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水患大禹动
西周文献《诗》、《书》中的古代天神。相传商、周族人都居住生息在他所敷布的土地上。据《楚辞·天问》记载,禹和其父鲧均为神。鲧治水失败被刑后从腹中育出了禹。禹治水成功,娶涂山氏女,生子启。后来启代益为君主,建立了夏王朝,禹遂为夏宗神。《国语·周语下》则说因禹治水有功,上帝嘉奖他使有天下,并赐姓姒,称有夏氏,故《郑语》称之为“夏禹”。
《天问》中和鲧、禹同时提到的另一个神是共工。“共工”和“鲧”可能是同一神名的分化,而共工(鲧)是姜姓族的宗神。姜姓族即羌族,亦即当时的西戎(其族自称羌、被称戎)。禹之为夏宗神,实际是由先为西戎的宗神来的,故曾称为“戎禹”。羌族九州之戎的一支,曾步其前辈黄帝族的前进路线,东进创造了夏文化,形成为夏族。禹也由原来羌戎的宗神成为夏的宗神。夏族把自己的宗神宣扬为敷布土地、奠定山川的天神,商、周也都一致尊信。而羌戎的另一支四岳族为夏的姻亲氏族,曾协助过禹,它的宗神鲧(即共工)遂亦为夏族所尊奉。当二族宗神安放在同一祭坛时,因鲧的时间在禹前而排列在前,遂演化成父子关系,并附以动人的神话传了下来。
在春秋文献中,禹的业绩除敷土、治水之外,又增加了划分九州的传说。战国文献中,禹还被崇奉为社神。而到儒、墨两家著述中,禹和尧、舜被推崇为古代实行禅让的三个圣王。儒家编《尧典》颂扬他们,并称禹为平水土的“伯禹”;又将一篇地理名著加工成《禹贡》,作为记载他治水分州的经典。《墨子·兼爱》则宣扬他治水的盛业。还有人编造了他辛苦治水十余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事迹。禹遂成了从茫茫洪水中拯救人民的“大禹”,受舜禅位而为天子。
作为历史人物的禹,可以这样理解:他是起自西北进入中原的夏族部落的一位杰出的首领。或者后来被神化为宗神;或者以他在本族中的威望作为本族原有宗神的化身出现,承用了宗神的名字。他和东方鸟夷族部落中杰出的首领尧、舜,由于民族融合而结成部落联盟的军事首长。他们处的时代正是由部落联盟制的极盛走向解体的时期。
据说,在尧执政的时候,发生过多次特大的水灾,洪水淹死百姓,吞没庄稼,冲垮房屋。尧将首领们召来,共同商议治理洪水、解除民众疾苦的事情。最后,大家推举一个叫鲧的人来担当这一重任。传说中,鲧到天上去窃取了天帝的"息壤"。"息壤"是一种神土,它可以自己生长不息。于是,鲧便用息壤来堵住了洪水。天帝发怒了,叫火神祝融烧死了鲧。而在实际生活中,鲧治水采取的是用石块和泥土筑坝挡水的办法。他指挥人们挑土运石,垒堤筑坝,来阻挡洪水。洪水无处外流,就往上猛涨;鲧见水涨了起来,就又下令继续加高堤坝。结果是形成了水涨堤高,堤高水涨的恶性循环。憋在堤坝中的洪水,好像悬在人们头上挂在丝线上的千钧利剑,随时会丝绝剑落,夺人性命。结果鲧治水九年,没有取得什么成效,却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尧叫舜去检查鲧的治水工作,舜罢免了劳而无功的鲧,命令鲧的儿子禹继续治理洪水。
禹是一个非常务实能干的人,凭著坚忍不拔的意志,专注认真的态度,踏实苦干的工作治水成功。后来,禹成为夏朝的第一个君主,所以历史上称他为夏禹或大禹。
禹接受了治水的任务,就和人们讨论治水的办法。有人认为,挡水就是治水,否则就不叫治水。可是禹想,筑堤建坝挡水是不起作用的,父亲采用这个办法白干了九年,什么也没办成,洪水照样四处泛滥,给民众造成很大的损失。怎么办呢?禹隐人沉思。禹想来想去,忽然眼前一亮,想到既然
"挡"不是一个好办法,那么疏导洪水也许是个值得一试的办法。大禹又认真地思考一番,感到要疏导洪水,不知道地形地势是不行的,从而判断河源的流向和可以泄导洪水的地方。于是,大禹带著一批忠诚的助手,经寒历暑,爬山涉水,经历了无数风险,九州大地布满了他们的足迹。大禹察清了地势,探明了河道,以便找出可以利用的地势和河道来引导洪水。
大禹的妻子是南方涂山地区的一位女子,大禹跟她结婚后只在家待了四天,便忙著离家去治水了。后来涂山女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叫启,这是大禹留下的名字。大禹临行前对涂山女说:"如果我走后你生了孩子,就取名叫
'启'。"启,就是启行,是纪念他们婚后几天,大禹为了平治洪水就登程上路的意思。
大禹在治水的十三年中,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口,都没有进去看一看。第一次带人修渠路过自己的家门口,他的儿子刚刚出生,正在呱呱啼哭。他多么想进去看看妻子和刚出生不久的孩子呵!可又一想,前边还有许多事等著他去办,就转过身,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当抱在妻子怀里的儿子己经能够会说话了,他第二次路过家门,涂山女看到他一副疲惫的样子,心疼地让他回家休息休息。大禹对她说:"不行啊,救人要紧。洪水还没有治平,你没看到被洪水围困在高地、山顶的那些人,时刻都会被水淹死吗?妻子说:"那么,你只留半天行吗?你看,你的衣服也该补一补,草鞋也该换一双了。"大禹没有答应,回答她说:"我知道,你一个人带个孩子生活也是很难的。"大禹用带有歉意的口吻说,
"但洪水势大,我是不能留下的!"大禹安慰了妻子儿句话,接过孩子亲了亲,便又追赶队伍去了。
大禹第三次经过家门口的时候,己经十多岁的儿子。使劲把他往家里拉,边拉边叫他母亲过来接父亲。大禹深情地摸摸儿子的头,叫儿子告诉母亲,治水的大业完成,一定回家来陪伴她们,又匆匆地离开了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人的事传遍了各地,感动了跟随他治水的民众,更加齐心协力地工作。
一年又一年,日子一天天地过去。在九州大地上,到处留下辛勤的汗水。他任凭风吹雨打,哪管艰险劳累,一直率领人们进行著治水的艰苦劳动。传说在治水时,人们遇到一座险峻的大山挡路,无法前进,禹就化身为一只大熊,开出了一条山路,才使治水队伍通过那里。大禹用了十三年,终于疏通了河道,治理了湖泊,洪水由按部就班由高处流人低处,从湖里流到江河,最后汇人了大海。一片片土地露出水面,人们又重新又回到陆地生活,修建房屋,种植庄稼,养牛羊鸡犬,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