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人物档案资料名人名言生平作品主要事迹佳句轶事世界明星中外传记成才故事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金显宅:中国肿瘤医学之父

王德元


  金显宅,肿瘤外科专家。出生于朝鲜。对乳腺癌、骨纤维肉瘤、嗜伊红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等多有研究。在多种癌瘤根治术术式方面作出贡献。主持统一了乳腺癌的国内分类法,创建了中国肿瘤学会和抗癌协会。培养了大批肿瘤外科人才。

  金显宅1904年3月7日出生于朝鲜汉城。1916年毕业于汉城私立攻玉小学。父亲是中药店老板。1919年3月,在汉城私立培才中学初中三年级读书时,参加了要求朝鲜独立的罢工、罢课、罢市的爱国运动。为避免日军的残酷镇压,其父将他装在背篓中,偷越鸭绿江桥,进入中国国境,投奔在张家口开办“十全医院“的大哥金显国处。在大哥的关怀下,他加紧学习汉语和英语。

  1920年他考入沪江大学附中,1923年高中毕业,因其学业成绩优良,被保送沪江大学医预科。在医预科因成绩优异,常获校方颁发的奖学金。在大学三年级时,参加了朝鲜青年在中国谋求朝鲜独立的组织。1926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因为他是沪江大学第一批考入协和的学生,该校授与他100元的奖学金。他在协和读书期间,因学习成绩优异,获得每年100元的奖学金。1927年获得上海沪江大学理学院学位。1931年从协和医学院毕业,取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1930年加入中国籍。

  在协和医学院毕业后,任协和医院住院医师3年。1933年协和医院成立了肿瘤科,由J.W.斯皮斯(JohnW.Spies)任科主任。1934年外科主任劳克斯(Harold Loucks)医师动员他担任肿瘤科主治医师,他欣然同意。

  1933年12月25日与津沽纺织业巨头的长女吴佩球结婚。吴家反对这门亲事,吴佩球断然出走,断绝了与父母的来往。结婚那天只有金显宅的大哥一家和他们的朋友们参加祝贺,在婚礼将近结束时,吴佩球的母亲赶来出席。

  1937年七七事变前夕,金显宅动身乘船赴美留学。先在纽约市曼哈顿区纪念医院跟病理专家尤文(Ewing)博士学习肿瘤病理一年,1938年又去芝加哥肿瘤研究所进修肿瘤临床,尤以肿瘤外科和放射治疗为重点。曾利用晚间参加了一期“如何写作科学论文”的学习班,掌握了书写科研论文的基本知识。1939年3月~9月间,访问了英国、法国、比利时、德国、丹麦、瑞典、瑞士和意大利,考察各国的肿瘤医院或癌症中心的诊疗工作。1939年10月回到北平,任协和医学院外科副教授和协和医院肿瘤科主任。

  1942年,北京协和医学院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医院被迫关闭。他遂与卞万年、卞学鉴、王志宜、方先之、关颂凯和林景奎诸医师同赴天津,合资开办一所“恩光医院”,他负责外科和瘤科的工作。

  日本投降后,他在天津行医,经济收入日丰。1945年11月应老师柯特乐(Max Cutler)之邀去芝加哥进修,在芝加哥大学比林氏附属医院进修肿瘤外科,并兼任芝加哥肿瘤研究所的研究员。

  1947年2月回国,仍在天津恩光医院开业。业务极忙,除给中国人治病外,在津的外国人也都找他看病,所以,收入极好,他就将多余的钱尽量购买各种股票。1948年他一度决意南迁,最后听从朱宪彝的劝告,留在天津。

  1949年他除私人开业之外,还担任河北医学院(后迁往河北省石家庄市)的外科教授、天津市总医院(后更名为天津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和天津市第四医院(后更名为天津市第二中心医院)的外科顾问医师。1949年11月中纺医院(后更名为华北纺织管理局第一医院,最后改名为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正式开业,他被聘为外科顾问医师。

  1951年夏,金显宅参加了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

  1951年冬英国伦敦教会在天津开办的马大夫纪念医院(MacKenzie Memorial Hospital)被中国政府接管,改名为天津市人民医院。该院于1952年成立瘤科,金显宅被聘为顾问医师。自1952年1月开始,他正式担任华北纺织管理局第一医院外科主任,同时又在恩光医院行医。

  1954年,金显宅受卫生部委托,在天津市人民医院开办全国高级肿瘤医师进修班,培训主治医师及其以上人员,为期一年。这种进修班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度停办,至1990年已开办了23期。

  1956年,恩光医院停业。金显宅辞去第一中心医院外科主任之职,专任天津市人民医院肿瘤科主任。人民医院肿瘤科问世以来,在人民群众中逐步树立起威信,于是来信问病者日众。他对人民来信极为重视,每次都亲自看信,然后向其秘书口述回答,秘书回信一式两份,其中一份存档或置人病案中。凡是他能解决的问题一定负责解决,若信来自外地,他无法亲自诊治,也一定代为介绍,务求就地处理。对于人民来信,他从不积压。20世纪90年代天津市肿瘤医院(即原天津市人民医院)的病床数已扩展到600张,但仍是以肿瘤外科为重点的癌瘤中心。

  1963年他创办中国第一份肿瘤学杂志《天津医药杂志肿瘤学附刊》,并任主编。“文革”中杂志停刊,1978年复刊,1984年改名为《肿瘤临床》,1986年又一次改名为《中国肿瘤临床》。1987年,他任名誉主编。

  “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受到迫害,劳动近2年。

  1972年,天津市建立了肿瘤研究室,金显宅任主任。1977年研究室扩充为天津市肿瘤研究所,他任副所长。1980年他任天津市人民医院院长和天津市肿瘤研究所所长,1983年任天津市人民医院名誉院长和天津市肿瘤研究所名誉所长。

  1981年主持了在天津市召开的全国肿瘤医师进修班第一届学术交流会。

  1984年4月他主持了在天津市召开的中国第一届国际乳腺癌学术会议。在会议期间他倡议建立“中国抗癌协会”。翌年,中国抗癌协会正式成立,他担任名誉理事长。同年,美国肿瘤外科学会授予其荣誉会员称号。

  1986年座落在河西区体院北的天津市肿瘤医院建成。他为建筑这所新院奔波操劳近十个寒暑。

  1988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吸取他为正式会员。

  1989年10月,参加了在天津召开的全国肿瘤医师进修班第二届学术交流会,在会上他被誉为“中国肿瘤医学之父”。1990年9月4日因败血症逝世于天津。

  他生于朝鲜,其父为汉学家,故他自幼苦读汉文,并写得一手好汉字,对古汉语造诣颇深。只是说普通话的机会少,再加上在协和医学院读书完全使用英语,所以,对中文的医学术语可谓一窍不通,故50年代初期他用普通话讲肿瘤课时确实极其吃力,必要时得用英语表达,此时他的弟子们给他翻译。经过几届进修班的讲课,他的普通话讲学和中文医学术语的运用都进步很大。他有语言天才,讲英语没有母语口音,日语也讲得不错,法语可与法国友人进行一般交谈,朝鲜话是他的母语,上海话也能讲几句。

培养肿瘤科骨干


  1952年他主持天津市人民医院肿瘤科工作,深知要想开展中国的肿瘤事业,关键在于干部。当时人民医院肿瘤科仅有病床20张,门诊量也不大。肿瘤医师除他外仅有3人。因此,他有计划地组织和安排了一期肿瘤专业骨干培训班。白天挤不出时间,就利用夜晚每周讲课两次,每次两个小时。讲课内容为放射治疗学的物理基础和放射生物学基础,以及肿瘤学总论和各论。在各论方面,请方先之讲骨肿瘤、施锡恩讲泌尿科肿瘤、赵以成讲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林崧讲卵巢肿瘤、柯应夔讲子宫颈瘤等。每次授课后,指定学员将授课内容整理成笔记。授课历时2年,整理好的笔记由人民医院印刷装订成5个分册,名为《肿瘤学讲义》,在第一届全国肿瘤医师进修班(1954年12月至1955年11月)中用作正式课本。第一届学员毕业后,讲义进行改写,1956年人民医院内部出版《肿瘤学讲义》第二版,作为第二届进修班(1956年3月至1957年2月)学员的教材。以后,《肿瘤学讲义》陆续有所改写,1961年出第三版,1964年出第四版,1979年出第五版,1988年出第六版。

  培训干部、带徒弟是他一生中的重要工作之一。他自己带出一批得意门生:即精通病理的王德延、全面发展的张天泽、头颈肿瘤专家李树玲、精通盆腔和腹部肿瘤的金家瑞和擅长乳腺和胸部肿瘤的王德元。他培养骨干的方法是边讲边教,让大家心领神会,以真正学到手为止。如讲授有关放射治疗学,由操纵x线治疗机开始教,而后测定X线输出量、给病人设计治疗射野、摆好照射体位和具体进行治疗,都亲自示范。

  他病理学造诣颇深。再加上有丰富的肿瘤临床经验,故病理诊断的误诊率很低。他常说:肿瘤医师不懂肿瘤病理,只能算是半个肿瘤医师。因此,他要求每位从事肿瘤诊治的医师都要学习肿瘤病理,他自己就带领大家阅读病理切片。办前几届肿瘤医师进修班时,他要求学员自带一台显微镜来;而本院的肿瘤医师也是一人配备一台显微镜,在每天的空闲时间里坐下来看病理切片,由他和他的弟子指导,因此,学员们进步很快。为对病人的诊断负责,每张切片都送到天津医学院病理教研室进行核对。当两处诊断不一致时,他就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和病理所见加以分析。

  培养全国的肿瘤医师也是他一生中的重要工作之一。自从1954年12月至1955年11月开办第一届全国肿瘤医师进修班,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为止,共举办了9期。他任进修班主任,安排进修学员的课程和生活。进修课程中要求学员能初步掌握肿瘤病理和肿瘤临床的全部知识,尤其要求能正确运用治疗的手段,包括手术治疗和放射治疗。许多学员后来成为肿瘤科骨干,有的人还参与创建肿瘤科或肿瘤研究所。自60年代开始,进修班又增加了化学药物治疗的内容。每期进修班的主要课程都由他亲自授课。

  金显宅在日常业务工作中,一贯坚持门诊教学会诊、定期病房查房、典型手术示范、疑难病例的集体会诊等。

  他为提高弟子们的英语水平,早在50年代起就开了英语班。在查病房时他也常用英语讨论病情。70年代中国兴起英语热,他的英语口语班办得更加红火。

  历届进修班中他都要为学员们安排一些典型根治术,作为示范表演,并由指定学员担任记录,记录好的手术过程经他修改后放在病例中。

擅长手术,在医疗实践中善于总结和发现,勤于著述


  他精通解剖学,对于各部位的淋巴引流了如指掌,故动手术时总是在解剖层面上进行,使层面清晰,组织结构清楚,止血准确,因而出血少,操作有条不紊;再加上艺高人胆大,心又细,故手术进度快而不显忙乱,肿瘤观点强,手术操作符合要求。所有外科专家看过他的手术,无不赞叹而钦佩,认为是一次艺术享受。他能博取众家之长为己用,擅长各种典型的癌瘤根治术。如乳腺癌根治术、颌面口腔癌与颈部联合清除术、胸腹联合胃贲门癌根治术、结直肠癌根治术、子宫颈癌根治术、甲状腺癌颈淋巴结清除术、盆腔内容清除术(又分前盆、后盆和全盆三种)、腹股沟淋巴结清除术、胸肩离断术、半盆切除术等等。耳鼻喉科肿瘤的手术,如上颌窦癌根治术、全喉切除术等,也是由他首先在天津市开展的。他的手术水平堪称是世界一流。

  金显宅勤于总结医疗实践中的发现和经验,将这些经验撰写成文。自1931年从医以来在国内外各种医学杂志中发表医学专著百余篇,其中用英文发表的计25篇。

  1934年在Proceeding of Experimental Biology and Medicine (《实验生物学与医学会议录》)中,用英文发表了AStudy ofγ-radiation Granulocytopenia(γ射线所致白细胞减少症的研究)一文。

  1937年在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大会上用英文宣读了Eosinophilic Hyperplastic Lymphoblastoma Resembling Mikuliz’sSyndrome: a Report of 7 Cases(类似Mikulicz氏综合征的嗜伊红细胞增多性淋巴母细胞瘤,附7例报告)一文。1957年在《中华外科杂志》再度发表《嗜伊红细胞性增生性淋巴肉芽肿的进一步观察》,指出此病为一种新的疾病,国外未见类似报告,其特点为:①肿物好累及腮腺、上臂下部和股上部,单侧或双侧;②附近淋巴结肿大;③肿物表面皮肤发干和色素沉着,常见皮肤搔伤;④持续性嗜酸性白细胞增多;⑤病例以青年为主,皆为男性(后来作者也见到一位女性患者);⑥发病缓慢,为良性过程;⑦病理主要表现为淋巴肉芽肿;⑧对放射线敏感;⑨病因不明。

  1943年他在Chinese Medical Journal(《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上发表了Observations of Methylcholanthrene Fibrosar-coma of Bone(甲基胆蒽诱发骨纤维肉瘤的观察)一文。

  1948年在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的年会上,用英文发表了舌癌的一种新根治术。他在1943年采用此种术式治疗一例下龈鳞状上皮癌兼同侧颌下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因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国外医学情报全被封锁,他在治疗实践中摸索出此种术式,后来方得知国外亦有类似报道。1958年他在《中华外科杂志》上发表《舌癌与根治性颈淋巴结清扫及下颌骨联合整块切除术》一文,详细叙述了此种术式的病例选择、术前准备、麻醉、手术步骤、术后处理和疗效等。

  1954年1月开始,他在天津市人民医院开展了根治性乳房切除合并内乳淋巴结链整块一次切除术治疗乳腺癌。1957年他在《中华外科杂志》发表其最初25例的经验,指出单纯内乳淋巴结转移率为8%,内乳与腋淋巴结均有转移者占36%。1962年在Chinese Medical Journal(《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发表文章,报道他们收集全国乳腺癌2525例的治疗结果,其中内乳扩大根治术458例,单纯内乳转移占4.1%,内乳与腋淋巴结皆转移者占25.1%。内乳扩大根治术的疗效稍优于典型乳癌根治术。1963年他在《天津医药杂志肿瘤学附刊》上发表了《胸骨旁乳癌扩大根治术的适应症》一文,指出肿瘤位于乳腺中部或内侧,以及腋淋巴结临床认为有转移者是最好的适应证。

  1956年他开展了盆腔内容清除术(分前盆术、后盆术和全盆术三种)用以治疗晚期盆腔脏器癌(包括子宫颈癌、阴道外阴癌、直肠癌、膀胱癌和盆腔肉瘤等)不宜放射治疗或典型根治术已不能解决问题者。在严格选择适应证的基础上,与妇科医师和泌尿科医师通力合作完成手术,共治疗22例。于1959年在《天津医药杂志》发表了《盆腔脏器癌扩大根治术的初步经验》一文。此种手术难度大,手术死亡率高(13.6%),术后复发和转移率也高(36.4%),真正治愈者较少,故此种术式的价值仍有争论。

  1959年他首先指出:腮腺下颁内侧部肿瘤的临床特点为:①单侧三叉神经痛;②牙关紧闭;③累及其他脑神经;④口咽及软腭部发现肿瘤。

  1959年他指出甲状腺的单发结节虽然良性居多,但其中约20%发现早期癌变,发现为乳头状癌或滤泡状癌,也可为两种的混合癌;癌可为灶性或普遍性,可侵透包膜、出现血管内瘤栓甚至淋巴结转移,应当引起重视。

  1962年他参加第八届国际抗癌学会后,综合会上有关乳腺癌论文140篇,写出总结报告,介绍了乳腺癌的地区发病学、病毒、免疫、生物化学、生物细胞学、致癌物和发病机制、肿瘤与宿主关系、癌前期、放射生物学、诊断、外科治疗、放射治疗、药疗、晚期治疗、远期疗效等。

  1963年在《天津医药杂志肿瘤学附刊》上著文介绍国际抗癌协会第八届学术会议的概况,介绍了肿瘤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临床研究和肿瘤防治工作三方面的情况。

  1963年发表了《有关瘤细胞血流转移的认识》一文(载《天津医药杂志肿瘤学附刊》),较全面地论述了血液中瘤细胞的转移。

  1985年在《肿瘤防治研究》上发表了《病毒性和非病毒性乳腺肿瘤》一文,指出人的乳腺癌组织形态较单纯,发病过程与小鼠乳腺癌不同,发病因子不明,很可能不是病毒。

  1986年在《中国肿瘤临床》发表了《阿霉素一次静脉注射引起大鼠肿瘤及其他病变》一文,指出一次静脉注射阿霉素能明显导致大鼠肾损害,且其较大剂量有致瘤及损害肝脏的作用。

国际学术交流


  他多次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1937年8月在芝加哥参加第4届国际放射学学术会议。1962年在莫斯科参加第8届国际抗癌学术会议,并宣读论文,讨论了乳腺癌根治术与扩大根治术的疗效比较。1979年9月在纽约参加美国全国第3届乳腺癌学术会议。1984年春在天津他主持召开中国第1届国际乳腺癌学术会议。

  1979年他第3次赴美时,与美国老友相逢,他为天津市人民医院派出一位医师出国考察争取到国外资助。回国后立即乘火车赶到太原,参加全国乳腺癌学术会议,在会上介绍了美国乳腺癌会议的概况。

  在参加美国乳腺癌学术会议期间,他邀请美国肿瘤专家柯特乐博士和放射物理学专家威廉斯(Williams)博士来津讲学。威廉斯回美后个人资助天津肿瘤医院两位学者赴美进修。此后,金显宅为人民医院的发展,多方邀请各国学者来津讲学;同时为派出更多人员出国进修,多方打通渠道。


简历


  1904年3月7日 生于朝鲜汉城。

  1916~1919年 在汉城私立培才中学学习。

  1919年 来到中国。

  1920~1923年 在上海沪江中学高中学习。

  1923~1926年 在上海沪江大学医预科学习,1927年获理学士学位。

  1926~1931年 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学习并毕业,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1930年 加入中国籍。

  1931—1933年 任北京协和医院住院医师。

  1934—1937年 任北京协和医院肿瘤科主治医师。

  1937—1938年 在美国纽约曼哈顿区纪念医院进修肿瘤病理。

  1938—1939年 在美国芝加哥肿瘤研究所进修肿瘤临床。

  1939年3—9月 在欧洲考察肿瘤诊治工作。

  1939年10月—1941年12月 任北京协和医学院外科副教授和协和医院肿瘤科主任。

  1942年12月—1945年11月 在天津与人合办恩光医院,负责外科和肿瘤科。

  1945年11月—1947年2月 在美国芝加哥比林氏附属医院进修肿瘤外科,兼任芝加哥肿瘤研究所研究员。

  1947年2月—1956年 在天津恩光医院任外科和肿瘤科医师。

  1949年 兼任河北医学院外科教授、天津市总医院、天津市第四医院、中纺医院外科顾问。

  1952—1956年 任天津市人民医院瘤科顾问医师。

  1952—1956年 任华北纺织管理局第一医院(后改名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外科主任。

  1956年— 任天津市人民医院肿瘤科主任。

  1972年 任天津市肿瘤研究室主任。

  1977年 任天津市肿瘤研究所副所长。

  1980—1983年 任天津市人民医院院长、兼放疗科和化疗科主任,天津市肿瘤研究所所长,兼实验肿瘤研究室主任。

  1983年— 任天津市人民医院名誉院长、天津市肿瘤研究所名誉所长。

  1990年9月4日 因败血症逝世于天津。

 

 

 

 

相关人物

 

相关文章

 

古今中外人物大全,世界人物介绍,著名人物资料,企业家、名星、伟人、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个人资料个人简历作品

| 联系站长 | 按拼音检索人物 | 现代人物分类索引 | 古今中外作品 | 教育教学资料 | 职业培训资料  |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  ? CopyRight 1998-2028, 1-123.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