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文]李登海:一粒种子的力量
|
型研究攻关入手,确立起紧凑型玉米的育种栽培方向。他提出的株型与杂种优势互补的论点,杂种优势与群体光能有机结合的论点,在育种理论上都是新的突破。他利用自己选育的“478”自交系组配的杂交种,表现出高光效株型茎叶夹角小、叶片挺直上冲的紧凑型玉米理想特征,其叶向值、消光系数、群体光合势、光合生产率等生理化指标更趋合理,实现了种植密度、叶面积指数、经济系数和较高密度下单株粒种四个突破。玉米种植密度平均增加1000—1500株。还在李登海掖单13号、掖单12号育成不久,我国著名的玉米专家佟屏亚、黄舜阶等就指出,李登海的良种为我国紧凑型玉米的利用展示了广阔前景。20世纪80年代末,在我国玉米紧凑型同平展型两种观点还僵持对立不下的时候,国家农业部依据李登海等科学家的卓越贡献,适时提出将全国玉米种植由平展型向紧凑型转移。1990年9月2日,建国以来最重要的一次全国玉米生产会议特意设在莱州市召开。 李登海为确立紧凑型玉米新的主体地位不遗余力。他在原玉米研究所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创建起农科院;组织全国12个省市玉米主产区,发起成立了我国第一个紧凑型玉米研究会,聘请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拍摄发行影片《紧凑型玉米高产栽培》。 具有崇高科学造诣的李登海,每年都无偿将试验示范种子发送全国几百个科研单位,还将自己的“478”等自交系无私提供给其他育种专家。全国利用“478”组配成的新的紧凑型玉米杂交种有40多个通过审定。面向全国推开紧凑型玉米的“金钥匙”,是拿出远远超过平展型玉米产量的高产样板。在中国,育种、栽培通常属于两个领域,李登海将两副重担一肩挑。他用自育的紧凑型玉米良种,配以精准栽培模式,突破了平展型玉米的高产极限,先后5创全国夏玉米单产最高纪录,并一举创下亩产1096.29公斤的夏玉米世界单产高产纪录(平展型玉米单产最高700公斤左右)。全国玉米专家顾问组副组长魏义章验收产量后说:“我在这里看到了玉米王国的珠穆朗玛。”事实胜于雄辩。在国家和各级政府、农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紧凑型玉米自此在全国快速取代了平展型玉米。我国玉米种植伴随世界绿色革命潮流呈现出全新的向度,李登海也被誉为“中国紧凑型玉米之父”。中国农科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良恕,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著名植物生理和遗传良种科学家李振声,了解了李登海在紧凑型玉米的主导贡献地位后,在对李登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奖》的推荐证书上郑重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组建登海种业股份公司 把“掖单”良种和精准栽培模式又快又好地送到全国九亿农民手中,勇于探索科技体制创新,让科技成果尽快地转化为巨大生产力,造福人民,这是李登海对应用科学研究的又一个突出贡献。国家“九五”规划对玉米生产提出新的部署是,到2000年要新增玉米330亿斤,亩增132斤;同时,明确提出种子增产的份额要达到36%。“掖单”良种的推广,受到全国农民普遍欢迎。但由于当时中国还没有一部完备的种子法,加之科技体制不能同市场机制接轨,育、繁、销脱节;用种“多、乱、杂”,经营“小、散、低”,这种落后状况引起李登海的深切关注。一些利用假冒伪劣种子坑害农民的报道,不时咬噬着他的心。 “九五”期间为进一步让掖单之花开遍中华,李登海大胆起步突破,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创新,走进种子经营推广的大市场,走向中国玉米生产区的广阔天地。这意味着李登海要承担起科学家和科技实业家两副重担。李登海的创新由建立集科研育种、原种繁育、种子生产、加工、推广销售一体化切入突破,大范围、广布点直接对农民发布“田间绿色广告”,使这个一体化呈现出鲜明的“登海特色”。 李登海抽调300多名专业人员组成若干推广队伍,在全国各玉米生产区和不同生态类型地域选设了800多个示范点,每年从示范点播种入手,实行讲座、栽培、管理、观摩、验收总体组装和下一年种子征订等全程示范服务,让广大农民亲眼看到“掖单”、“登海”玉米的增产效益。这种科普推广方式受到全国各地农民热烈欢迎。在各地政府和农技推广、种子经营等部门积极配合下,从北国漠河到海南三亚,从黄淮海平原到云贵川高原,“掖单”、“登海”玉米逐步进入一个又一个市场,植入一片又一片田野。 一个感人的事例从云南保山地区传来。1998年,该地区施甸县水长乡张春元、李其文、张洪光等十几户农民,在海拔1620米的高原旱地试种101.2亩“登海6号”,经地区验收玉米平均亩产998.2公斤,其中农民张洪光1.2亩玉米最高亩产达1191.7公斤,这在当地从没有过。产量验收后这十几户农民联合向当地政府发出恳切请求,请求政府一定“想办法”,把李登海请来坐保山,请到他们家里做客。各地对李登海的奉献表示了很高的敬意。在他到“绿色广告”示范点检查安排工作时,河南、新疆等地的省(区)委书记、省长都专门约见了他。 科技体制创新,育繁推销一体化,应当有一个足以能够辐射、影响全国的硬件工程做强大后盾。李登海着眼未来,雄心勃勃,继续谱写新的篇章。原国家科委正式批复,依托他们农科院组建起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中心以种子工程、增产技术工程和产品增值工程三大工程为主体,运营三年,成为全国玉米新品种、新技术的集聚点,玉米产业化和工程技术成果的扩散源。世界排名前六位大种子公司多次派人前来考察,开展国际间的技术交流合作。由一家民营单位组建国家工程中心,这在全国尚无先例,显示出国家对以李登海为首的民营科技的充分信赖。 进入1998年,李登海富有生气的又一步深化改革,是通过买断、租赁、合营等形式,组建起莱州市登海种业(集团)有限公司,进一步扩大了规模,提高了产业化水平。为加快资本运作,2000年12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莱州市登海种业(集团)有限公司整体变更设立了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聘请了证券公司和其他中介机构,全面启动了发行股票上市工作,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民营科技企业上市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李登海把他的一生都贡献给了玉米应用科学。担任全国人大常委等职务后,李登海牢记江泽民同志“中国的粮食问题要靠中国人自己来解决”的教导,把科学研究和技术实业放在第一位。他在海南育种基地已连续度过了26个春节。他培育的玉米良种连续9年挺进国际市场。他也经常以专家身份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访问考察,交流合作,吸收世界最新成果,继续登攀紧凑型玉米新的高峰。据国家农业部统计,“掖单”、“登海”玉米至今已在28个省(市、区)累计推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李登海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图文]李登海:一粒种子的力量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李登海:与袁隆平并肩入围获亚太种子协会特别奖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