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振华 资深局长败给一江污水(图)
不久前解振华还特意强调要加强水污染防治,不料他 就在水污染问题上出了纰漏。图为解振华在福建视察。解振华。

吉化爆炸引起松花江重大水污染后,环保总局原局长解振华引咎辞职。
12月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这一通报。
从发生水污染到环保局长下台,时间仅相隔半个月左右。
短短时间内,这个部级高官的政治生涯是如何发生惊人逆转的?
“以为事情并不大”
吉化公司双苯厂上空腾起蘑菇云的那一刻,解振华并未意识到:他的政治生涯会因此突变。事发当天,这位56岁的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像平常一样,在北京西内南小街115号从容地批阅着文件;而在11月14日———爆炸后第二天,环保总局官方网站披露了他出任该局“依法行政领导小组”组长的新闻。
吉林省环保局提供的资料显示:在11月13日下午———爆炸5小时后,省环保局以“重要信息快报”的形式,将事故情况上呈总局值班室。由于当时检测数据尚未最终确定,也就没有数据报告。
另据吉林省环保局称:11月14日晚7时左右,省环保局又以“专报信息”的形式将污染情况通报总局。在总局一位副局长的坚持下,此事在当晚又上报国务院。15日晨,一位副总理对此做出重要批示。但此时的解振华似乎还没有觉察事态的严峻,只派了一个专家组赶往现场。直到17日,国家环保总局的应对措施仍未出台。
“这个通报过程是有据可查的,我们尽到了责任。”吉林省环保局一位人士说,他向本报记者展示了相关文件。
但在12月1日召开的环保总局电视电话会议上,总局副局长王玉庆将过错归结于地方环保部门的瞒报:“11月14日至17日,在松花江污染事故发生后的若干天里,我局没有接到吉林省环保部门关于这起事故的信息,错过了解除污染隐患的最好时机。”
由于环保总局的高级官员均不愿接受采访,针锋相对的两个观点无法得到最终验证。但总局一位人士曾对《第一财经日报》称:“老解确实有点麻痹大意了。他太相信地方上的人了,以为事情并不大。”
关键时刻权威失语
11月21日,哈尔滨宣布即将停水4天时,解振华又一次错过了机会。
吉林石化一度称“爆炸没有造成污染”,但公众对此深表怀疑———他们寄希望于国家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的权威说法,因为它可以超越地方利益。但直到23日,冰城民众为水打破脑袋时,环保总局才召开新闻发布会,直面污染事件。此时距爆炸已经整整10天。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12月2日发布的通报中称:松花江重大水污染发生后,环保总局作为国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事件重视不够,对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估计不足,对这起事件造成的损失负有责任。为此,解振华向党中央、国务院申请辞去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局长职务,这一请求获得党中央、国务院批准。
一系列先兆预示解振华这位“老环保”即将“下课”。最明显的例子是,11月26日,温家宝总理到哈尔滨察看松花江水体污染情况,作为主管环境保护的最高官员,解振华没有陪同。另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披露:11月28日,周生贤已经到环保总局上班。周生贤此前任国家林业局局长,与解振华同龄。12月2日,新华社宣布了他“接班”的消息。
解局长去职的消息公布后,有人提出疑问:同样是中石油造成的事故,为什么2003年12月23日重庆开县井喷后,辞职的是中石油老总马富才,而这次却轮到了环保总局局长?一位政治学者解释说:“井喷中死亡243人,2400多人受伤,是安全生产事故,主要责任在企业内部;而双苯厂爆炸只有5人死亡,造成的危害集中在环境上。”
国际压力
污染带在不断前行。专家估计:在12月10日前后,它将进入黑龙江———那是一条国际河流,中国与俄罗斯的界河。对岸的人称之为“阿穆尔河”。而在12月15日之前,污染带可能抵达俄罗斯城市哈巴罗夫斯克。
俄罗斯官员对中方处理结果表示关注,有关组织希望中国重视生态保护。11月26日,中国外交部部长李肇星约见俄罗斯驻华大使拉佐夫,代表中国政府对此次污染事件给俄罗斯人民可能带来的损害表示歉意。另据国家环保总局官方网站介绍,联合国有关部门对这次污染也表示关注。
“解振华的辞职也是迫于国际压力。”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灿发说。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在发生影响其他国家安全的事故后,中央政府应该有人承担责任。一个先例是SARS事件,卫生部原部长张文康因瞒报疫情遭到世卫组织批评,最终被免去职务。
事件公开后,中国每天即时向俄方通报水质情况和监测结果。12月4日,温家宝总理就松花江水污染事件致信俄罗斯总理弗拉德科夫。温家宝总理介绍了中方已经并正在采取的措施,表示中方对此次污染持负责任的态度。
第一个埋单者
11月30日,已经接到“同意请辞”通知的解振华主持召开会议,要求努力把松花江污染控制在中国境内。“松花江污染事件事关两国人民的饮水安全,”他说,“环保部门要以对人民负责、对邻国负责、对生态环境负责的态度,努力做好污染监测、防控和生态评估及修复工作。”
根据11月29日专家组提出的松花江生态环境影响评估与修复方案,解振华提出了3点意见。除每天向俄方提供污染最新信息外,还要采取堵截、投放活性炭等一切措施,尽力将污染堵截在国门之内。
这是他在总局局长的位置上主持的最后一次会议。
而解振华最后一次以总局局长身份露面是在30日晚,“2005中国环境文化节开幕式暨绿色中国颁奖典礼”现场。当他看到坐在前排的“2005年度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太原市环保局局长梁丽明时,马上前倾大半个身子,和梁丽明握手。当晚,解振华一直把颁奖典礼看完,始终面带微笑。
“老环保”的过去和将来
环保局长12年
从出任局长到去职,一共12年;为环境奋斗则有23载。因此,解振华被媒体称为“世界上最资深的环保局长”。
“他把环保的‘冷板凳’坐热了。”《中国青年报》评论说。在其任内,国家环保局于1997年升格为“总局”,位列正部级单位;今年的首场新闻发布会上,总局向媒体通报将叫停30个违反环评法的建设项目———总投资为1179.4亿元。此后又曝光了46家没有配套脱硫装置的电厂,这些雷霆手段一时被称为“环保风暴”。“环保部门要有为才有位。”解振华常用这句话激励属下。
颇具戏剧性的是:今年8月底,解振华描述了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环保工作的重点任务,“以饮水安全和重点流域治理为重点,加强水污染防治”成为首要目标。
2004年4月26日,他曾经坐上黑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的监测船,了解松花江水质的采样工作。“松花江不仅是哈尔滨的母亲河,它的水质状况更关系到沿江、黑龙江和吉林几千万百姓的身体健康,保护好它是我们环保工作者的责任。”在现场,解振华对当地官员说。
还能东山再起?
反思者认为:《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第59条虽已明确了引咎辞职的定义及适用范围,但实际上践行这一条例的官员还不多见,像解振华这样的领导更是凤毛麟角。
“解振华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中国人民大学毛寿龙教授说,“他虽然在政治上承担责任,但在行政上并没有受处分,而行政上的处分对于未来升迁最有影响。现在对事件有所交代,他的政治形象未必受到伤害。”
中石油前总经理马富才曾因重庆开县井喷事故引咎辞职。今年5月———他辞职一年后复出,任国家能源办副主任。他的经历与解振华颇为相似,都属于业内资深人士,知识型领导人。而马富才在赋闲期间也没有耗费光阴,一直在技术层面为中石油出谋划策。
何况,官至正部级的解振华只有56岁,65岁才是这个级别的退休时间。
问责在继续
下一个是谁?
12月5日下午3时30分,位于松花江右岸边的中石油吉林石化分公司总部异常紧张。二楼会议厅里,出现“挥泪斩马谡”一幕。
中石油“鉴于事故后果的严重性和目前的情况,经慎重研究”,决定免去在爆炸事故中负有主要领导责任的吉林石化分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于力的职务。
相对于中石油系统,吉林市乃至吉林省在这场问责风暴中较为平静———12月1日,吉林省有关负责人曾赶赴北京,向国务院领导说明了该省在这次事故中的作为。
一个事实是,今年7月投产的双苯厂没有预测一旦出现爆炸,这些苯该转移到哪里?导流池的缺乏导致爆炸发生后,多辆泡沫车、水车先后灭火,结果100吨苯全随水流入了松花江———这个厂子的顺利投产该由谁承担责任?
“地方环保部门又没有参与环评的权力,而地方政府对能够拉动经济增长的中央企业总是一路绿灯。”吉林市环保局办公室的一位人士抱怨说,“如果拿这个问责我们,真是无可奈何。”
目前,吉林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牵头的调查组初步得出结论:是工人操作不规范引发的爆炸。而国务院工作组和吉林省调查组对于事故发生的原因正在做进一步分析,吉化的职工则介绍,投产后的双苯厂没有进行过完整的检修。
吉林省也在等待事故原因的最终结果,“排污口是不是离松花江过近?新厂竣工验收中有没有行政不作为?一旦涉及到吉林省方面,肯定也会追究责任的。”吉林省纪委法规室一位官员说。但他们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工作安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