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人物档案资料名人名言生平作品主要事迹佳句轶事世界明星中外传记成才故事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李登海:一粒种子的力量

2004年2月20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李登海研究员主持选育的紧凑型玉米新品种掖单13号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领导人亲自为之颁奖,这是紧凑型玉米推广以来获得的最高等级的科技奖励。
  李登海研究员现任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主任,是全国人大第八、九届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九、十届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中共十四大代表,中国农业及农村科学技术咨询委员会委员,农业部种植业专家顾问组成员。他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是人民和国家培养起来的新一代科学家。他的抱负,是为开创我国玉米高产道路、追赶世界先进水平不懈登攀,奉献终生。他在杂交玉米方面特别是在紧凑型玉米育种和高产栽培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承认和尊重,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齐名,被誉为“南袁北李”。
  青纱帐的故事
  风靡世界的绿色革命实质上是种子革命,能够持续不衰地推出国内外领先的玉米良种,这是李登海对中国玉米高产发展道路的决定性贡献。
  李登海育成的第一个玉米良种是“掖单二号”,诞生在上世纪70年代末,经验收单产1553.2斤,首创我国夏玉米单产最高纪录,全国推广近20年,至今仍保持每年1000多万亩种植面积。上世纪80年代后期,李登海又育成了掖单12号、掖单13号等亩产超吨粮的紧凑大穗型新一代玉米良种,其中掖单13号被全国16个省(市、区)审(认)定,创下全国一年种植近5000万亩的纪录,被国家农业部列为“八五”、“九五”期间紧凑型玉米的主推品种。继“掖单”系列之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李登海又育成了抗病耐密、优势更强的登海1号、登海9号等“登海”系列玉米新品种,在省级和国家级区试中表现突出,通过审定后快速推向全国,成为跨世纪的主推品种。
  迄今李登海亲手选育的40多个玉米品种,最大年种植面积占全国种植面积的1/3以上(农业部统计,1997年种植面积占全国的38%,山东省70%),全国没有先例,世界也属罕见。凝结在这些丰硕成果之中的,是李登海30多年的心血和汗水。
  往事追忆,李登海自小跟娘熬过苦日子,是娘织鱼网、编草辫供他上小学、上中学。后来他当了莱州市邓村农科队队长。那时他家乡多年沿袭种植的玉米“二马牙”、“小粒红”,亩产只有二三百斤,而美国等发达国家玉米的亩产已达二三千斤,这一差距深深刺痛了李登海的心。为尽快育出自己的玉米高产良种,他离别家乡亲人,一个人万里迢迢到海南岛,搞起了玉米加代育种。
  在海南一个叫荔枝沟的偏僻小寨,李登海住一间背靠大山、没有门板的茅草屋里,穿一条成天汗津津的大裤衩,吃自己架火烧烤的面疙瘩,饱尝孤寂、高温、蚊叮虫咬、瘴病煎熬,潜心育种,矢志不移。在这块几乎与外界隔绝的地方,寨里的猪叼走了他的玉米,他从猪嘴里夺;有人偷了他的玉米,他坐在地里哭;肥料运不来他到处上门哀求;半夜下雨屋漏,他瑟缩着躲在床下……在他的第一个成果“107”自交系即将收获时,他满怀喜悦,就像准备迎接新生儿来到人间,整宿伴着星星守在地里;夜半小睡,两条麻袋,头上套一条,腿上套一条。后来几年育种人手不够,他万般无奈竟从村里带领5名光棍随他来到海南。
  除了拼搏流汗,李登海的育种生涯还曾受到两次重大打击。一次是1985年初,农村推行家庭承包制,农科队解体,原来的实验田、同伴和科研条件统统没有了,痴迷于玉米育种的他一下成为一只“孤雁”。另一次是1991年,李登海辛劳过度脑血管梗塞突发,生命垂危,在医院紧急抢救住院70多天。磨难对弱者是一个深渊,对强者是一块垫脚石。李登海抗住了命运的打击。农科队解体不久,他又从城里(此时上级已将李登海转为国家干部)转回家乡,利用母亲的几亩口粮田和责任田继续钻研育种;随后他创办起生机无限的中国第一家民营科技实体——莱州市玉米研究所(1989年扩建成莱州市农业科学院)。在奇迹般地从死亡线上夺回生命之后,李登海出乎许多人预料,又顽强地出现在青纱帐中,继续摘取那绿色皇冠上的明珠。熟悉他的科技工作者和群众都说:玉米就是登海的魂,玉米就是登海的命。
  李登海性格坚强又心地善良。早年育种曾多次遭遇到哄闹、勒索、剽窃和匿名信,他都一一忍在心里,有时太受冤屈就捂在被窝里偷偷哭一场。种种舛运使他心力交瘁,可一走进大片绿意盎然的玉米地,玉米叶亲吻他的脸,玉米棒子攀拉他的手,他就像吃了一剂良药。他的一句格言是“谁能掌握种子,谁就可能掌握世界”。科学家同行钦佩地称他的成果是“从黄土地里硬拱出来的”。
  李登海玉米育种大面积收获的另一个动力来源,在于他遵循科学规律,讲究科学态度,善于补充科技营养和吸取别人的研究成果。他侧重应用科学,建立起颇具规模的玉米种质资源库,搜集编序的国内外育种材料达两万多份。
  “追赶太阳”,使李登海玉米育种每年以3—4代的“年轮”推进。这使他的育种速度、成功概率、育种成果都明显快于国内其他科研单位。在1995年以来农业部公布的我国农业科研单位成果和育种单位玉米新品种推广面积排名榜上,莱州市农科院都名列第一。
  “玉米王国的珠穆朗玛”
  用自己培育的“掖单”系列玉米良种影响中国粮食生产最高决策层,以紧凑型取代平展型玉米,使20世纪末紧凑型玉米在中国种植比例迅速增长到80%以上,这是李登海对中国玉米事业作出的又一重大贡献。中国玉米发展留下这世纪性的一页。
  李登海由玉米株型改型研究攻关入手,确立起紧凑型玉米的育种栽培方向。他提出的株型与杂种优势互补的论点,杂种优势与群体光能有机结合的论点,在育种理论上都是新的突破。他利用自己选育的“478”自交系组配的杂交种,表现出高光效株型茎叶夹角小、叶片挺直上冲的紧凑型玉米理想特征,其叶向值、消光系数、群体光合势、光合生产率等生理化指标更趋合理,实现了种植密度、叶面积指数、经济系数和较高密度下单株粒种四个突破。玉米种植密度平均增加1000—1500株。还在李登海掖单13号、掖单12号育成不久,我国著名的玉米专家佟屏亚、黄舜阶等就指出,李登海的良种为我国紧凑型玉米的利用展示了广阔前景。20世纪80年代末,在我国玉米紧凑型同平展型两种观点还僵持对立不下的时候,国家农业部依据李登海等科学家的卓越贡献,适时提出将全国玉米种植由平展型向紧凑型转移。1990年9月2日,建国以来最重要的一次全国玉米生产会议特意设在莱州市召开。
  李登海为确立紧凑型玉米新的主体地位不遗余力。他在原玉米研究所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创建起农科院;组织全国12个省市玉米主产区,发起成立了我国第一个紧凑型玉米研究会,聘请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拍摄发行影片《紧凑型玉米高产栽培》。
  具有崇高科学造诣的李登海,每年都无偿将试验示范种子发送全国几百个科研单位,还将自己的“478”等自交系无私提供给其他育种专家。全国利用“478”组配成的新的紧凑型玉米杂交种有40多个通过审定。面向全国推开紧凑型玉米的“金钥匙”,是拿出远远超过平展型玉米产量的高产样板。在中国,育种、栽培通常属于两个领域,李登海将两副重担一肩挑。他用自育的紧凑型玉米良种,配以精准栽培模式,突破了平展型玉米的高产极限,先后5创全国夏玉米单产最高纪录,并一举创下亩产1096.29公斤的夏玉米世界单产高产纪录(平展型玉米单产最高700公斤左右)。全国玉米专家顾问组副组长魏义章验收产量后说:“我在这里看到了玉米王国的珠穆朗玛。”事实胜于雄辩。在国家和各级政府、农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紧凑型玉米自此在全国快速取代了平展型玉米。我国玉米种植伴随世界绿色革命潮流呈现出全新的向度,李登海也被誉为“中国紧凑型玉米之父”。中国农科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良恕,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著名植物生理和遗传良种科学家李振声,了解了李登海在紧凑型玉米的主导贡献地位后,在对李登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奖》的推荐证书上郑重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组建登海种业股份公司
  把“掖单”良种和精准栽培模式又快又好地送到全国九亿农民手中,勇于探索科技体制创新,让科技成果尽快地转化为巨大生产力,造福人民,这是李登海对应用科学研究的又一个突出贡献。国家“九五”规划对玉米生产提出新的部署是,到2000年要新增玉米330亿斤,亩增132斤;同时,明确提出种子增产的份额要达到36%。“掖单”良种的推广,受到全国农民普遍欢迎。但由于当时中国还没有一部完备的种子法,加之科技体制不能同市场机制接轨,育、繁、销脱节;用种“多、乱、杂”,经营“小、散、低”,这种落后状况引起李登海的深切关注。一些利用假冒伪劣种子坑害农民的报道,不时咬噬着他的心。
  “九五”期间为进一步让掖单之花开遍中华,李登海大胆起步突破,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创新,走进种子经营推广的大市场,走向中国玉米生产区的广阔天地。这意味着李登海要承担起科学家和科技实业家两副重担。李登海的创新由建立集科研育种、原种繁育、种子生产、加工、推广销售一体化切入突破,大范围、广布点直接对农民发布“田间绿色广告”,使这个一体化呈现出鲜明的“登海特色”。
  李登海抽调300多名专业人员组成若干推广队伍,在全国各玉米生产区和不同生态类型地域选设了800多个示范点,每年从示范点播种入手,实行讲座、栽培、管理、观摩、验收总体组装和下一年种子征订等全程示范服务,让广大农民亲眼看到“掖单”、“登海”玉米的增产效益。这种科普推广方式受到全国各地农民热烈欢迎。在各地政府和农技推广、种子经营等部门积极配合下,从北国漠河到海南三亚,从黄淮海平原到云贵川高原,“掖单”、“登海”玉米逐步进入一个又一个市场,植入一片又一片田野。
  一个感人的事例从云南保山地区传来。1998年,该地区施甸县水长乡张春元、李其文、张洪光等十几户农民,在海拔1620米的高原旱地试种101.2亩“登海6号”,经地区验收玉米平均亩产998.2公斤,其中农民张洪光1.2亩玉米最高亩产达1191.7公斤,这在当地从没有过。产量验收后这十几户农民联合向当地政府发出恳切请求,请求政府一定“想办法”,把李登海请来坐保山,请到他们家里做客。各地对李登海的奉献表示了很高的敬意。在他到“绿色广告”示范点检查安排工作时,河南、新疆等地的省(区)委书记、省长都专门约见了他。
  科技体制创新,育繁推销一体化,应当有一个足以能够辐射、影响全国的硬件工程做强大后盾。李登海着眼未来,雄心勃勃,继续谱写新的篇章。原国家科委正式批复,依托他们农科院组建起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中心以种子工程、增产技术工程和产品增值工程三大工程为主体,运营三年,成为全国玉米新品种、新技术的集聚点,玉米产业化和工程技术成果的扩散源。世界排名前六位大种子公司多次派人前来考察,开展国际间的技术交流合作。由一家民营单位组建国家工程中心,这在全国尚无先例,显示出国家对以李登海为首的民营科技的充分信赖。
  进入1998年,李登海富有生气的又一步深化改革,是通过买断、租赁、合营等形式,组建起莱州市登海种业(集团)有限公司,进一步扩大了规模,提高了产业化水平。为加快资本运作,2000年12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莱州市登海种业(集团)有限公司整体变更设立了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聘请了证券公司和其他中介机构,全面启动了发行股票上市工作,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民营科技企业上市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李登海把他的一生都贡献给了玉米应用科学。担任全国人大常委等职务后,李登海牢记江泽民同志“中国的粮食问题要靠中国人自己来解决”的教导,把科学研究和技术实业放在第一位。他在海南育种基地已连续度过了26个春节。他培育的玉米良种连续9年挺进国际市场。他也经常以专家身份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访问考察,交流合作,吸收世界最新成果,继续登攀紧凑型玉米新的高峰。据国家农业部统计,“掖单”、“登海”玉米至今已在28个省(市、区)累计推广8.1亿亩,增产粮食800多亿公斤,直接增加社会经济效益800多亿元。
  迄今,李登海先后取得重大科技成果9项,获得国内组织奖3项,国际组织奖1项,发表和参加编写著作、论文20余部(篇),多次受到胡锦涛、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他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是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还被一些农业大学聘为兼职教授。2000年,李登海被山东省政府推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角逐全国最高科技奖。为使紧凑型玉米继续拓展,他先后培养起200多名年轻的科技工作者,并用自己多次获奖奖金设立了“李登海青年农业科技奖”。
  李登海决心为玉米的科研生产奋斗终生。

 

 

 

相关人物

袁隆平  袁家骝  王选  王正  沈元  时钧  林华  林志纯  刘东生

相关文章

李登海简历   CCTV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候选:李登海   李登海:杂交玉米之父成就10亿身价   李登海:与袁隆平并肩入围获亚太种子协会特别奖   李登海成为中国科学家首富 身价11亿   李登海解读登海种业股改方案对价修改   李登海解读登海种业股改方案对价修改      李登海:杂交玉米之父成就10亿身价   企业家名录之 李登海

古今中外人物大全,世界人物介绍,著名人物资料,企业家、名星、伟人、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个人资料个人简历作品

| 联系站长 | 按拼音检索人物 | 现代人物分类索引 | 古今中外作品 | 教育教学资料 | 职业培训资料  |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  ? CopyRight 1998-2028, 1-123.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