗仍不同意。他说:"你们所讲的,都是为了国家的根本大计,忠心可嘉,但燕王尚幼,恐他识虑太浅,不堪大位。缓一缓,以后再议,亦未为迟。"诸王大臣因屡请没有得到允许,也就厌了再说的念头。偏偏皇后卜答失里立皇太子心切,就又密密召见诸王大臣,怂恿他们再申前请,自己也好乘间力求。至此,文宗不好再阻众议,只得接受大家的建议。于是乃先令太保伯颜祭告宗庙,然后立燕王阿剌忒纳答剌为皇太子,卜答失里谋立已子为储君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
文宗忏悔 不料礼成刚一日,太子阿剌忒纳答剌就忽然生起病来,昏迷不醒,高烧不退。御医百治无果,始终找不出病因,反而日甚一日。急得文宗和卜答失里皇后像热锅上的蚂蚁,寝食不安,日夜在床前守候。忽一日,太子睁开眼睛,满口谵语:"天下本是我家的天下,你等害我先皇,夺我帝位,还嫌不足,我一个年轻孀妇,寄居宫中,碍你们啥事了,偏又将我鸩死。可怜我夫妇两人,哪一点对不起你们,俱为你们毒死。你想立太子么?我今特来索命了!"言毕,即寂然不动。文宗惊得什么似的,知是冤魂出现,吓得倒在地上,几乎晕了过去。也骇得卜答失里皇后没了主意,忙忙将文宗扶上坐榻。又跪在床前,连连叩头,哀告不已。口称该死,只求先皇先后勿念前事,保佑太子性命。 从此深宫内院,不是出现明宗附体,就是八不沙皇后缠身的怪事。惊骇得一班宫娥彩女,连在白昼,也要呼朋引伴,方敢进出。卜答失里也由惊生畏,由畏生忧,即与文宗商议,欲在帝师座前亲受佛戒。文宗本就亏心,今见宫中时时闹鬼,也就听了皇后之言,大兴庙宇,祈神祷鬼。朝廷上下,整日青烟袅袅。但佛不佑人,太子终于不治,于至顺二年(1331年)正月,一命归西。 丧葬才毕,次子古纳答剌又染重病,病势和皇太子一样。使文宗帝后不禁惊骇莫名,俱信鬼不可欺。就是宫廷内外,也都群议汹汹,顿时风声鹤唳,无在非疑,杯弓蛇影,所见皆惧。文宗至此,方始醒悟,他忏悔似的对卜答失里说:"我初意本不要立储,只因内外相迫,才成此举,看来先兄先嫂不肯容我,我想立皇侄为太子,以安先灵。"卜答失里哪里还敢再争,只得应允。同年九月,文宗将诸王阿鲁浑撒里的住宅买下,命大臣燕铁木儿侍奉古纳答剌居住。在燕铁木儿等人的精心护理下,古纳答剌病情逐渐好转,文宗及卜答失里稍感宽慰。 可就在皇子古纳答剌病愈不久,文宗却由于悲伤过度,思虑过深病倒了。一天夜间,皇后卜答失里正在床前侍立,文宗忽然跃起,抓住皇后的手,大叫:"皇兄皇嫂,饶恕于我!"直吓得卜答失里汗毛直竖,忙跪在地上,苦苦哀求!求了一会儿,文宗才清醒过来,料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追忆夺取帝位往事,感到十分愧疚,禁不住长叹道:"孽由自作,夫复何言。自思此生造孽非浅,如今忏悔,已是无及。"文宗决意舍子立侄,使帝位复归正统。卜答失里流着眼泪说道:"传位皇侄,皇子怎样呢?"文宗道:"你还要顾到皇子么?你自己的性命,也不知怎样哩!常言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靠权谋夺得帝位,在位5年,夙兴夜寐,不辞辛劳,虽取得了一些文治武功,但朝廷内外,是不会忘记明宗大统的。若要强立皇子燕帖古思为帝,后果会不堪设想。看来,欲想天下太平,还须立兄长之子。"卜答失里道:"此事且召太平王商议。"文宗道:"我的家事完全为其所误,他的性命也就只在目前了,哪里还能与你商议大事。"卜答失里唯唯而退,心内甚不谓然,令近侍密召太师、右丞相燕铁木儿商议。哪知燕帖木儿每日与妻妾寻欢作乐,荒淫无度,已抱病在床,不能应召前来。卜答失里只得改召伯颜进宫商议。 太保伯颜入宫。卜答失里将文宗的病榻言语告知,伯颜道:"皇子年龄,与鄜王相仿,何必别立皇侄。"卜答失里以手指床,意思是说,这是文宗的意思。伯颜是何等聪明的人,早已领悟,便悄悄地对卜答失里道:"皇上此时抱病在床,神志不清,故有此语,等皇上病好了,再行定议,也不为晚。"不料文宗闻听,大声说道:"朕虽抱病在床,神志极为清爽,并非是乱命。朕意已定,将来国事,还要靠卿做主。卿和皇后,要竭尽忠诚,拥戴鄜王,不可再生异议。"伯颜深感皇上知遇之恩,含着眼泪答应了。 至顺三年(1332)八月,文宗崩,年仅29岁。燕帖木儿闻得噩耗,勉强起床,踉跄入宫,其时皇子燕帖古思,早已召回宫禁。燕帖木儿见了卜答失里,便大声说道:"皇上大行,应由皇子嗣位,请皇后从速颁诏,传位皇子,最为紧要。"卜答失里闻了此语,并不回言,反而号咷大哭起来。燕帖木儿见此情形,很觉惊诧,只得婉言劝慰。 卜答失里止住痛哭,回答道:"皇上临殁,曾有遗嘱,命鄜王继承大统。"燕铁木儿听后,大为惊讶,顿足道:"皇上自有嫡子,传位鄜王,臣不奉诏。"卜答失里慌忙劝说:"这是大行皇帝临终遗嘱,太保伯颜曾与先皇面议,太师可去问他,自然明白。"燕铁木儿不便再说什么,忙奔伯颜处。听完伯颜一说,便止不住一个劲儿地摇头叹息。 舍子立侄 燕铁木儿亟请卜答失里皇后立太子燕帖古思为帝,但卜答失里因有文宗遗诏,不敢不从。于9月立明宗次子、年仅7岁的懿璘质班作皇帝,是为宁宗。即位之后,立即下诏尊皇后卜答失里为皇太后。卜答失里太后遂在御兴圣殿接受群臣朝贺,临朝听政。《新元史·后妃列传》记载:"至顺三年八月,文宗崩,丞相燕帖木儿请立燕帖古思,后不从。文宗大渐时,命传位于明宗子。……至是年十月,始以明宗次子懿璘质班留京师,白于后,宣遗命而立子,是为宁宗,甫七岁,后同听政"。 谁知宁宗无福,即位仅二个多月就因病而逝。宁宗死后,燕铁木儿再次请立文宗幼子燕帖古思。卜答失里面对几个月来帝位的变故,有些心灰意冷,说:"天命如此,燕帖古思年纪尚幼,不应继位为君,还应另立为是。"燕帖木儿争辩道:"前日传位鄜王,已经履行了文宗遗命。如今鄜王既崩,自然非燕帖古思莫属,此外更有何人可以继统?"太后道:"明宗长子妥欢帖睦尔,前居高丽,现居广西静江(今桂林),今年已经13岁了。可以立为新君。"燕帖木儿闻听大惊,心想,当初流放妥欢帖睦尔,就是怕他来争夺帝位;如今却要把帝位拱手让出,无疑于养虎为患。遂威胁道:"先帝在日,曾有明诏,妥欢帖睦尔并非明宗之子。所以前徙高丽,后徙静江,况且流放他亦是您的主意,如今又要立他为帝,恐怕将来祸患,避之不及。"太后道:"此时且立了他再说,待他百年后,再立我子亦未晚。"燕帖木儿道:"人心岂可预料。太后与明宗之后已有隔阂,安知皇侄日后不恩将仇报?还是自己的儿子放心一些。"太后答道:"此事也只好凭他的良心,我传位于他,总可以对得住明宗帝后了。"燕帖木儿还是摇首,不以为然。太后道:"我意已决,你不必另生异议。"燕帖木儿无奈地说:"这传位的问题,原是太后家事,太后既然主意已定,为臣者怎敢不从?" 太后遂命中书右丞阔里吉思,自广西迎回妥欢贴睦尔。但燕铁木儿疑惧未消,因为燕铁木儿当初主谋害死明宗,总觉得如果立了明宗之子,将来定遭报复无疑。加上燕铁木儿去迎接妥欢贴睦尔时,与他并马而行,扬着马鞭,借机矜夸自己,并陈述了迎立的意图。但妥欢贴睦尔年纪虽小,却很有心机,对燕铁木儿所言一无所答。于是燕铁木儿更加怀疑妥欢贴睦尔已经知道了谋害明宗之事。所以到京师后,借故一拖再拖,一直也不再提立他为帝的话。因为国事都决于燕铁木儿,群臣也不敢过问。直到1333年6月,燕铁木儿因荒淫过度溺血而死,无人再与他作对,卜答失里遂与群臣商定,才立妥欢贴睦尔为帝,是为惠宗,即顺帝,是元朝的最后一任皇帝,蒙古号兀哈笃汗。并约定依武宗、仁宗旧事,妥欢帖睦尔之后,再传位于燕帖古思。 礼遇之隆 顺帝即位后,任伯颜为右丞相,燕铁木儿弟撒敦为左丞相,总理政务。燕铁木儿的儿子唐其势和伯颜弟马札儿台并为御史大夫。伯颜与燕铁木儿两家实际已成为朝中权势显赫的两大家族。此时的顺帝只是一个傀儡皇帝,他的年龄和资历都决定他只能默默地忍耐着。 燕帖木儿有个女儿,名唤答约失里。至顺四年(1333)八月,卜答失里因燕铁木儿平生功勋卓著,遂命顺帝将答纳失里册立为皇后。顺帝自然不敢违逆,只得奉命而行。册后之日,一切仪注,悉循故例。又因皇后之故,加恩母族,封撒敦为荣王,食邑卢州。唐其势袭太平王爵位,进阶金紫光禄大夫。又封伯颜为秦王,命与荣王左丞相撒敦总理百官。一面命大臣议定改元,以至顺四年为元统元年。 卜答失里以太后身份参与朝政,宠贵一时(元朝的皇后掌握有户口钱粮,有专设的下属职官,代表她出身的门系之利益)。1333年12月,顺帝为皇太后卜答失里置徽政院,设官属366员,专门管理皇太后日常生活事宜。元统二年(1334)10月,奉玉册、玉宝,上卜答失里尊号为"赞天开圣仁寿徽懿昭宣皇太后"。至元元年(1335)12月,顺帝为表示对卜答失里礼遇之隆,竟不顾部分朝臣的激烈反对,违背常理,下诏尊婶母卜答失里为太皇太后,并在诏书中盛赞卜答失里"承九庙之托,启两朝之业"的功绩。卜答失里闻诏喜出望外,仍临朝称制,即日在兴圣殿,接受诸王百官朝贺。 顺帝尊卜答失里为太皇太后,可算是历史上的非常之举。在当初议论此事时,参知政事许有壬谏以非礼,顺帝不听。南台御史太不花也上奉,认为尊叔母为太皇太后于礼不合。卜答失里刚听说的时候,勃然大怒,不一会儿又说:"朝廷监察部门能有这样的大臣,可以算是谨守祖宗之法的了。"并赐给他金币,表彰了他的忠直。 《新元史·后妃列传》:"先议尊为太皇太后,参知政事许有壬谏以为非礼,不听。时南台御史太不花亦奏,以叔母不宜加太皇太后的尊称,后初闻大怒,徐曰:'风宪有臣如此,可谓能守祖宗法矣,'赐金币以旌其直。" 由于受制于权臣、后族势力的制肘,最初几年,元顺帝"深居宫中,每事无所专"。就把心思用在学习上,因此,顺帝读了不少古籍,具有很深的汉文化造诣。也有相当的科技才能,曾自制金人玉女自动报时器以及头眼爪尾自行转动的龙舟。如果不误为人君,或许在科学技术上有更深的建树,可见权力误人。 顺帝元统三年(1335年),左丞相撤敦病殁,伯颜执政,唐其势任左丞相。尝语其友说:"天下本我家天下,伯颜何人,位居我上?"此言传入伯颜耳中,心内很不快,遂上疏请以右丞相之职让于唐其势,奉诏不许。唐其势遂与撒敦弟知枢密院事答里,诸王晃火帖木儿等以伯颜跋扈专权,顺帝昏庸无能为由,密谋发动政变,拥立文宗子燕帖古思为帝。6月30日,唐其势率勇士闯入官廷。哪知事有不密,伯颜早有防备,与知枢密院事完者帖木儿、中书平章政事定住等正张网以待,捕获唐其势。 唐其势之弟塔刺海,尚未知其兄被擒,领了伏兵前来迎敌。被卫士一箭射下马来,生擒活捉而去。伯颜擒了唐其势兄弟,带入宫中请顺帝登殿审问。顺帝道:"逆谋已著,何用再问,照律办理。"伯颜即令卫士动手,将唐其势牵出处死。塔剌海年少胆怯,竟躲避在皇后座下。皇后答纳失里此时情关手足,心内不忍,撩裾遮蔽。伯颜喝令卫士从皇后座下拽了出来,亲自拔剑,一挥两段,一股鲜血直溅皇后衣裾,吓得皇后答纳失里,战战兢兢缩做一团。伯颜又启奏道:"唐其势兄弟谋逆,皇后亦应有罪,况袒蔽塔刺海,显系党恶,请陛下割爱正法,为后来之戒。"顺帝尚未答言,伯颜已饬卫士,扯皇后出宫。卫士不敢动手,伯颜大怒,竟走至皇后前,揪住皇后头发,拖落地下。皇后号泣道:"陛下救我!"顺帝至此,只呜咽道:"汝兄弟为逆,朕也不能相救。" 七月,伯颜杀答纳失里皇后。燕铁木儿家族彻底败亡。 顺帝又将燕帖木儿及唐其势引用的人员一并黜逐。自此,朝政全由伯颜(蒙古人多用这名字,非灭宋之伯颜)把持。伯颜得势之后,也就作威作福,贿赂公行。在元朝历代宰相中,伯颜权势之显赫,是少有的。他排斥蒙古诸王,仇视汉人,扬言要杀张、王、刘、李、赵五姓汉人。他还下令废止科举,禁止汉人、南人学蒙古、色目文字,开历史倒车。 惨遭流放 元顺帝虽年幼,却心机颇深,表面不动声色,伯颜跋扈,让他跋扈。太皇太后虚荣,让她虚荣。顺帝表面上对他们尊宠有加,可是实际上,他一刻也没有忘记夺回大权,一刻也没有忘记父王母后被害以及自己流放边地、颠沛流离的往事,他在暗中等待时机。 1340年2月,顺帝20岁那年,伯颜的侄子脱脱暗中得到顺帝支持,乘伯颜出外行猎,发动政变,将他贬黜。这才成为名副其实的皇帝。顺帝起用脱脱为相,力图革新朝政,恢复科举取士,开马禁,减盐额,招修辽、金、宋三史,政治一度较为稳定。大权在握后,开始对卜答失里进行无情的报复了。 善于揣摩帝意的近臣们知顺宗之所想,于是摇唇鼓舌,朝夕怂恿,把太皇太后过往之事,及文宗在日的情形,也一箍脑儿搬将出来,还加上了许多捕风捉影之言,说:"太皇太后离间骨肉,罪恶尤为重大。便是这太皇太后的徽号,也是从古及今所罕有的,名分俱在,岂有以婶母为祖母的道理。陛下若不明正其罪,天下后世,将以陛下为何主?"把顺帝心中的旧怨激了起来。遂不加思索,不与脱脱商量,就在同年六月,颁布诏书,撤销文宗庙主,削除太皇太后的徽号,流放东安州(今河北安次)。燕帖古思年幼无知,放逐高丽。诏书中历数文宗、卜答失里谋害明宗及八不沙皇后的罪行。《元史·后妃一·文宗卜答失里皇后列传》:"至元六年六月,诏去尊号,安置东安州,寻崩。"这诏书颁发下来,廷臣大哗,公推脱脱入朝,请顺帝取消成命。脱脱驰入内廷,当面谏阻。顺帝道:"你为国家而逐伯父,朕也为国家而逐婶母,伯父可逐,婶母难道就不可逐么?"说得脱脱张口结舌,无言以对。只得将太皇太后的私恩提出陈奏,不是太皇太后的内外保护,怎得嗣位?顺帝却置之不理。 当下由顺帝的左右,口称奉了旨意,逼着出宫。太皇太后卜答失里正在得意之际,对顺帝毫无戒备,突遭变故,一时束手无策,只有对着燕帖古思,母子二人失声痛哭。那些趋炎附势的监押官,见了这般模样,非但没有怜恤之心,反倒恶言催逼。太皇太后由悲生怨,哭泣着说道:"我不立自己的儿子,让他为君,今日之下他反如此待我,天理何在?良心何在?我要到朝堂之上,当着众大臣的面,评一评这个道理,然后触阶自尽,使这昏君蒙个千古不孝之名。"说着,便向外面奔去。 那些奉命而来的近臣,如何肯由她前去,当即一拥而上,硬生生地把太皇太后和燕帖古思拖入预备下的车子,推出宫来,任他母子如何哭喊,也不理睬。刚出宫门,母子即被强行分开,不准同行。卜答失里面对生离死别,大声责骂顺帝不该如此对待她母子。那种凄惨的情形,真是目不忍睹。恰值御史崔敬由此经过,见了这般形状,大为不忍,急急趋入台署,奏请顺帝不要流放年幼无知的燕帖古思,顺帝坚决不允。太皇太后母子遂无法挽回,只得悲啼就道。 太后到了东安州,人地两生,满目凄凉,旧日侍女也大半散去,只有老妪两三人在旁侍候,还是呼应不灵,直把她气得肝胆俱裂。一日三餐,还得自己操作,生熟不知,竟遭嘲笑。联想到昔日煊赫之势,禁不住悲愤交加,不久,便忧愤成疾,郁郁而死,年仅30余岁。临终时含泪说道:"我悔不该不听燕铁木儿的话,落得这种下场!"说到这里,又倚定床栏,向东呼道:"我儿!我已死了,你被逐东去,从此以后,母子再无见面之日了。"说到这里,已痰喘交作,不能出声。想要喝水,身边已无可唤之人。迁延了一会,双脚一顿,遽尔长逝。还是有好心的邻人,出一芦席,草草安葬了事。 燕帖古思被押解官押着东行,那押解官名叫月阔察儿,乃是个极蛮横凶暴的人物。燕帖古思年纪尚幼,离开了母亲,已经哭得半死。月阔察儿闻得啼声,便加威吓。燕帖古思自幼便做太子,娇养已惯,说一句话,做一件事,从来无人敢违拗他。如今遇到月阔察儿不是痛詈,便是毒打,如何禁受得住?因此不多几时,在流放途中即被监押官月阔察儿折磨而死。卜答失里做梦也未曾想到,她在扶立顺帝时所打的如意算盘:"若武宗、仁宗故事",竟是如此结局。 从此文宗图帖睦尔的后嗣,已无孑遗了。 顺帝既逼死了太后母子,余怒犹是未平,又命帖帖木儿将文宗的神主撤出宗庙。当文宗在日所置的官属,如太禧、宗禋等院,及奎章阁、艺文监,也一齐革除。翰林学士承旨巙巙,见顺帝迁怒至此,便上章谏道:"人民积产千金,尚设家塾以训子弟,岂堂堂天朝,并一学房亦不能容,未免贻讥中外。"顺宗这才有所收敛。 脱脱当政,虽然进行了改革,但大势已去,积弊难返。汉族农民纷纷进行起义,元朝中央政权风雨飘摇,各大汗国坐视不救,无人发勤王之兵。至正19年,又发生了皇太子爱由识理达腊与其母第二皇后奇氏欲迫使元顺帝内禅事件。至正28年(1368年),明军大将徐达迫近大都时,元顺帝率皇太子爱由识理达腊退避应昌(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北)。元顺帝于至正30年在应昌病故,元朝中央政权瓦解。明洪武三年(1370年),明军攻破应昌,皇太子爱由识理达腊率轻骑数十远走和林,并在和林称帝,仍沿用大元国号,改元宣光,在位8年,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病故于和林,庙号昭宗。至此,元祚终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