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大地限制了我们与世界的交流。所以,萨马兰奇主席希望中国运动员学好英语,加强与世界的交流,把中国的体育成就展示给世界,使体育成为推动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一种渠道和动力。
问:你对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怎么看?
答: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活动都应该抓,应该两条腿走路,把这两种事业都搞好。不仅中国这样,在英国也是这样,他们在搞好全民健身、健康的同时,也加强竞技体育的发展。
问:竞技体育对我国发展的贡献?
答:竞技体育场上那种永不言败,永不服输的拼搏精神,影响着中国年轻一代,激励着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奉献精神。
问:从事体育事业往往存在平时训练和比赛脱节的情况,你在比赛中是如何发挥自己的最佳水平的?
答:参加比赛需要优秀的技战术、稳定的心理以及钢铁般的意志。两个优秀运动员比赛,技战术和稳定心理都不差上下,谁能笑在最后,关键在于谁的意志更坚强,谁能在最后再坚持一下。事实上,在最后要再坚持一下是很难的,要真正在比赛的关键阶段做到,全在于平常的磨练。
此外,在平时的训练中,一定要有一种想法:把平时的训练看作是在比赛,这样你就能充分调动自己的能量,认真对待每一个球的处理。长期如此,就能真正提高自己的竞技水平,做到比赛时发挥自己的最佳水平。
关于学习——跨越道道难关
其实,邓亚萍在英国的硕士学习不过一年时间。从2001年9月开始,她来到诺丁汉大学,直到2002年9月修完学业。虽然时间不长,但邓亚萍仍然收获很多。
邓亚萍:在英国,修硕士有两种办法。一种是类似于应试教育。就是上一门课考一门课,直到通过所有课程;另外一种是跟导师做课题研究,研究结束后做论文,如果论文通过就可以毕业,我采取的就是第二种办法。
坦率地说,刚开始我曾担心语言,可到了后发现,我在清华大学学的英语专业已足够应付日常的生活和学习。难点主要集中在课题的专业语言方面。特别是前三四个月,我为此花费的工夫比较多。
比语言更难的是这里的学习方式,和国内真是大不一样。我有自己的导师,但并不经常见面。往往是他给我提供一个阅读书目的清单,我自己到图书馆或大学找书,然后阅读。直到有了问题,才和他预约见面、答疑。开始的时候,我很不习惯这种方式。
而且我修的专业是“中国当代研究”,这是个冷门专业,即便图书馆里也不一定有相关材料。这样,我就必须在不同的图书馆和大学里去找。
不过,现在看来,这也是我在国外学习的重要收获之一。新的学习方式让我学会了在纷繁复杂的情况下找到实现目标的办法。
关于专业——敢为天下之先
“中国当代研究”,一个似乎和体育沾不上边的冷门专业,成就了邓亚萍的硕士学位。不过体育出身的她不可能放弃为之奋斗很久的竞技场。
邓亚萍:之所以选这个专业,还是和自身经历有关。打球时和退役后,总有外国人问我:“你们中国女运动员的成绩为什么比男运动员好?”开始我也没在意,只是简单地回答:“因为中国这方面的基础好,人多,选材面宽,训练体制也好。”可问的人多了,我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兴趣,同时觉得自己并未找到根本答案,这个常见的问题的确值得好好研究一下。后来参与国际体育事务,我更加认识到,要想让外国人了解这个问题,并最终了解中国,就必须找到根源。只有这样才能说服别人。
最终,我选择了这个冷门专业。而我选择的课题是《从小脚女人到奥运冠军》,例子用的是中国女子乒乓球。我希望能够从我开始,有人真正关注中国妇女和中国女运动员的研究。
为了研究这个课题,我阅读了一些对中国女运动员的研究材料,大部分是外国人写的。我认为,他们没有真正了解中国女运动员的生活和成长经历,因此并不到位。
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我得出了自己的观点。第一是中国政府体育政策的制定。国家负担运动员的衣食住行,退役后还能包分配,如此高额投入必然换来成绩的提高;第二是专业体制的训练模式。它能保证运动员以专业的标准训练,而且还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