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人物档案资料名人名言生平作品主要事迹佳句轶事世界明星中外传记成才故事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常香玉:人民艺术家 艺德常馨香

 


  “谁说女子不如男”,常香玉以一出豫剧《花木兰》风靡艺坛,家喻户晓。
  戏比天大。从艺70多年,她曾敲过张生的房门,舞过白素贞的宝剑,握过花木兰的长枪,把对艺术永无止境的追求当作了自己生命的全部,使一个乡间小戏成为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不仅唱遍黄河两岸、大江南北,而且走出了国门,拥有亿万观众和戏迷。
  德艺双馨。2004年6月1日,她永远离开了梨园艺坛,但作为一位人民艺术家,从义演捐献飞机到投身扶危济困公益事业,再到筹资设立“香玉杯”奖掖豫剧后人,她爱国爱民的高尚情怀和演戏先做好人的艺德,永远馨香扑面。

  戏比天大———

  从艺70余年,她集豫剧之大成,创立了常派艺术,使豫剧从一个地方小戏变成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
  常香玉原名张妙玲,1923年出生在河南巩义一个贫苦家庭,为了不当童养媳,9岁起随父学艺,10岁登台。在此后的几十年里,她成为豫剧的领军人物。
  “常香玉一辈子的心思都用在叫老百姓喜欢上了,”戏剧研究员石磊一语道破。常香玉常说的一句话:“唱戏是叫老百姓喜欢的,感染不了观众,你不是只能干瞪眼?”
  这一点要归功于父训:“戏是苦虫”、“吐字不清、道字不明,等于钝刀子杀人。”为了做到高音不刺耳,低音听得清,开始学戏的常香玉每天三更灯火五更鸡地苦练。在她练低音的时候,父亲经常跑到百十步以外,或者躲到一棵大树背后去听。父亲为纠正她的吐字,有一次竟将她的嘴抠出了血,她含着血、流着泪,一次又一次,一字又一字地反复吟唱。就这样,才练就“吐字重而不死,轻而不飘”的绝功,直到今天,戏迷们最称道她的道白:不用看字幕,能听得清清楚楚。
  海纳百川成大洋。常香玉博采众家之长,集豫剧之大成,把豫东、豫西、祥符、沙河、高调等五大豫剧声腔派系熔于一炉,而且广泛采撷了河南曲剧、越调、京剧、昆剧、河北梆子及河南坠子等剧种和曲艺的声腔技巧,形成了深受广大群众喜欢的常派艺术。有时她一句唱腔里能有5个音,一句话里融合豫东、豫西两大派。
  为了让戏“顺应民心,反映时代”,她不守旧,戏随时代走,艺随精神长。她和丈夫陈宪章一起动手,在改造传统题材的同时,积极演绎现代戏。《拷红》、《白蛇传》、《大祭桩》、《花木兰》、《破洪州》……这些传统剧目的改编,使历史与时代产生强烈的共鸣,成为常派艺术的传世之作;《朝阳沟》、《李双双》、《红灯记》……来源于生活,服务于人民,这些现代戏的探索,努力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让常派艺术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台上好听好看,台下千遍万遍”,即使是“文革”期间被禁止演戏,常香玉都没断过练功,经常躲在被窝里唱戏温戏。被送到农村改造时,她趁中午没人,跑到苹果园喊嗓子。回到团里被安排扫地后,她就暗地瞅着其他演员,偷偷地学《红灯记》。结果一位演员临时嗓子出了问题,她一下子就顶缺演上了李奶奶……
  正是凭着对豫剧艺术的执着追求,常香玉才成为现代豫剧的一代宗师。

  慷慨解囊———

  她一生简朴,但早在解放初期就给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捐献了一架战斗机。义演伴随着她一生的演艺生涯
  说起常香玉平时的生活,她的家人、邻居、徒弟、学生,几乎都用同样的两个字概括:简朴。那座不起眼的小平房,她一住就是17个年头,刷的是白粉墙,铺的是水泥地,用的三斗桌、书柜是当年单位发的,她睡的板床上还铺着裁掉半截的旧床单用来遮灰。
  常香玉一辈子很少穿新衣服,衣服总是补了又补,枕头是用旧衣服裹的。离开人世时,她穿的仍是平生最喜欢的一套旧衣服:上世纪70年代丈夫陈宪章亲自为她挑选的那套演出服,洗得发白的玫瑰红衬衣、黑礼服呢上装。她日常的生活习惯更是要用“抠门儿”来形容,不许孩子在外面馆子里吃饭乱花钱,连买菜都要求保姆:“下午买,因为便宜。”
  就是这样一个省吃俭用的人,在解放初期,刚挺直腰杆、自身温饱堪虞,却给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捐献了一架米格—15飞机。那是1951年夏,全国上下掀起抗美援朝的热潮,作为新中国一名艺术工作者,常香玉日夜睡不着:国家有难,我能做点啥?想来想去,迸出这样一个念头:义演,捐飞机。
  一架飞机需要十几亿元(旧币),这可是个天文数字。钱不够咋办?她卖掉了剧社的运输卡车,取下金戒指,并拿出多年积蓄,作为捐献义演的基金;演啥能鼓劲?她丈夫陈宪章在旧书摊上发现一本旧书《花木兰》,一商量,就演她———巾帼英雄爱国杀敌,保家卫国。孩子呢?最大的不到7岁,最小的才3岁,干脆,全部送托儿所。开封、武汉、广州、长沙……半年时间内义演180多场。为了节省开支,常香玉和80多个香玉剧社演职员住在剧场里,吃的菜是绿豆芽和凉拌黄瓜。生活虽苦,没有一个人吭声,每一场演出都很卖力。
  正是在他们这种爱国热情的鼓励下,有老大娘送来了一竹篮鸡蛋,有华侨把腕上的手表摘下来……最后义演捐款金额达到了15.2亿余元,超额完成了捐献一架战斗机的任务。这件事极大地鼓舞着当时全国军民的爱国心,也首次将豫剧推广到全国。
  事实上,捐飞机的壮举仅是常香玉一生中“捐赠”的开始。循着常香玉走过的足迹,人们会发现始终伴随着她演艺生涯的有一件事,那就是义演。
  上个世纪40年代初河南有句顺口溜:“两个省主席,不如一个常香玉”(当时河南人刘茂恩和长兄刘镇华曾分别任国民党政府的河南和安徽省政府主席)。1938年,蒋介石为阻挡日本军队不顾百姓死活,下令炸毁黄河花园口大堤,河南外逃的灾民不计其数。常香玉的第一场义演就是为逃难的灾民子女上学读书募捐。“观众将红包、衣服、被面等扔到舞台上,他们的热情使我受到极大的鼓舞,我心里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愉快。”回忆起首次义演,几十年后常香玉还很激动。
  常香玉一生为灾民筹粮,为小学、中学集资,到底有过多少次义演,恐怕谁也无法说清。但对于她个人生活来说,金钱似乎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新中国刚成立,按当时的工资定级她可以拿到800元钱一个月,而当时的中央领导人才拿300元,文艺界她第一个站出来,主动要求减薪。平日手上一有余钱,她就买公债支持国家建设。1959年5月4日,在邓小平同志的亲切关怀下,常香玉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文革”后平反,她将补发的1万多元工资全部交了党费。
  “国家的难,就是自己的难。”这是她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1998年初,为唤起社会各界对下岗职工的关爱,75岁高龄的她携家人和弟子在河南人民剧院登台义演,所得的6万多元票房收入全部捐给了“河南省送温暖工程基金会”。随后她和她的子女们又向基金会捐助了3万元人民币。
  2003年4月,非典肆虐中国,老人又一次慷慨解囊,从自己微薄的工资里拿出1万元钱捐献出来,用于河南省农村非典防治工作。
  今年3月,常香玉住进河南省人民医院,医院采取了多种措施,想方设法减轻癌细胞扩散给她带来的巨大痛苦,可她始终保持着微笑和坚强。领导来探望她,她反复说:“不要在我身上花费太多了。”
  她曾对子女反复叮嘱:后事从简、从速,不发讣告;不准任何子女以她的名义向组织上提任何要求谋私利。为此,她还专门做了公证。女儿常如玉说:“妈妈走了,她一生的积蓄将全部捐给她的出生地,以报答人民对她的养育。”

  艺为人民———

  香玉剧社一直坚持“三三三制”,为最基层的观众巡回演出;80岁还登台为民工演出
  为了报答党和人民的厚爱,香玉剧社的演出一直坚持“三三三制”:三个月在农村,三个月在工矿,三个月在部队,为最基层的观众巡回演出。豫剧从一个地方戏成为全国性的大剧种,与常香玉不间断地到各地演出、广为传播是分不开的。
  1953年为捐献“香玉剧社”号飞机的义演后,她又带领着豫剧队,冒着炮火深入到朝鲜战场的最前线,慰问志愿军。她的学生刘凤琴至今还记得那段日子,“当时慰问演出怕遭敌人的飞机扫射,都是夜里赶路。有一回夜宿在防空洞里,敌人飞过来的炮弹还有一米厚就要将洞炸透,连防空洞的门也给炸塌了。”面对这一切,始终没有让常香玉有丝毫退缩。
  1960年,豫剧团下放到商丘的王坟大队,每天只发7个玉米面夹菜的馍馍,吃不饱,肚子整天饿得咕咕叫,但每天傍晚村头戏台准时出演的“花木兰”,精彩的筋斗戏让当地群众一直都念念不忘……
  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常香玉已经离开舞台成为剧团的管理者,但每次带队下乡到基层,面对普通的老百姓她都是有求必应,给谁都唱。有一回在陕西一个边远县演出结束后,一位捡垃圾的老人拦住常老,拉着她的手说:“常老师,这么多年一直是从收音机里听您唱,想亲耳听您唱两句。”常香玉当场就停下来为她清唱一段《红娘》。
  戏比天大是她的座右铭。只要是为人民而演,哪怕是病入膏肓,她都要拖着病躯赶来。2003年12月23日,80岁的常老先生正身患癌症在北京住院。当得知奥运场馆建设工地上有一场专门慰问河南民工的演出,她拔掉输液管,戴上发套遮掩住化疗后稀疏的头发,在家人的搀扶下登上舞台,不顾身体虚弱清唱了一段《柳河湾》,成为她一生舞台生涯的绝唱……
  她走了,尽管她不想麻烦大家来送别,可成千上万的戏迷还是来了,西安的戏迷租了100辆客车日夜兼程赶来送她最后一程;山东菏泽齐鲁音乐学院的孩子们凌晨两点乘车赶往郑州,用他们的乐器奏起连夜新学的哀乐,如泣如诉;有的农民在她曾经演出过的村头燃起一堆堆的纸钱……她无愧于“人民艺术家”这一光荣称号,正像一位诗人为悼念她而写的那样:

  有的人活着,就是没有声响;
  有的人死了,却仍在歌唱!

附: 《常香玉:“豫剧皇后”的一生传奇》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豫剧《花木兰》中的这句唱词在中国几乎尽人皆知。人们始终不会忘记是豫剧大师常香玉炉火纯青的表演让这个剧目、甚至是豫剧这个地方戏剧形式响遍神州大地,而且经久不衰。花木兰、穆桂英、白素贞……这位被尊称为豫剧皇后的豫剧大师扮演过很多中国历史上充满传奇色彩的女英雄,而艺术人生中的她同样充满传奇,12岁成名的骄傲,白头偕老的爱情以及用艺术回报社会的壮举,使这位老人更令人钦佩,也更令人怀念。
  无论是花木兰还是穆桂英,常香玉塑造的豫剧形象会一直留在热爱戏剧的人心中,这也许是对这位“豫剧皇后”最好的缅怀。

  解放前的“戏子生活”

  启蒙老师———我的父亲

  常香玉的父亲也曾经是个唱戏的,后来因为嗓子受伤,就在戏班里做一些打杂的事情。常香玉小的时候家境十分贫寒,常香玉为了逃避被卖做童养媳的命运,只能随着父亲学戏。当时父亲对她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宁可让你跟我学戏被我打死,也不能让别人把你给打死。”开始常香玉先是跟着父亲学戏,后来父亲请了老师专门教她。从9岁开始父亲就经常因为学戏的事情打骂常香玉,一直打到她20岁。但常香玉认为她的老父亲是个很有眼光、很有见解的人,常派唱腔的形成最早就是由他帮常香玉改戏开始的。

  改名原因———唱戏丢人

  在那个年代唱戏的人地位极低,很多人把他们称为“戏子”。常香玉本名叫张妙龄,因为族长觉得他们家族中出了个唱戏的,感到丢人,不准她姓张,死后也不准她进张家祖坟。后来遇到一位常老大,拜为义父,开始姓常。常老大对常香玉就如同自己的女儿一样,常香玉还不能忘记常老大给她做的烧饼夹肉。

  年轻有为———十二岁成名

  父亲为了让常香玉积累舞台经验,让年幼的她参加各种演出,“我老父亲是让我小生、武生、丑角、老婆,什么角都让我演。”就这样,年仅12岁的常香玉便已经小有名气了,用她自己的话说:“那时候我就有身价了,一个月就能挣八块大洋了。”

  倔强性格———宁自杀不唱堂会

  常香玉是个性格极其倔强的女子,她的倔强成就了她的事业,她的倔强也不允许她向任何人低头,老人曾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情。一次,有个三青帮头子娶小老婆,要常香玉去唱堂会。常香玉没办法只能去,在现场唱的是一出悲剧《孔雀东南飞》,这个流氓大怒,要打她,常香玉跳到桌子上,把手里的两枚戒指吞到肚子里自杀,后来被人抢救了过来。

  与陈宪章的“经典爱情””

  相识相爱

  19岁那年常香玉演一台新戏,请了许多知名人士去看,陈宪章就是其中一个。演出结束后,大家纷纷发表意见。陈宪章的发言引起了常香玉的注意。他针对常香玉戏中的一句台词说:“‘我看他眉清目秀人忠厚’这句词用得不准确。你根本就不了解他,就怎知眉清目秀的人一定是忠厚老实的呢?”常香玉听了之后,觉得这个人不仅懂戏,还很幽默,就这样对他有了好感。“那时候我觉得他是个好人,有文化,还是个河南人,那时候不懂谈恋爱,也不敢往那去想,反正心里光想着那个人的样。”

  约法三章

  两人刚认识的时候,有一次陈宪章到常香玉家,为表示对她的好感,就向她要了一个道具———剪子。陈宪章说你的指甲太长了,我帮你剪一下吧,常香玉刚把手伸出来,手就被陈宪章抓住了。常香玉形容当时的情形是:“我当时的心是乱极了。怦怦地跳,不知道该说什么”。后来因为常香玉父母极力反对,他们因此曾分开过8个月。
  在常香玉和陈宪章结婚前,她曾经对陈宪章提出过三个条件,一是她不嫁当官的人,二是不给别人当小老婆,三是不能因为她是个唱戏的就看不起她。“阮玲玉的死对我有很大刺激,我就想着,我这个人如果不找个好丈夫结婚也是那个下场。”

  白头偕老

  对于常香玉提出的要求,陈宪章一一答应,与前妻离了婚,并且把官辞了,与她偷偷私奔结婚了。结婚后陈宪章更是放弃了一切,专心为常香玉的事业奔波。加之陈宪章自幼喜爱戏剧,也很有艺术天赋,开始为常香玉编写剧本,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花木兰》。其实可以说,没有陈宪章就没有后来的常派豫剧艺术。常香玉从小没学过文化,认识陈宪章后才一点点学习看报。为了不让其他事情分散常香玉的精力,陈宪章把里里外外的事情都承担了下来,对常香玉的照顾更是无微不至,他觉得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不能影响常香玉的演出,那样会对不起观众。

  生离死别

  如今,陈宪章老先生已经去世三年了,在他病重的那段日子里,常香玉每天都要到病床边去陪伴他,“我每次去的时候,他总是抓着我的手,不想让我离开。”在那段日子里,常香玉主张给已经无药可医的老伴实施安乐死,“我知道老头受罪,我希望他早走。”在陈宪章刚离开的那段日子里,常香玉痛苦极了,她曾经跟女儿说过这样的话:“你说你爸那么聪明的一个人,他怎么就不发明一种药,让我们俩同一天死?”陈宪章的骨灰就放在常香玉的房间里,常香玉说,有这个在,我就可以天天跟他说说话。

  回报社会的“捐赠人生””

  为志愿军捐赠飞机

  抗美援朝时期,政府发出号召,要全国人民捐献飞机、大炮,常香玉知道后就同丈夫商量要为国家捐赠一架飞机。他们决定在各地举办演出,将演出得到的钱用来捐赠飞机,陈宪章特地为此写了剧本《花木兰》,常香玉卖掉了自己惟一的卡车和房子,为了不影响演出,她把三个不满10岁的孩子送到托儿所。
  就这样,香玉剧社在全国各地整整跑了两年,演出180多场终于筹到了15.27亿元人民币(当时币值),捐献了一架名为“香玉剧社号”的米格15战斗机。

  亲赴战场基层慰问

  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常香玉带领着整个香玉剧社奔赴朝鲜战场,为志愿兵进行慰问演出,那时候常香玉马不停蹄的演出,为的就是用自己微薄的力量为国家、为社会做点什么。她一次次穿越美军的封锁线,为志愿军将士们演出,深受前线将士们欢迎。
  77岁高龄的常老心系子弟兵,拥军之情仍不减当年。退休前,她常常到军营中去为战士们演出。近年来,常老还专门设置了“香玉杯”艺术奖,为驻地某分部培养了20多名业余骨干。

  为抗非典捐赠万元

  1998年初,为唤起社会各界对下岗职工的关怀,75岁高龄的常香玉携弟子在河南义演,所得6万多元票房收入全部捐给“河南省送温暖工程基金”。同年6月,常香玉又捐助一万元人民币,随后,她的子女们又联名向基金会捐款两万元人民币。
  2003年春天,常香玉决定从微薄的工资中拿出一万元,把这笔捐款用到河南省的非典防治工作上。5月27日上午,80多岁的老人来到河南一家影响较大的媒体,通过媒体郑重地捐出一万元人民币,和她同时捐款的还有她的三个女儿。(《新京报》)

 

 

 

相关人物

 

相关文章

常香玉简介

古今中外人物大全,世界人物介绍,著名人物资料,企业家、名星、伟人、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个人资料个人简历作品

| 联系站长 | 按拼音检索人物 | 现代人物分类索引 | 古今中外作品 | 教育教学资料 | 职业培训资料  |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  ? CopyRight 1998-2028, 1-123.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