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人物档案资料名人名言生平作品主要事迹佳句轶事世界明星中外传记成才故事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再别康桥》备课三题

一、关于《再别康桥》的写作时间的确认 
《教师教学用书》上说,写作时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从美国到英国研究文学。在伦敦剑桥大学,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在康桥上漫步,流连忘返,写下了这首诗。另一种说法是,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海。 
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第二种。 

1、根据赵遐秋先生的《徐志摩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1989年,第306页)载:“他在1923年发表过《康桥,再会吧》。不过,两年的康桥生活太使他魂牵梦萦了。写完那首诗,显然是意犹未尽。1928年再访康桥,他于是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又倾注一腔深情写了《再别康桥》。”赵先生写这本传记,历经六年,他说,1983年陪老母去香港会亲,有其胞弟鼎力相助,得以广泛搜求海外出版的徐志摩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和论著,及一切有关的种种的资料。《徐志摩传》中列举了徐志摩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要目:如《志摩的诗》(诗集之一)出版于1925年8月,收1922年至1925年诗55首;《翡冷翠的一夜》(诗集之二)出版于1927年9月;《猛虎集》(诗集之三),出版于1931年8月。如果赵先生收有这些诗集,那么,是不难从各时段的诗集中确定《再别康桥》的写作时间的。 

2、从诗题来看,既然是“再别”,当属第二次离别。第一次离别时间是1922年8月,对康桥,徐志摩深信,此去身虽万里,梦魂必常绕汝左右,他下决心还要回来。8月10日,他写诗《康桥,再会吧》就说:“任地中海疾风东指,我亦必纡道西回,瞻望颜色”。他在诗的结尾写道:“我今去了,记好明春新杨梅/上市时节,盼我含笑归来,/再见吧,我爱的康桥!”可见,《再别康桥》一诗,是对《康桥,再会吧》的呼应。 

二、关于全诗感情线索的理解 

《教师教学用书》扼要地逐节分析了《再别康桥》一诗的内容大意。开头概说:“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然后逐节分析:第一节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第二节写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第三节写康河的水草,写出诗人对康桥的永久恋情;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诗人融情入景,诗人的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第五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写诗人挥篙泛舟,寻他“彩虹似的梦”,晚归时情不自禁地要放声高歌,快乐到达顶点;第六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想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情绪低落下来;第七节跟开头呼应,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并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 

这里的分析基本是正确的。但是否可以更明确地指出,诗歌感情的“起伏”经历了三步曲?而且“诗人的感情在第五节达到了高潮”一句,有可能被人认为是“全诗“的感情在第五节达到了高潮。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诗作的感情做具体的分析。 

诚如《教学用书》所言,诗的第一节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但值得注意的是,从第二节起,直到第五节,都是写作者对康桥的美好的回忆,以及由此产生的“寻梦”的幻想;第六、七两节,从美丽的幻想中跌回现实, 呼应开头,抒发别离的惆怅与哀愁。可见本诗的感情经历了“愁—乐—愁”三步曲。因此,明确地说,“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快乐到达顶点”,是指在对康桥的美好回忆中,对康桥的爱恋之情的抒发达到了高潮,而不是离愁别绪到达高潮。 

本诗表达的感情是离别之情,离别之情是惆怅的,哀愁的,这是全诗的主旋律,第一声部;而对康桥的追忆、思恋、爱恋是副旋律,第二声部。第二声部的作用是陪衬与烘托。如果说本诗的感情达到高潮的话,应该是指第一声部中的第六节(第七节是尾声)。当然,第二声部的旋律也有起伏变化,在对康桥一草一木的追怀与留恋中,使感情的抒发呈现渐强的趋势,当由幻想带来的快乐到达顶点时,第二声部的高潮被现实无情地推开,诗歌感情的旋律瞬间滑入第一声部,感情上的强烈反差,将离情别绪的音符高高弹起,形成全诗感情的高潮。 

三、关于本诗的思想意义 

《教师教学用书》在“鉴赏要点”里面说,本诗“表现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从侧面表现了五四时代的精神”。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在“有关资料”中,《〈再别康桥〉的诗意美》一文说:“就其思想内容而言,的确没有什么重要的东西,只不过是表达一种极平常极普通的离情和那种微波似的轻烟似的别绪,并无什么深刻的思想意义,我之所以喜爱这首诗,是这首诗的艺术美、诗意美。” 

如何看待这两种近于矛盾的说法,我这里谈谈自己的浅见。 

我认为,《诗意美》一文,只看到诗的表层意义,而没有深究作者热爱剑桥的原因,以及在离情别绪的背后隐含着的作者的生活经历、人生观等等。作者在英国留学期间,受到英国浪漫主义派作家的启示,再加上爱情生活的痛苦,以及康桥本身的美丽的风景,使诗人主动而自觉地到自然景物中去寻找慰籍。当然,这种对大自然的热爱情怀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受到一定外界媒介的触动。但当作者全身心沉浸其中,在自然中品味人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徐志摩在对康桥的自然风景的流连往返中大彻大悟:不满意的生活大都是由于自取的,自己是个生命的信仰者,深信生活决不是我们大多数人仅仅从自身经验推得的那样暗惨。人们的病根是在忘本。人是自然的产儿,但我们不幸是文明人,入世深似一天,离自然远离一天。为医治我们当前生活的枯窘,只要“不完全遗忘自然”,我们的病象就有缓和的希望。(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所以,说本诗“表现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从侧面表现了五四时代的精神”,应该是有道理的。 

即使只就诗论诗,不顾及写作背景,我们也可以从“离情别绪”中品味出更丰富的含义。作者为什么对康桥难舍难分?是因为康桥的自然之美,以及作者失落在这里的梦幻。对自然的热爱,也就是对生命、对生活的热爱,这是应该值得肯定的。 

另外,根据接受美学的观点,对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的思想意义的认识,不能只从“当时”(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本身)看,还可作“现时”(读者感受)观。在急风暴雨的阶级斗争时代,这种表现热爱自然、离情别绪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思想意义可能是肤浅的。但从恒久的时间来看,却又是深刻的。 

所以《再别康桥》一诗,我们读到的是离情,但给我们启示的却是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在当今商品经济社会里,世俗的砂轮把我们的情感世界打磨得渐渐粗疏、冷漠时,我们更需要这一类清新、真纯的文字来洗涤我们的灵魂,从而使我们学会感动,让生活充满激情。 

 

 

 

相关人物

戴望舒  戴思杰  戴来  邓拓  高晓声  高深  纪伯伦  金庸  峻青   蒋子龙   流沙河  刘绍棠  刘白羽  林语堂

相关文章

徐志摩   挥别昨日的梦幻——读徐志摩《再别康桥》   徐志摩——在记忆中永存   徐志摩诗十二首赏析   《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   《生活》   谁是最爱徐志摩的女人?   徐志摩之死   徐志摩诗欣赏〈偶 然>   徐志摩诗欣赏 沙扬挪拉一首 <赠日本女郎>   徐志摩诗欣赏 《最后的那一天》   徐志摩诗《再别康桥》欣赏   我所认识的诗人徐志摩   再别康桥导读   徐志摩简介   《再别康桥》说课稿   《再别康桥》说课

古今中外人物大全,世界人物介绍,著名人物资料,企业家、名星、伟人、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个人资料个人简历作品

| 联系站长 | 按拼音检索人物 | 现代人物分类索引 | 古今中外作品 | 教育教学资料 | 职业培训资料  |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  ? CopyRight 1998-2028, 1-123.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