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娜出场的9号主攻手张越红成了本场比赛的关键人物,她在网上的优秀发挥在中国女排最需要信心的时候拯救了整个球队。后面的三局比赛,俄罗斯队在中国女排的反攻之下越打越乱,中国女排终于自己走过了所有的艰难,登上了辉煌的顶峰!
回首征程,几许忧愁几多欢笑,雅典的这个夜晚给予中国女排的远不仅仅是一块奥运会的金牌,更可宝贵的是这支队伍的成熟与升华。
****技战术篇:长处弱点事后说 赢在快变结合****
尘埃落定,我们再看看中国女排在本届奥运会上的收获。
女排这次奥运会上先后打了8场比赛,但只遭遇到6个对手。在这些对手中,中国女排的身高比不过几乎所有对手,强攻能力比不过美国和古巴,除去实力明显较弱的日本、多米尼加和德国,中国女排能顺利闯过一关又一关,靠的还真是独一无二的战术。
奥运会期间接受采访,陈忠和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想我们还是坚持拼每一个球,坚持打我们的‘快变’战术。”事后再看,也正是“快变”战术,成全了中国女排这样一支速度、力量、身高都不能算是一流强队的亚洲女排队伍。
金牌拿到了,问题却不能忽视,我们暂且先说说自己的软肋。主攻偏软、拦防体系不完善、心态不稳定,仍是中国女排前进路上的障碍。
这一届奥运会,中国女排三位主攻杨昊、王丽娜和张越红都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水平,表现基本上可以令人满意。但与其他强队相比,中国女排主攻能力的薄弱仍是非常明显的一个弱点。尤其是最后一场迎战劲敌俄罗斯,双方在极大的心理压力下对抗,老将王丽娜的发挥明显失常,幸亏后来替补上场的张越红顶住了压力,连连强攻得手,才得以帮助中国女排完成翻盘。
****人物篇:老将新人都精彩 期待早日成熟****
奥运会的八场比赛,中国女排的每一位队员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12名队员中,只有主攻手王丽娜一人参加过奥运会,而且是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其余11人,包括比王丽娜年长的张越红和陈静,全部都是首次参加奥运会的“新人”。主教练陈忠和在队伍夺冠后,对这支新老结合的阵容给予了充分肯定。
这批队员中给人们留下最深印象的,当属决赛中替补上场的老将张越红。陈忠和2001年组队时,从辽宁队找到了这位当时已经26岁的主攻手说。张越红强烈的责任心和出众的弹跳力,以及关键场次的稳定发挥,使她的年龄已经不再成为问题。陈忠和的判断和信任果然没有出错,在中国女排命悬一线的关键时刻,张越红的出色发挥终于挽救了全队,也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人称“大鸟”的王丽娜,虽然在决赛中未能完全发挥水平,但谁也不能因此抹杀她在本届国家队中的作用。就连陈忠和也在赛后说,王丽娜虽然基本功上稍显薄弱,但她的发球和进攻还是“相当可怕”的。作为队中唯一参加过奥运会的老队员,王丽娜往往在关键时刻发挥重要作用。记得去年瑞士精英赛,正是她的完美发挥,帮助中国女排取得了一场又一场的胜利,也揭开了中国女排复兴的序幕。
另外,这里不能不提到队长冯坤。这位25岁的北京姑娘在夺冠后又被赛会记者投票评为本届赛事的最有价值球员,可谓双喜临门。但回想当年刚刚入队时的艰辛,冯坤依然无法平静自己的心情。2001年组队时,陈忠和力排众议,坚决引进了身高有优势的冯坤,并在后面的比赛和训练中一直坚持着自己的选择。天资聪颖的冯坤终于没有辜负主教练的信任,从2003年世界杯夺冠以来,冯坤屡屡在比赛中被评为最佳二传,并带领中国女排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从赵蕊蕊受伤后,22岁的天津小将张萍就成了媒体和球迷关注的焦点。而这一年来的不断努力,也让张萍逐渐成长起来,赢得了所有人的信任。作为中国女排的副攻手,年轻的张萍圆满完成了在“快变战术”中给对手致命一击的最后一道工序,她在决赛中的扣球命中率,也排在所有参赛球员的最前面。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