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H >> huang >> 黄克诚 >> 正文

 

黄克诚 为真理十次直言

方面的错误思潮冲击,因巨大反差和急于求成造成的“左”的思想又是主要祸患,从大革命失败直至“文革”时期都是如此。

    黄克诚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几十年间始终保持着冷静的头脑。参加革命之初,他就反对湘南暴动中的烧杀政策;后又反对肃反扩大化;抗战初反对死打硬拼;解放战争初期反对在四平死守消耗老骨干;解放后,在庐山会议上支持彭德怀对“大跃进”提出意见……他一再被批判为“老右”,一生中十次受过批斗。然而经过实践检验,这十次,他的意见都是正确的。这是因为他总是把困难想得多些,而且比较务实而不愿过于浪漫地空想。

    从黄克诚的人生经历看,他出身贫寒而苦苦求学,从青少年时代起在学校就饱受富家子弟的歧视,养成了孤僻、不愿运动而长于独立思考的习惯。

    上井冈山时,他最佩服的是毛委员,直至晚年还感叹那时毛主席不知比自己高明多少倍,不过又从不盲目。从毛泽东那里,他学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尽管在毛泽东晚年时黄克诚的意见未能被接受,但这种敢于直言的态度体现的却恰恰是毛泽东思想最宝贵的精髓。

    ■“黄眼镜”手持一把寒光闪闪的大刀,冒着弹雨带头爬云梯攻入县城。彭德怀事后说:“打一仗让我们认识一个人”

    ■冬夜进村,为了不扰民,“黄师长”把军队、自己的妻子和周岁的孩子都安排在堆里

    黄克诚在军队中长期做政治工作,基本要诀就是自身的模范作用。1930年初,他刚被派到红五军中任大队政委,大家对这个戴着高度近视眼镜的人的印象还是个书生。随后,部队攻打江西修水县城,先行爬云梯的战士纷纷中弹掉了下来。紧急关头,黄克诚手持一把寒光闪闪的大刀,冒着弹雨带头爬云梯。这一无畏榜样带动了全大队,人人争先,迅速把红旗插上城头。

    战后,军长彭德怀说:“打一仗让我们认识一个人,修水战斗使我们了解了黄克诚。”不过,他又回头叮嘱黄克诚:“下次作战不许再挥大刀往前冲,那么大一副眼镜片子,一看就是个官,容易遭枪子儿。”

    率领新四军第三师转战苏北时,有一次,他在冬夜里率部进入阜宁县一个村子,老百姓黑夜中都不敢开门。黄克诚便命令部队在房前屋后草堆旁寻找避风处休息。当时,他的夫人、秘书康棣华正带着刚满周岁的孩子随队,警卫员说要给师长找间房子,也被严厉制止,他把妻儿安排在堆里。

    80年代初,社会上大兴结婚操办之风。黄克诚在儿子结婚时却不准许其动用公车,最后用自行车接来了新娘。如此严于律己,所以在他大力查处违纪违法事件且铁面无情时,大家都心服口服。

    ■与毛泽东虽数有分歧,但晚年一再呼吁“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对有大罪且整过自己的林彪,他也强调应如实地评价过去的战功

    ■自感丧失工作能力后,便认为治疗是浪费国家钱财,拒绝用药和抢救。医生们只好让几个身强力壮的战士按住他的手臂注射、输液,他一旦清醒又把管子和针头拔掉

    黄克诚在党内军内历来以看问题尖锐著称。新四军代军长陈毅曾对三师的干部说:“你们师长眼睛虽然近视,但他看事情却是千里眼啊!”

    在战争年代,毛泽东很欣赏他的一些见解,不过后来也出现过争执。1959年,在庐山两人一同吃饭,席间,黄克诚认为1946年的四平保卫战有错误。毛泽东马上说:“固守四平是我的决定!”黄克诚却回答:“是你决定的也是错误的!”面对这种倔强和坦荡,毛泽东沉默了一会儿,便以哲人特有的风度表示:“那就让后人去评说吧!”

    1980年,黄克诚面对社会上出现的否定毛泽东的思潮,大声疾呼应正确看待毛泽东晚年的错误,要肯定“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对有大罪且整过自己的林彪,他也强调应如实地评价过去的战功。

    他一生讲求实际。80年代中期自感病已难治,他便对医生们说:“请你们不必为我浪费国家钱财了。”他还多次以马克思的女儿、女婿拉法格夫妇在晚年为不增加党的负担而自己结束生命的事为例,拒绝用药和抢救。医生们只好让几个身强力壮的战士按住他的手臂注射、输液,黄克诚一旦清醒又把呼吸机的管子和针头拔掉。

上一页  [1] [2]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黄克诚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黄克诚 为真理十次直言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