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人物档案资料名人名言生平作品主要事迹佳句轶事世界明星中外传记成才故事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什么是现代城市文化的试金石

作者:顾土

  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最扣动心弦并且令我念念不忘的,是城市的阅读状态。当我身处地铁车厢,满目都是正在阅读的男女老少,尽管车速飞快,尽管乘坐的时间短暂,但他们永远手捧一本书,专心致志,聚精会神。
  在美国大都市小城镇,最让我留恋的是遍布各个角落的书店。这里的书店,不像是赢利的场所,看不出交易的动机,找不到焦躁的气息,因为厚厚的地毯、悠闲的咖啡角、宽大的沙发、舒展的空间,甚至整洁清香近在咫尺的厕所,都使你觉得不能不坐下来静静地阅读一整天。
  看一座现代城市的文化高低,看一个居住群体的现代文明程度,标准是什么呢?——阅读。只有通过阅读状态,才足以洞彻一切。
  诗书传家久,虽说是我们历来信奉的传统,但在过去的时代,多数人是文盲,绝大多数人胼手胝足,终年忙于劳作,诗书阅读只属于少数人。而现代的社会,义务教育是基本,所有人都可以阅读是标志,所以,现代城市文化,人人阅读就是基础,大家都爱阅读也就成了起码的标准。
  当一个城市所有人都可以识文断字后,当一个群体拥有了大量闲暇时间后,除了工作需要、赚钱需要、生存需要而简单阅览外,多数人对宽泛阅读、情趣阅读、知识阅读,依然毫无兴致,将阅读还只是停留在简单致用的层面上,这个城市的文化实在说不上是现代城市的文化。现代城市的文化,已经不再是基本生存状况的反映,不再是少数人的酬唱、抒怀、记事,也不再是“言之不足,歌之舞之咏之蹈之”,更不是信息传布、文件传达、景物解说、聊天交友,而是多数人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与解读,对知识的由衷渴求,对思维本身的好奇和介入。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乘飞机和火车,周围的人不是聊天、打牌,就是吃吃喝喝;到了九十年代以后,养神、睡觉、翻阅新闻纸,成了普遍的景致,这可以说是一种进步。所谓进步,是因为不再干扰别人,也不再以打发肚皮作为无聊时的乐趣。但是寻找信息式的浏览,与读书这样的阅读仍然不属于一个层次。读书是深层的阅读,这种阅读需要沉浸和静心,需要享受和领略,需要心灵的愉悦和满足,带有审美的因素与文化的意义。今天,当我们登上飞机与火车,由多数人阅读不阅读以及阅读的内容就可以发觉这些人和他们所处的环境具有什么样的文化品位。
  一个城市、一个群体、一个地区的普遍阅读状态,显露了风气是否浮躁,认知是否浅显,心态是否焦灼,思索是否深入。在花园长椅上、建筑台阶前、公共汽车里、地铁车厢内,是阅读的人多,还是闲聊、发呆的人多;在家里,是傻盯着电视、上网胡扯的时间长,还是阅读的时间长;在所有公共图书馆,每天的阅读者的流量究竟占当地人口的多少,这些都是检验现代城市文化最为真切的方式。
  有一个地方,一直是我们阅读的空白或者说是盲点,这就是档案馆,甚至最近兴起的文化遗产热,似乎也将档案遗落不提。其实,档案不论从哪一方面讲都是重要的文化遗产。档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下了珍贵的记载,而本身又是极其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仅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就存有明清档案一千多万卷,更不用说第二历史档案馆里浩繁的民国档案、全国从上到下各档案馆内难以计数的各类档案。这些档案的利用率很低,阅读者非常狭窄,阅读人数也不多。而在世界上的许多现代城市中,公共档案馆每天的阅读量并不亚于公共图书馆,阅读目的已经不只是学术研究和具体工作的需要,有相当多的阅读仅仅在于情趣——对自己祖先的情趣、对城市建筑历史的情趣、对往昔岁月的情趣——吸引许多人在余暇里走进了档案馆。
  在公共图书馆阅读,如果多数人为的是考试,出于生存的迫切需求,表现的就不是现代城市的品貌。一周只有40小时甚至30小时工作,每年还有各种节庆加假期,如此充裕的休憩时间形成了现代城市的基本风貌,而在休憩时间里,大量精力也只有享用到文化的广泛乐趣中,才具备了现代人的品质。
  电脑在城市人口的拥有率,不一定体现城市的文化水平。是利用网络阅读,还是为了聊天交友查取信息,结果截然不同。并且,网络有可能让未经任何阅读思考、知识储备、纵横比较的轻言狂议变得畅行起来。从前,没有相关阅读经历的议论因为害怕露怯而不敢贸然出场,今天,由于网络在身份、名称、来源上的含混与虚拟,正在促使阅读的分量在许多人的话语中日渐微薄。
  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是通过电视剧、访谈节目、相关链接、时事讨论,还是通过阅读,这不是一个喜好或习惯,而是表明了一种层次:人们对知识对问题,是在乎结论、情绪、爆料、猎奇,还是注重思维过程、文化情趣?是浮光掠影还是沉静思索?是打发时光还是探讨究竟?尤其是,大量阅读可以多元地并且正负面地观察问题,让人们多角度多层次深入知识。近些年,每看到一部电视剧热播,一群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因此欣喜若狂,好像由此才明白了历史的真相,我总会悲哀不已;每当一档节目收尾,于是一帮不属于文盲的人兴高采烈,似乎刚刚才得到了思想的启蒙,我也会禁不住叹息。
  书店,不论最终的目的是什么,都是我们阅读的日常场所,是现代城市生活的静谧港湾。这里最好不像店,也不像肆,更不可以像集市,不能逼得你赶紧流动,不应该熙熙攘攘,不需促销,不用大张旗鼓,迎风招展,也不宜密密麻麻,除了门口的小小柜台,看不见伙计,碰不到保安,没有人盯梢,多数人经常沉浸其中,自愿、自主、自助,这才是现代文化的阅读风范。
  多数人的阅读状态,正是现代城市文化的试金石!(文汇报2006-10-1)

 

 

 

相关人物

 

相关文章

 

古今中外人物大全,世界人物介绍,著名人物资料,企业家、名星、伟人、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个人资料个人简历作品

| 联系站长 | 按拼音检索人物 | 现代人物分类索引 | 古今中外作品 | 教育教学资料 | 职业培训资料  |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  ? CopyRight 1998-2028, 1-123.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