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炎帝精神
水汤汤,鹿原苍苍,巍巍古陵,赫赫农皇。位于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城西17公里处的鹿原陂的炎帝陵,是我们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长眠之地。炎帝陵犹如一座丰碑,永远耸立在“茶乡之尾”,水之畔,耸立在炎黄子孙的心中。
炎帝陵在株洲,是株洲人民的莫大荣幸。一千多年前宋太祖赵匡胤“立庙陵前,肖像而祀”。此后历代朝廷将炎帝陵列为祭祀圣地,一直延续至今。250年前刻在峤梁岭古祭道旁的摩崖石刻“邑有圣陵”四个大字,表达了株洲子民们拥有圣陵的无比荣耀与自豪之情。这些年来,我们民族尊祖爱国的传统美德得到升华,千古圣陵焕发出勃勃生机。1986年湖南省和株洲市政府拨款整修了炎帝陵殿。1993年江泽民主席亲笔题写了“炎帝陵”陵款,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为炎帝陵题了词。此后,国务院公布炎帝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批准炎帝陵所在的酃县更名为炎陵县,中宣部将炎帝陵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所有这些,充分表达了炎黄子孙数典念祖的崇敬心情。
炎帝陵在株洲,株洲有义务更有责任宣传炎帝和炎帝陵。自1986年整修炎帝陵以来,株洲市为宣传炎帝和炎帝文化做了许多工作。近几年来,我们先后四次召开炎帝文化学术研讨会。2001年11月,株洲市政府和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炎帝陵基金会在北京共同主办“炎帝文化与二十一世纪中国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得到中央有关领导和众多知名学者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50多位知名学者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学术成果,一致认为炎黄二帝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炎帝神农氏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创始者;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都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炎帝精神与黄帝精神同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根之所系。特别是从1993年开始,恢复了由一级政府主持的公祭炎帝陵活动,举办了一年一度的“中国株洲炎帝节”,每年前来寻祖谒祖的海内外华人达20余万人次。通过宣传炎帝文化,弘扬炎帝精神,对于增进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大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炎帝陵在株洲,建设好炎帝陵既是亿万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更是株洲人民义不容辞的责任。炎帝陵风景名胜区建设总体规划已经上级批准。区内规划面积95.53平方公里,分为祭祀谒拜区、故道游览区、农耕文化区、神农采药区、日市集贸区、华夏归根墓园区、风景区发展备用地等七大功能区。规划的实施分近、中、远三期安排,共需投入资金数亿元,有赖海内外炎黄子孙共襄盛举。近期建设的祭祀谒拜区正在进行之中,其主体建筑为神农大殿,配套建筑包括东西配殿、公祭广场、朝觐广场、公祭大道、墓道等项目。近年来,炎帝陵的建设得到了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大力支持,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同一祖先血浓于水,共一个中华情重于山。株洲360万人民作为炎帝始祖的守陵人,愿和海内外炎黄子孙一道,为保护和建设好炎帝陵作出贡献。
株洲是圣陵之邑,炎帝开创的农耕文明深深植根于株洲大地。始祖的庇荫使株洲人杰地灵、流光溢彩。株洲有著古老的农耕文化和迅速发展的现代农业。这里发现了象征稻作农业起源的茶陵野生稻,产生了国际杰出稻农瞿永寿,成为全国第一个双季稻亩产成建制过吨粮的地级市。在迈向新的世纪、进行新的创业中,株洲人民将大力弘扬炎帝文化,弘扬炎帝艰苦兴业、开拓创新、不畏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抢抓机遇,自强不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把株洲建设得更加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