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风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杜少府(名不详;少府,县尉的别名,掌管一县之治安)去蜀川(四川)上任,王勃写这首诗送他。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城阙,城门两边的宫观,此处借指长安;三秦,长安周围从渭河平原到北部黄土高原一带地区;五津,四川岷江白华、万里、江首、涉头、江南等五大渡口,此处借指蜀川。首联点明送别的地方和赴任的区域,同时勾勒出两处的地理形势:长安城垣耸立,宫阙嵯峨,又有三秦高原的拱卫衬托,更显得雄伟壮阔,蜀川地处江南水乡,卑湿荒远,风烟迷蒙,地势顺岷江五津而浩浩南下。两地由北而南,由高及低,在物象运动的感受上造成一种由高处向低处倏忽下跌的心理落差,暗示出杜少府被迫外任时怅惘失意的低沉情绪。二句用一“望”字贯穿,又可见出这两位挚友携手相别之际,时而回头观望长安,时而翘首远眺蜀川,依依惜别与瞻念前程两种情感交织于胸中的复杂神态。首联又用精整的“地名对”,在长安与蜀川之间建立起对立而又统一的关系,使两地既有明显区别,又有紧密联系;同时着一“望”字,似乎千里之遥尽在望中,从而缩小了两地的距离,拉近了二人的间隔,去者的伤感与送者的劝慰这两种感情差异,在一定程度上趋向平衡与统一,从而暗暗地冲淡了临歧分手时的惜别之情。而且把送别场面置于三秦——蜀川这个壮阔的地理背景上,相形之下送别场面便显得很小,郁结在胸中的离情别绪也似乎在广阔空间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稀释和淡化。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次联正面写离情与劝慰。句意为此时此刻我和你都有一种离情别绪涌上心头,因为你我都是宦游他乡的人啊!王勃留长安,杜少府去蜀川,送行者与远行者在惜别之情上虽有共同之处,但彼此的心情毕竟又有所不同,特别是杜少府总觉得留在长安的王勃处境比自己幸运,因而会倍加伤感。王勃针对这种倾斜的心理,劝慰他说无论是你远去蜀川,还是我暂留长安,都是为了求得一官半职而远离家乡,四处漂游,无所谓幸运与否;今天既是你向我告别,也是我向你告别,你与我都暂时失去了抵足而卧、对床夜语的友情,都有一种孤独感和失落感。尽管你我宦游的地方不同,而社会地位、生活命运和心理状态却是相同的。“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王勃《别薛华》),既然如此,你与我必然会相互理解、相互同情的。我可以分担你孤身远行的愁苦,你也会分担我孑然独处的寂寞,一份“离别意”已由你我共同承担,那么你就不必为这次远去蜀川而过分伤感了。这两句情意诚挚,语气恳切,以“同病相怜”的姿态动之以情,在惜别中表现出温暖的体贴与委婉的劝慰。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三联紧承上文“离别意”顺势一转,由动之以情提高到喻之以理,由委婉的劝慰上升到热情的鼓励,在理性的高层次上提出自己对离别的认识:真正的友谊完全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阴隔,它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只要彼此心怀知己,即使远隔天涯,也如近在咫尺;只要你我心心相印,万水千之遥犹如比邻而居,可以息息相通,一秦一蜀又算得了什么呢!这两句理性的议论漾溢着深厚的知己之情,毫无枯燥生硬的说教决味,感人肺腑,催人奋发。它与首联雄伟壮阔的地理背景相适应,以居高临下、俯视四海的气势和博大开朗的胸怀,把哲理的警策和友情的淳厚融合为一种涵盖函广、格调昂扬的阳刚之美,开拓出人类友情与别情的崭新境界。王诗之前有曹植的“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新”(《赠白马王彪》)。王诗之后有张九龄的“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送韦城李少府》),有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恋恋不舍
不识君”(《别董大》,但王诗较之曹、张、高诸诗更凝炼概括,更意完气足,更豪迈爽朗。时至今日,它仍然是难以为继的千古绝唱。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尾联又归结到眼前,总括全篇,点明题旨:既然你我命运相同,心情一致,而且深厚的友情将伴随着你千里跋涉到蜀川任所,又将陪伴着你度过艰难的宦海生涯,相聚的时日虽然有限,友情的慰藉却与世长存,那你就不必在坡路分手之际,象小儿女那样器器啼啼,泪下沾巾了。这两句情绪乐观放达,语调幽默轻松,杜少府听了一定会甚感宽解,破涕为笑的。
赠别诗历来侧重表现“黯然伤神”的一面,此诗则一反其道,另辟蹊径,不作悲酸语,全无世俗态;而又于豪迈中见深情,于放达中见哲理,并用二者的有机融合把“黯然伤神”的一面加以限制、诱导,使之发生很自然的转化,升华为新的精神境界,完全避免了理性说教的冷漠空虚和生硬枯燥,使人既感欣慰,更受鼓舞。杨炯评赞王勃的诗文“壮而不虚,刚而能润”(《王勃集序》),此诗可以当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