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人物档案资料名人名言生平作品主要事迹佳句轶事世界明星中外传记成才故事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赵家私房菜

 作者:李国涛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街上小饭店常打出“私房菜”的招牌。我看大都是冒充。北京有个名气极大的谭家菜,曾设在北京饭店里,六十年代初,我初次进京,就攒足十来块钱,去吃过一顿,到现在还记得“熊掌豆腐”这一盘的名目,其实就是火腿烧豆腐。据说谭家菜是谭延闿家的私房菜。我想,私房菜都是讲究吃喝人家的菜肴,有多少年做菜的经验和技巧,不可以随便就立名目的。只有像谭家,或者如写过《随园食单》的袁枚,或者如曹雪芹那样精于吃的人,可以开一个饭店叫“袁家私房菜”或“曹家私房菜”。我这个题目里的赵家指赵树理家,不是富贵人家,也说不上精于饮食。我这样说,只是着眼于另一种趣味。
   原因是由于看过17集电视剧《赵树理》,其中有一个情节,使我感兴趣并留下疑问。这个疑问,说来有点可笑。电视剧表现,赵树理在北京居住时,有一次请老舍先生在家里吃饭,赵树理特别向老舍介绍正在吃着的那碗面。赵树理说,那叫“垆面”。“垆”当然不是普通浇卤面的那个“卤”字。老赵还专门下了考证的功夫,说“垆”是当年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相恋“当垆卖酒”的那个“垆”字。老赵说时蛮正经,不像是逗笑。老赵特别说,这可是比焖面更好吃。我在太原住过四十多年,也没吃过,就很想吃这种家常饭里的美味。现在赵树理的儿子赵二湖一家还住在山西作协院里,赵二湖也在此剧里扮演了一个角色(演赵树理的父亲,颇得好评)。我与二湖相邻,就想问问他们家的人,垆面是怎么做的。可惜他们这一年搬到他的岳父力群先生家中去了。我想等到他们回来再问。赵树理夫人健在时,也在这院里住过十几年,是一位和善的老人。记得有位老作家说过,“焖面还是赵嫂做得最好吃。”那么,所谓“垆面”该就是焖面吧。我这样瞎揣摩了好久。焖面,在晋东南,或在太原,这是家家会做的。大约老赵是把他们家的“垆面”与街面饭铺卖的焖面相比,所以向老舍说,大不一样。街上卖焖面的很多。他们的做法是把压面机压出的面条,用大锅蒸出来,然后炒出豆角盖到上面,卖时,铲下点豆角,与蒸面拌在一起。那当然味道差得多。
   在这里,我向山西以外的、喜欢家常美味的人介绍一下“赵家垆面”。做垆面讲究的是好豆角。大约一斤半豆角配一斤面最合适。豆角洗净后不要切,而要一截一截地掐断,长一寸左右。掐断的比刀切的“入味”。然后用油炒,加盐、酱油、大料等。菜炒好,加水微煮。在煮时,把面放到上面,去焖。也有人先盛出一点菜汤,等蒸到三五分钟后再浇上一点。待面熟,铲起下面的豆角与面拌匀,那真可说是香气扑鼻。最重要的,事关好吃不好吃的大事有两点:一是,一定要手擀面,决不许用机压面或挂面。机压面做出来,面与豆角互不粘连,像是拌上去的,此为大忌。二是,擀面越硬越好。不能偷巧惜力,要和硬面,用力擀薄,力求切细。据说赵夫人当年就能和最硬的面,切最细的面,再加上炒制得法,所以面香,口感绝佳。
   我想写一篇关于“垆面”的小稿,却无把握。也巧,前三天晚上就在作协院里散步时,遇到赵二湖和他夫人阿兰。当即查问此事。他说,对的,那就是垆面。只是他母亲做得更地道。他说:“我家那时候还算宽裕,我母亲用的油大,肉多;还有一点是,她不用酱油;面硬,切得细极,简直细如发丝,所以好吃。”我问:“住在这院里时,你母亲还能做这种垆面吗?”他说:“还能做,我还打过下手呢。”阿兰在一边插一句:“我不爱吃,太硬。”哈哈,我不知道以前当着婆婆的面,她敢不敢这么说。
   说到这里,二湖谈兴大发,就说到他家里当年好吃的食品种种。所以我说这是“赵家私房菜”。二湖说赵夫人当年还烙得一种特殊的薄饼。“真好吃,真好吃”——他还想吃呢。这做法很特别,不需太硬的面,但要擀得极薄,薄如纸,放在铛上烙。做法是,只在一面抹少许的油,也只烙这一面。要烙得快,烙熟一面时,另一面只有半熟。这时就平放起来。另一张立刻烙好,摞上去。烙这种饼不能只烙三张两张,至少三五十张。为什么呢?那不烙的一面,就在这三五十张一大摞中焖熟了。它的妙处在于柔软,油不沾手。用这种饼卷起菜来,可谓妙极。赵二湖此番叙述使我想到我的老家徐州的烙馍(烙,按徐州读音,当为luo)。我吃过二十年,我以为烙馍可举为中国第一主食。
   再后来,就说到他父亲赵树理自做的炖羊肉。赵树理最喜吃羊肉,尤其爱炖的。这种炖羊肉倒也没有特别的地方,只是使用的容器特别了一点,特此记下。他说,有一天赵树理从街上买回一个夜壶。夜壶是夜间男子用的便器,现在许多城里人都不用它,青年人也不识此物了,所以要介绍这几句。夜壶是砂器,外有黑釉,除了把手以外,只有一个大壶口。赵树理看了看这个夜壶,嫌其太小,说:“三湖能尿二壶,二湖能尿三壶,这不够用。”三湖是他三儿,二湖是他二儿,此语不必细解,读者当知其幽默之意。赵树理说,他是专买来当砂锅用,炖羊肉的。他配好作料,把羊肉切成小块,塞进壶口,然后密封。那个时代,室内取暖多是火炉。而赵树理本来是生火、看火的内行。他能把火控制得很好。晚间把火炉封住以后,他才把这一壶羊肉放到火炉边。这壶羊肉并不直接见火,一夜烤炙,第二天一早,一壶羊肉好了,真是喷香喷香。二湖、三湖都大叫好吃。那时候,一家人真是其乐融融。谈到这时,阿兰说:“快走吧!”我问他们去哪里,二湖才说:“刚把屋子收拾一下,还没吃晚饭呢。”这时已过晚九点了。(文汇报2006-08-05)

 

 

 

相关人物

 

相关文章

当年醋溜儿   散文-槐花雨

古今中外人物大全,世界人物介绍,著名人物资料,企业家、名星、伟人、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个人资料个人简历作品

| 联系站长 | 按拼音检索人物 | 现代人物分类索引 | 古今中外作品 | 教育教学资料 | 职业培训资料  |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  ? CopyRight 1998-2028, 1-123.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