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掉医疗价格的水分

2004年4月,济宁医学院副院长武广华向社会公开承诺,医学院附属医院对69种常见病实行单病种限价收费,限价后,69个病种治疗费用总体下降30%。2005年该院又将限价病种扩大到128种,占现有常见多发病种的70%,同时实施“爱心医疗救助工程”,免费手术治疗100名全国特困家庭先心病患儿。武广华给医药费戴上“紧箍咒”,限价病种之多、限价幅度之大在全国尚属首次,引起强烈反响,也引起卫生部的高度重视。
在“两会”期间,有记者问温家宝总理,回顾过去1000多天的施政历程,什么事情令他最痛心?温总理说:“我最觉得痛心的问题是在我这三年的工作中,还没能够把人民最关心的医疗、上学、住房、安全等各方面问题解决得更好。”诚然,中国医疗改革不成功,老百姓抱怨看病难、看病贵,但不可否认,千千万万的卫生工作者还是在艰难探索着,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老百姓就医提供便利。
武广华,就是这其中的一位。
正是为老百姓看得起病做了实事,武广华在2006年3月15日晚9点46分,由全国观众投票获得了中央电视台2006“3·15”杰出贡献奖。
动力:看个阑尾炎花了3000多
2003年,一位阑尾炎患者在医学院附属医院做手术,花了3000多元。他拿着交费单去问武广华:“动个阑尾炎手术怎么这么贵啊?”武广华也吃了一惊,“单纯的阑尾炎手术1000多元就可以了。原因在哪里呢?”他分析了患者拿来的单据,看出了其中的端倪:虽然患者的每一项检查和用药都有“合理”的解释,但其中不少是可做可不做的检查、可用可不用的药品。而这些恰恰是患者无法发现的。
医生开出昂贵的处方,表面上好像给医院挣钱了,但也在社会上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医院有责任改变现状。于是武广华听取专家建议,采用从总量上控制最高限价的办法。一句话,用“一口价”让老百姓明明白白看病。
区别:“一口价”&传统收费
“一口价”就是一个疾病从诊断、治愈到出院最高的费用,业内人士把它定义为单病种限价,不伴有其他合并症,也不伴有其他病,就这一个疾病,治好得多少钱,超了医院负责,节约了退给病人。
在我国,医院遵循的是按项目收费的方式,患者按治疗费、医药费、手术费等各个项目累加付费,而所发生的这些项目,基本上全由医院说了算,患者没有选择的权力。那这些项目合理不合理,就完全依赖于医生和医院的技术水平和医德医风了。由于没有更为具体的规范,医生在治疗过程当中的随意性无法控制,使得医疗费虚高成为了可能,也使一些医疗腐败行为有了可乘之机。
测算:最合理的就诊流程和用药
限定价格是如何测算出来的?武广华聘请一批专家,首先设计某一个疾病的临床路径,包括诊疗常规、手术、手术方法、手术当中使用的材料、住院时间等等这些,全部由专家做好临床路径、诊疗规范、诊疗规程、用药的详细情况,然后审计处、财务处再根据专家列出来的这些清单总计出来,这就是一个单病种的最高价格。
曲折:首个病例就超出限价2000元
2004年2月,改革的试点首先放在了附院的心脏外科,他们选取了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等几个单病种,制定出了详细的临床路径。经过价格测算,他们将这几种病限价为1万元,而在以前,治疗这些病的平均费用是17000多元,降价的幅度达到了40%多。可限价后的第一例手术,心外科就超出限价2000元。到底是价格制定的问题,还是医生执行的问题呢?心外科对此进行了详细分析:极化液不需要,结果用了近一个礼拜;抗菌药物是预防感染的,因为心脏病是一个无菌手术,不需要临床使用,一般术后用三到五天足够了。心脏科主任徐向明说:“这一限价,就限出了问题,暴露出管理问题有漏洞。”虽然2004年上半年因限价试点心脏外科亏损30多万元,但经过完善限价方案后的下半年心脏外科就已经开始盈利。
受益:张艳十几年的病治好了
17岁的张艳家住日照市东港区东陈 乡,父亲张守余是一个民办教师。4岁那年,张艳被诊断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但那时六七千元的医药费对于张艳一家根本无力负担。两年前,张守余民办教师转正,收入提高到每年3000多元。为了不再耽误孩子的病情,家人每看到医院广告就记录在一个蓝皮本上,可当张守余带着女儿拿着辛辛苦苦积攒的8000元钱跑遍了十多个医院后,他们又陷入了绝望,心脏手术费用攀升到了3万至5万元。
“因为孩子的病,我们已经七八年没有添过新衣裳了。”一谈起这些年来的经历,张守余就忍不住落泪。当他得知,济医附院实行单病种限价,像女儿这样的病只需1万元时,他兴奋不已。如今小张艳的病只花了9000多元就治愈出院了,张守余一直悬着的心总算放了下来。
质疑:限定了价格,是否也限制了质量?
“这是不是在做表面文章,成为医院变相多收费的一种新方式?”南京市民李先生至今对限价医疗怀疑不已。他认为在限定了住院天数、所用药品、检查项目、手术麻醉方式及医疗器械后,医疗质量也会打折扣,治疗效果也会受到影响。
“质量是前提,如果质量都无从保证,限价也就成了陷阱。”江苏省消费者协会有关人士认为,无论是限价还是不限价,对于消费者来说,最关键的还是质量,所以要先了解,后消费,不可盲目跟风。
目的:对这一片的老百姓负责
武广华这么“折腾”,最终目的是什么呢?他说作为院长,首先要对这个医院负责,对这个医院的全体干部职工负责,再推而广之要对济宁市这一片老百姓负责。能让他们有病到一个让他们放心明白的医院,能让他们治好病。再一个就是有了大病能在我们这个医院能解决掉,不用投亲靠友或者两眼一摸黑到济南、北京、上海再去治病。一些医院之外的事情他可能当不了家,但医院内的事情,他要想办法解决。
同行:“一口价”改变了游戏规则
对于武广华的做法,业内人士大部分都认为他改变了游戏规则,这种做法解决什么问题呢?靠限价就能解决问题吗?价格是限住了,但是还要不要别人(医药代表、医生)拿钱,武广华知不知道这个运作规律?政府没有让他这样干,他何必要管?要把限价做好,医院内部要从管理上做很多工作,那不是自己找事儿,自己折腾自己?
难度:“一口价”有缺陷和不足
由于单病种限价有自身的缺陷和不足,目前仅能在有限的医院推广。首先,适合限价医疗的病种必须是单一疾病,而许多患者检查出的疾病往往比较复杂,而且因个体差异,医院对同一疾病不同患者的治疗方案、用药和治疗效果可能都不一样,所以许多医院在推行限价医疗时都十分谨慎,限价病种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其次,限价标准的制定本身存在难度,对于医院来说,兼顾自身和患者的利益,找到最佳的限价标准非常困难,制定不当,往往会引发医患之间的紧张关系。
各地:很多医院都已推行
2004年6月21日,杭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在浙江省率先出台了单病种限价收费服务,首批推出的单病种收费项目达20项,其中既有孕妇平产、剖腹产,白内障手术等相对简单的医疗项目,也有大脑半球肿瘤切除等高难度手术。“单病种限价收费将成为一种趋势。”杭州市卫生局有关人士称,杭州也正在酝酿全面推行单病种限价收费。
2004年8月,石家庄市第二医院在河北率先推出“单病种限价”措施。他们首批确定了单纯性阑尾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子宫肌瘤切除术等12个病种为限价管理病种,平均治疗费用要比同级医院低20%到30%。该院妇产科限价前一天只有六七个病号,现在平均每天有20多个。
2005年8月,河南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对六类单纯性病种的医疗费定了最高限价,这六类单纯性病种为卵巢囊肿、正常生产、甲状腺腺瘤、胆囊切除、气压弹道碎石和单纯肾囊肿穿刺硬化。单纯胆囊切除最高限价为3500元,比以往治疗费用降低2500元。
2006年2月,江西省人民医院向社会公布了该院首次推出的12个单病种最高限价服务,成为该省首家一次性推出限价病种最多,且降幅最大的医院。这次推出的12个病种医疗费价格在原来基础上平均下降了30%以上,涉及该院普外、心内、产科、骨科、胸外等科室。
权威:卫生部肯定“一口价”
卫生部高强部长曾专门安排人进行调研。最后给济宁附院的评价是要坚持下去,继续实行,准备作为全国试点医院。2006年2月9日,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表示,实行单病种最高限价是医院收费的大趋势,卫生部目前正在总结各地的经验,将推广这种方法。实行单病种最高限价,对控制病人医疗费用,促使医生合理利用药物和检查,防止过度服务有很大的帮助。但他也称,最高限价的价格要合理,如果定得过低也可能出现服务不足的情况。这项政策最终推行,需要卫生、物价、医保等部门相互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