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人物档案资料名人名言生平作品主要事迹佳句轶事世界明星中外传记成才故事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曹雪芹其人其书


——红学专家周汝昌先生在中国现代文学馆演讲

  3月15日,在细雨轻风中迎来了近几个月来文学馆演讲大厅少有的火爆场面。演讲尚未开始,大厅连加座都已坐满,一些人不得不席地而坐。主持人傅光明研究员首先说:一位文学巨匠留名青,不靠他生前声名是否显赫,而全看他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是否有永恒的艺术生命。作为读者,我们常喜欢猜测那躲在故事背后的作者,总要探究作者本人与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之间是否有蛛丝马迹的联系。对曹雪芹及其《红楼梦》就更是这样,以至研究曹雪芹专门成了一门学问——“曹学”,研究《红楼梦》,更是成了显学——“红学”。今年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曹雪芹逝世240周年,《在文学馆听讲座》第四次请来了已经85岁的红学专家周汝昌先生。他带给我们的演讲题目是《曹雪芹其人其书》。满头白发略显削瘦的老人,微笑着向大家致意后,便开始了他的演讲:

    
  曹雪芹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离开我们已经240年了,至今我们能说了解曹雪芹其人吗?能够感受他的思想,理解他的伟大人格吗?这是值得讨论的。一些学者、研究人员提到曹雪芹其人、其书时,都说:“史料太缺乏了,无法记传。”我常常喜欢以曹雪芹同英国的莎士比亚相比较,莎翁的史料如何,大师的生平事迹都能讲得清楚吗?相比较而言,我认为曹雪芹的史料还是相当充分的。我在读燕京大学时,就对莎士比亚和曹雪芹十分偏爱。我读《莎士比亚全集》时,里面的注释我一条条地摘抄,史料也不那么多,在他的出生地——英国中部斯特拉特福镇的教堂里保存着他的出生记录。莎翁在家乡受基础教育,后到伦敦谋生,加入剧团演戏进而编剧、写作等,可是欧洲人,不因为莎翁的史料少而不去研究他,而是想方设法搞清他的家世和创作。

  对于曹雪芹的史料,我从他的世交、朋友和名士所留下的有关资料看到的共有30处之多,其中诗词17首,考证资料3篇,记文随笔10条。这些资料是值得我们研究参考的,这在清朝那些声名显赫的名家、大儒未必有这么多的资料。我们凭借这些资料进一步走近这位让人敬慕的文学大师。

  我们先从曹雪芹的家世说起,曹雪芹先祖原是汉族,后为满人正白旗包衣,包衣汉语即是家奴。他的曾祖母做过康熙的奶妈,从曾祖曹玺开始,三代四人任江宁织造,祖父曹寅是康熙的亲信,康熙南巡有四次由曹寅接驾。雍正五年曹雪芹父亲曹頫被撤职抄家,雍正帝骂曹家是“下贱人”。曹雪芹写的《红楼梦》问世以后即被传抄,不少皇家子弟花几十两白银买来手抄本传读,爱不释手,读后很受感动。

  我们分析曹雪芹其人其书不得不牵扯到清朝皇族三位显赫:一、是顺治帝时的摄政王多尔衮;二、是八王爷阿济格;三、是十王爷多铎。这三位王爷曾显赫一时,他们的后人,如多尔衮的后人睿亲王及三幼子都读过此书并称赞不已。八王爷的两个儿子敦诚、敦敏是曹雪芹的好朋友,留下的有关曹雪芹的诗主要是他俩写的。十王爷的后人裕瑞在《枣窗闲笔》中记载有《红楼梦》的情况,以上这些都是可信的,而不是胡编滥造的。

  其次是乾隆稍晚一些的南方儒家、学者,所留有关曹雪芹其人其书的资料有10处,如《曹雪芹先生传》、《武梦堂文集》都有一些记载。对《武梦堂文集》一些人曾发生疑惑,认为前面所说曹的祖上、藉贯等都是对不上号,但后面写的曹雪芹生平经考证是确切的,前面内容是为了避讳祖上被抄那段历史而有意写的。

  通过上述资料的分析、研究、考证,曹雪芹是怎样一个人呢?裕瑞是见过曹雪芹并与其有交往的显贵,他在《枣窗闲笔》中记载:“其人身胖,头黄而色黑,善谈吐,风雅游戏,触境生春;闻其奇谈,娓娓然令人不倦,——是以其书绝妙尽致。”以上一段文字写出了曹雪芹的体态、风格、特点,特别是以其书绝妙尽致。至于面色黑可能是曹雪芹由于家道中落以后,饱经风霜,遇饥贫而颠簸的缘故。从有关资料中提到曹雪芹喜欢喝南酒(陈年花雕)、吃烧鸭,因而欠了不少酒债。

  乾嘉时期的长州大儒宋翔凤(1776—1860)说:“曹实楝亭先生之子,素放浪,至衣食不给。其父执某、钥空室中,三年,逐成此书云。”至于把雪芹说成楝亭先生之子那是误说,而“素放浪”,正是曹雪芹的那种叛逆性格和反封建礼教的思想行为。曹雪芹的一位朋友张宜泉,在其所著《春柳堂诗稿》中说曹雪芹“其人素性放达”与宋翔凤的说法是一致的。“至于钥空室中,三年,逐成此书云”,“钥空室”是当时旗人家庭对那些“不肖”子弟进行管教的一种作法。至于整三年难说一定,在此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线索,使我们对曹雪芹的生活面貌、内心世界及创作动机有了一个了解。

  有一则《红楼梦》旧本批语中记云:“曹雪芹,为栋(楝)亭寅之子,世家,通文墨,不得志,遂放浪形骸,杂优伶中,时演剧以为乐,如杨升庵所为者。”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过与演戏有关的事,他对“艺人”都十分欣赏、怜惜、同情,在社会上与他们交朋友,有机会自己也粉墨登场,这是曹雪芹青少年时代的行为。

  曹雪芹晚年的生活,从敦敏的诗“燕市哭歌悲遇合”的寥寥七字中,不知包含着多少为我们所难以想象的遭遇和故事。潘德舆《金壶墨浪》曾记曹雪芹“无衣食,寄食亲友家”。穷得只剩桌子、凳子,连写作的纸都没有,把旧皇历拆开翻过来用。这些资料,我在年轻读燕京大学时印象就十分深刻。

  《红楼梦》第一回就写下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金圣叹批语:“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曹雪芹的好友敦敏在《赠芹圃》中写到“碧水青山曲径遐,薛萝门巷足烟霞。寻诗人去留僧舍,卖画钱来付酒家。燕市哭歌悲遇合,秦淮风月忆繁华。新愁旧恨知多少,一醉酕醄白眼斜。”敦诚在赠《曹雪芹》中写道:“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衡门僻巷愁今雨,废馆颓楼梦旧家。司业青钱留客醉,步兵白眼向人斜。何人肯与猪肝食?日望西山餐暮霞!”这两位是八王爷的儿子,又是曹雪芹的好友,所写的诗,不必过多解释,即可以看出曹雪芹的性格、爱好和晚年穷困的生活。

  讲人也是为解其书,而讲其书也为解其人,对《红楼梦》来讲,作者与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是分不开的。《红楼梦》不是一本普通的小说,它有很多与众不同。头一个与众不同,是它的思想内涵和传统小说不一样。该书问世200多年,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引起了他们莫大的阅读与探索兴趣,愈钻研愈觉得其广博精深。次一个与众不同,是它的笔法艺术,令人耳目一新,并为之惊奇赞叹,它的魅力能让你一读再读,以至百读不厌。再加上它的原来的整体给破坏了,书中有三分之一是伪托的,因而它是一部真伪搅在一体的混杂体,这也引起了读者的兴趣。

  曹雪芹在开卷就说:我经过盛衰,锦衣纨袴,半生潦倒,一事无成,既愧又悔,又说:我本人不才,不识不孝,无能为力,如我不写闺阁之中立立有人,他们的见识、行止,就把这些人淹没了,因此,我要把才女,这些真事“敷衍”成一个故事,这个敷衍不是敷衍了事,而且将人和事艺术化地展开。曹雪芹天资极高,绝顶聪明,而又早慧,二十岁过便开始经营《红楼梦》。由于他的特殊身世和经历,对那个使他不胜憎恶、愤疾的社会,日益走上叛离的道路。

  宋翔凤先生说:把曹关在屋里,他假托“女娲补天”经过一番梦幻,把真事隐去,借灵通宝玉之说,作《石头记》一书。《红楼梦》以贾宝玉为中心展开,产生了那么多的人和事,跌宕起伏,情节纷繁,组成了一个大整体。

  我们再把曹雪芹与莎士比亚相比较,据我们掌握的资料,莎士比亚一生创作了37、38个剧本,每个剧本主要人物按10个计算,共创作了370~380个角色。而曹雪芹的《红楼梦》据统计主要人物有500~600人之多,它不是分散在若干剧本中,而是把这许多人物组成了一个左右相关、前后联系的大整体,写作难度是相当大的。曹雪芹笔下的人物不只是“栩栩如生”,而是“活灵活现”,达到了呼之欲出的地步。可以说古今中国小说很少有人达到曹雪芹的神奇笔法。

  《红楼梦》里面的故事都是勾连回护,成为一个相联的整体的。曹在其总体构思下,巧用伏脉暗线,点评家比喻“如常山之蛇,击首尾应,击尾首应——击腹则首尾俱应。”《红楼梦》达到了这种境界,他的貌似“闲文”、“戏笔”的每一处点染,都是血肉相联,呼吸相通的深层妙谛。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成功地运用了一笔多用,多笔一用的写法,他不但写人如此,而且写景、写事也如此,写刘姥姥进府晋见老太太,写周瑞家分送十二枝宫花,都是一笔多用,而写荣国府是多笔一用。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运用了各式各样的手法描写人物、情景,都为了表明自己的理念和情感。在小说里“闺阁之中立立有人”。他崇拜女性,贬低男子,女子什么都好,品貌好、才华好、性格好,对男子没什么好感,尤其是那些贾家公子哥,市井无赖等。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都是重男轻女的,只是在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有“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的诗句,这不过是在唐玄宗娇宠杨贵妃的特殊年代一种艺术夸张。

  《红楼梦》中既写小姐、少奶奶,也用许多笔墨写丫环,曹雪芹非常同情这些苦命的丫环。这些使唤丫头,大多是来自贫苦家庭,被父母或人贩所卖,多也就30两少则10两就买一个,他们在官、富人家就是奴婢。曹雪芹在书中不只是怜悯,而且用那入木三分之笔揭露封建社会、家庭之丑行和罪恶。这里面不少是他实际的感受。

  在《红楼梦》五十一回中有薛小妹新编怀古诗十首,其中《赤壁怀古》写道: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这是说曹操,他与曹雪芹同宗祖;另一首《淮阴怀古》:壮士须防恶犬欺,三齐未定盖棺时。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这是写的韩信,韩信年轻贫贱时,曾遭恶少欺辱,叫世俗人不要小看他,说日后将大有作为,且能受恩知报。“一饭”句指韩信一次在城下钓鱼,一个漂洗绦棉的妇人可怜他饥饿,给他饭吃,后韩信封王时,召见这妇人,赠千金以谢“一饭之恩”。曹雪芹晚年的经历与韩信贫困时差不多,他一生也难忘女子,他的才智与品德,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部伟大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令人景仰。谢谢大家。

  挤满了大厅的听众对周汝昌先生的演讲以热烈的掌声表示感谢!
  傅光明研究员最后说,周先生的演讲对我们了解曹雪芹其人和其书《红楼梦》,可以说是再好不过的点拨。一个立体的曹雪芹已经鲜活起来。我想把知识两个字分开用在此处,知其人,可以更好地识其书;而识其书,又可更知其人。曹雪芹能够小凳小案写大书,在于他把他所经历的世事沧桑及其生命体验创造性地升华为艺术。我们今天的作家写作条件那么好,有老板桌,有电脑,却难有大小说诗歌文学作品问世。而且,语言的魅力被削弱,艺术创造也变得贫乏。什么原因呢?研究曹雪芹,研究《红楼梦》或许会带给我们思考。(文字记录与整理:薛连通)

 

 

 

相关人物

 

相关文章

周汝昌   血泪之书,英雄之志——纪念伟大作家曹雪芹逝世240周年

古今中外人物大全,世界人物介绍,著名人物资料,企业家、名星、伟人、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个人资料个人简历作品

| 联系站长 | 按拼音检索人物 | 现代人物分类索引 | 古今中外作品 | 教育教学资料 | 职业培训资料  |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  ? CopyRight 1998-2028, 1-123.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