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收场,众人分头撤退。混乱中,抬周恩来的担架队员也乘机溜走,周恩来的身边只剩下了叶挺和聂荣臻,3人仅有的武器只是叶挺的一支小手枪。3人搭上一条小船,艰难地漂到了香港。
起义失败了,但它留下的火种却并未熄灭。保留下火种的关键人物是朱德!
南昌起义爆发时,朱德的地位并不显赫。那时,朱德手下兵不过500,顶多算一个营,比起叶挺、贺龙来相差甚远。在三河坝完成阻击任务后,朱德的部队已损兵过半,这时又传来南下部队失败的消息,部队军心涣散,各级领导纷纷离队。营长、连长更是成群结伙地拉着部队开小差,留下的人纷纷提出解散队伍,隐蔽起来。
那真是一个异常严峻的时刻。朱德接过了这个几乎没有人再对它抱任何希望的摊子,通过他异乎寻常的执著,为困境和混乱中的队伍指明了出路。
在天心圩军人大会上,朱德镇定地说:"大革命是失败了,我们的起义军也失败了!但是我们还是要革命。同志们,要革命的跟我走,不革命的可以回家,不勉强!""中国革命现在失败了,是黑暗的,但黑暗是暂时的。中国也会有个'1917'的。只要保存实力,革命就有办法。你们应该相信这一点!"
朱德胸中的信心与激情火焰一般传播给了剩下的干部战士。在最困难、最无望而最容易动摇时刻表现出磐石一般的坚定性,使朱德成为这支部队的领袖。他的主要助手是仅存的两位团职干部:团级政治指导员陈毅,团参谋长王尔琢。
部队被改编成一个纵队,共800人。
这支部队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基础,战斗力核心。800人中,走出朱德元帅、陈毅元帅、粟裕大将等一大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流名将,南昌起义的火种由此不灭。
(本文原载于《世界军事》杂志2006年8月刊。原标题:《南昌起义枪声背后》,作者:金一南)
上一页 [1]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