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秋瑾殉难99周年 各界妇女首次联合民祭
浙江省各界妇女代表在秋瑾英勇就义处——古轩亭口秋瑾烈士纪念碑前举行壮严而隆重的民祭仪式。
中新网绍兴7月15日电(陶缜)“伟哉秋瑾,巾帼英雄。继承遗志,思念如潮。”今天是辛亥革命先烈、鉴湖女侠秋瑾英勇就义99周年纪念日。早上七点正,浙江省各界妇女代表在秋瑾英勇就义处——古轩亭口秋瑾烈士纪念碑前举行壮严而隆重的民祭仪式。据悉,各界妇女联合民祭秋瑾,是历史上的第一次。
秋瑾烈士的侄孙秋经武老先生说到:“今天在这里自发组织的民间活动,我实在太激动了,秋瑾英勇就义以后,我们绍兴,浙江,甚至全中国,全世界的人民都在深刻的缅怀她。”老先生的眼中透出一种悲壮和尊严。
绍兴市秋瑾研究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在今天这样一个和平祥和的年代,当年秋瑾振聋发聩的“拚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之声虽已成为淡去的历史,但越乡女儿对于巾帼英雄秋瑾的怀念之情却丝毫没有淡漠下来,今天通过“祭秋”这种形式,真切地表达了越乡女儿“勿忘鉴湖女侠之遗风,望为我越东女儿争光”的精神风貌。
秋瑾是秋风秋雨中的“涅槃”,当年她被枭首示众,开创了女犯问绞不问斩的先例。她所谋求的不仅仅是女性自身的解放,她早已跨越了性别界限。她希望妇女破除袖手旁观的陈规陋习,尽国民的责任,脱下闺装换戎装,挽救祖国危亡,创造英雄事业,创造女儿文明。秋瑾自述:“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她身为女性,却喜欢男装,佩刀,骑马,豪饮,赋诗。“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这样的绝命词。也只有我们这位女中豪杰才可能具备的精神。1939年春天,周恩来在故乡绍兴他动情地称秋瑾是个了不起的女性,不愧为反抗封建黑暗的先驱者,并即兴题词:勿忘鉴湖女侠之遗风,望为我越东儿女争光。
此次各界妇女联合民祭秋瑾仪式由绍兴市委、市政府副秘书长邵田田主持,绍兴市妇联、市秋瑾研究会等会同各界妇女代表,向秋瑾烈士雕像和纪念碑敬献鲜花、鲜果等祭品,由副市长李露儿宣读祭文,随后还将举行一系列的凭吊秋瑾、缅怀女侠的活动。
秋瑾生平
秋瑾(1877~1907),女,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后改名竞雄,又称鉴湖女侠,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市),出生于福建厦门。性豪侠,习文练武,喜男装。清光绪二十年(1894),其父秋信候任湘乡县督销总办时,将秋瑾许配给今双峰县荷叶乡神冲王廷钧为妻。光绪二十二年,秋与王结婚。王廷钧在湘潭开设“义源当铺”,秋瑾大部分时间住在湘潭,也常回到婆家。这年秋天,秋瑾第一次回到神冲,当着许多道喜的亲友朗诵自作的《杞人忧》:“幽燕烽火几时收,闻道中洋战未休;膝室空怀忧国恨,谁将巾帼易兜鍪”,以表忧民忧国之心,受到当地人们的敬重。
光绪二十六年(1900),王廷钧纳资为户部主事,秋瑾随王赴京。不久,因为八国联军入京之战乱,又回到家乡荷叶。次年在这里生下第二个孩子王灿芝(女)。光绪二十九年,王廷钧再次去京复职,秋瑾携女儿一同前往。翌年,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先入日语讲习所,继入青山实践女校。
秋瑾在日期间,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与陈撷芬发起共爱会,和刘道一等组织十人会,创办《白话报》,参加洪门天地会,受封为“白纸扇”(军师)。光绪三十一年归国。春夏间,经徐锡麟介绍加入光复会。七月,再赴日本,加入同盟会,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主盟人,翌年归国,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不久,任教于浔溪女校。同年秋冬间,为筹措创办《中国女报》经费,回到荷叶婆家,在夫家取得一笔经费,并和家人决别,声明脱离家庭关系。是年十二月(1907年1月),《中国女报》创刊。秋瑾撰文宣传女解放主张。
光绪三十三年正月(1907年2月),秋瑾接任大通学堂督办。不久与徐锡麟分头准备在浙江、安徽两省同时举事。联络浙江、上海军队和会党,组织光复军,推徐锡麟为首领,自任协领,计划在是年夏起事。因事泄,于七月十三日在大通学堂被捕。七月十五日从容就义于浙江绍兴轩亭口。光绪三十四年,生前好友将其遗骨迁葬杭州西湖西泠桥畔,因清廷逼令迁移,其子王源德于宣统元年(1909)秋将墓迁葬湘潭昭山。1912年,湘人在长沙建秋瑾烈士祠,又经湘、浙两省商定,迎送其遗骨至浙,复葬西湖原墓地。后人辑有《秋瑾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