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诗歌
识记:盛唐诗风形成的标帜。
“声律风骨兼备”的完美境界,成为盛唐诗风形成的标帜。
第一节王维、孟浩然等山水诗人
识记:王维的生平。
王维,字摩诘。
理解: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点及其《山居秋螟》。
盛唐诗人王维山水田园诗总的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一。将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作出如水月镜花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
二。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是王维山水田园诗艺术的结晶。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事物的光和色,
在诗里表现出极丰富的色彩和层次感。
《山居秋瞑》在清新宁静而生机盎然的自然山水中,诗人感受到万物生生不息的生这乐趣,精
神升华到空明无滞碍的境界,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
境。
简单运用:禅宗对王维诗歌的影响及其归隐诗的空静之美。王维的《辋川集二十首》。
王维习惯于把宁静的自然作为凝神观照而息静虑的对象,从而达到“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
会于物,因心而得”的意境创造,演进为以禅趣为主而超入禅境,静极生动,动极归静,动静不二的禅
意,渗入到了山情水态之中,空灵而自然。
王维多喜欢写独坐时的感悟,将禅的静默与山水审美体验合而为一,在对山水清晖的描绘中,
折射出清幽的禅趣。如《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以动写静,喧中求寂,超以象外而入于诗心,显示出
心境的空明与寂静。
王维的《辋川集二十首》将诗人自甘寂寞的山水情怀表露得极为透彻。让人感受到一片完全摆
脱尘世之累的宁静心境,只有寂以通感的直觉印象,难说言说的自然之美。
名词解释:
辋川集
一。《辋川集二十首》,是盛唐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辋川别业写的一组小诗。
二。诗人自甘寂寞的山水情怀表露得极为透彻,在明秀的诗境中,让人感受到一片完全摆脱尘
世之累的宁静心境,似乎一切情绪的波动和思虑都被净化掉了,只有寂以通感的直觉印象,难以言说的
自然之美。
识记:孟浩然的生平。
孟浩然,盛唐诗人中终身不仕的作家。
理解:孟浩然山水诗的艺术特点,及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春晓》《宿建德江》。
孟浩然的山水诗贴近自己的生活。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有一种不甘寂寞的豪逸之气,诗境
界宏阔,气势壮大。
《春晓》即兴而发,不假雕琢。诗语自然纯净而采秀内映。
《宿建德江》平淡清远而意兴无穷的明秀诗境。
简单运用: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平淡自然,不求工而自工。
一。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是自然平淡。
二。他的诗中也有刻画细致、用字精审的工整偶句,但并非有意模山范水,只是一时兴到之语。
三。诗境明秀,平淡清远而意兴无穷。
四。诗多单行运笔,一气浑成,无刻画之迹,自然流走、冲淡闲远,不求工而自工。
综合运用:王维、孟浩然的田园山水诗的不同特点。
王维、孟浩然虽都是盛唐田园山水诗的代表作家,但由于他们生活环境和性格气质的不同,在
诗的写法和艺术风格方面是有区别的。
1 王维山水田园诗具有空明的境界和宁静之美,诗歌宁静优美。而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更贴近
自己的生活。
2 孟浩然对景物描写即兴而发,诗语自然纯净,似比王维的诗更显淳朴,更接近陶渊明诗豪华
落尽见真淳的境界。
3 王维的山居歌咏擅长与表现空山的宁静之美,而孟浩然的乘舟行吟之作则表现了山水的淡泊
纯净之美,语言清省、诗境明透。
第二节王翰、王昌龄、崔颢等豪侠诗人
1 、识记:王翰及其《凉州词二首》其一(葡萄美酒夜光杯)。
王翰盛唐豪侠诗人中进士及第较早的一位。代表作《凉州词二首》“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
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 、识记:王昌龄及其七绝诗《出塞》二首之一(秦时明月汉时关)。
王昌龄,字少伯,盛唐豪侠诗人。《出塞》二首之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
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 、理解:王昌龄的边塞诗及连章组诗《从军行七首》。
边塞诗豪爽丽外,绪密思清。王昌龄的边塞诗,用乐府旧题写的七绝思致深刻,讲究作法,他
创作出了以相关连的多首七绝咏边事的连章组诗,即著名的《从军行七首》。
这组诗前二首写深长的边愁,清婉凄绝而思入微茫。其四、五写追求边功的豪情,不破敌立功
“终不还”的壮志,因夜战擒敌而实现,壮烈情怀与胜慨英风合并而出。这组诗前后章法井然,意脉贯
穿,出于人的常情的离愁别怨,与英雄气概相结合,声情更显悲壮激昂。清而刚,婉而健,有气骨,为
七绝连章中的神品。
4 、理解:王昌龄的酬赠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借送友以自写胸臆,用“冰心在玉壶”自喻高洁,意蕴储蓄而风调清刚。
5 、简单运用:王昌龄为七绝高手的特点。
王昌龄是专攻七绝的高手,无论写什么题材,表达什么感情,格调或高昂开朗或低迷凄婉,或
雄浑跌宕,或爽丽自然,总有一种清刚之美在。他的七绝几乎首首写得好。
6 、识记:崔颢及其《黄鹤楼》诗。
崔颢,择妻以貌美为准,不如意即离弃。被称为“有俊才,无士行”。其诗风改变的标帜是《
黄鹤楼》诗。
诗的前半段抒发人去楼空的感慨,后半段落入深重的乡愁,所用事典“鹦鹉洲”为连接的关捩。
7 、简单运用:崔颢《黄鹤楼》诗被誉为唐人七律压卷之作的原因。
此诗虽不甚协律,为变体律诗,却被誉为唐人七律的压卷之作。盖因作者以摇曳生姿的古歌行
体入律,(前四句豪爽俊利,显出大气磅礴的狂放气质。“晴川”“芳草”一联对仗工整,不仅使流走
的气势得以顿蓄,也因“鹦鹉洲”一典的隐喻使全诗意脉贯通,潜气内转,溢为尾联的唱叹。)这种亦
古亦律、大巧若拙的结构体制,便于表现高唱入云的雄健气格,也使声谐句对的律句更显清拔隐秀,形
成寄情高远的超妙诗境。
8 、识记:李颀及其边塞诗《古从军行》。
李颀,盛唐豪侠诗人。代表作边塞人《古从军行》。
《古从军行》起调雄浑旷放,一片神行,写大景物而意气磅礴,再结之以感慨万分的唱叹,骨
气老劲,刚健有力。缺乏鲜亮的色调,蕴含著狂生末路的郁勃不平之气,透出一种极苍凉的悲怆情怀。
9 、识记:李颀的《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诗。
用众多通神明的幽奇意象,形容胡笳声的酸楚哀怨,有一种震荡心神的强劲力量。通过对具体
音乐形象出神入化的描摹,诗人将北地悲凉苍劲的气质,与南国幽玄奇趣成功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清
奇幽渺而又不乏刚健力度的诗歌意境。
第三节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
1 、识记:高适的生平及边塞幕府经历与诗歌创作。
高适,字达夫。开元十八年至开元二十一年,北上蓟门,希望能从军立功边塞,无结果。天宝
十一载,弃官司入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从此官运亨通。
在高适早年的诗作里,多伤不遇的悲慨,如《宋中十首》“寂寞向秋草,悲风千里来。”寓壮
气于苍凉之中。
2 、理解:高适边塞诗《燕歌行》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色。
《燕歌行》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极为复杂的,既有对男儿自当横行天下的英雄气慨的表彰,也有
对战争给征人家庭带来来痛苦的深切同情;一方面是对战士浴血奋战而忘我的崇高精神的颂扬,另一方
面则是对将领帐前歌舞作乐的不满。此诗虽多用律句骈语,并不以文采华丽见长,而是纵横顿宕、以沈
雄气质和浑厚骨和取胜。
3 、简单运用:高适边塞诗的风格特点,气质沉雄、慷慨悲壮,以骨力取胜。
①高适的边塞诗多数写于蓟北之行和入河西幕府期间,是据诗人亲临边塞的实际生活体验写成
的,在表现形式上多采用长篇咏怀式的五言古诗,将作者个人的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一
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往往使其诗显得壮大雄浑、骨气端翔。
②高适" 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 他的与从军边塞相关的绝句,亦气质沉雄、境界壮阔。
4 、识记:岑参的生平及边塞生活与诗歌创作。
岑参两次出塞。诗歌创作特点“参诗语奇体峻,意亦奇造。”
边塞生活艰苦,自然环境恶劣。第二次出塞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将大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
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物法,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
5 、理解:岑参的边塞诗代表作《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及艺术风格。
岑参的边塞诗代表作《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些大漠中令人生畏
的恶劣气候,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
6 、简单运用:岑参的边塞诗代表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艺术特征。
此诗写得大气盘旋,奇情逸发,最令人称绝的是“梨花开”的意象,是雪花变梨花的错觉,不
仅体现了戍边将士不畏严寒的乐观精神,也使边地风光更显得神奇壮丽。
7 、综合运用:高适、岑参边塞诗的不同艺术表现手法;高适、岑参并称的原因。
艺术表现上,岑参借鉴了高适七言歌行纵横顿宕、舒卷自如的体势而加以创新,形式接近乐府,
但完全不用乐府古题而自立新题。用韵灵活。意奇、语奇,调奇。(高适用乐府古题,而岑参完全不用
乐府古题而自立新题。)
原因:岑参在写边塞题材的盛唐诗人中,留存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是最多的,而且写出同类题材中最优秀的作
品,其艺术成就在某些方面超过了高适,无愧于高、岑并称的荣誉。
8 、识记:王之涣及其《登鹳雀楼》诗。
王之涣,字季凌。代表作《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其一。
9 、理解: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黄河远上白云间)的艺术特色。
于壮观中审苍凉,慷慨雄放而气骨内敛,深情蕴藉,意沈调响,其沉雄浑厚处与高适诗相近。
第三章李白
第一节李白的生平和思想性格
1 、识记:李白的生平。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1 、简单运用:李白的思想性格特点。
①在思想上,他一方面接受儒家“兼善天下的思想,想要”济苍生“”安社稷“,另一方面又
接受道家特别是庄子遗世独立的思想,追求绝对精神自由,他还深受游侠思想的影响。李白把这三者结
合为”功成身退“的人生理想,这是支配李白一生的主导思想。
②李白身上有一种狂傲不羁的性格和飘逸洒脱的气质。任侠与求仙是其一生活动的两个重要方
面。任侠的思想性格使他敢于正视现实,求仙学道则为了排遣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的抑郁和悲愤,摆脱
世俗烦扰返归自然。他是一个有狂热感情的人,他的侠胆、仙趣、狂饮极大地刺激著其个性中高傲狂放
的因素,形成了他独有的浪漫、狂放和倨傲达观的性格。
第二节李白的乐府歌行
1 、识记:李白乐府诗创作在创新上所表现的两个方面。
①借古题写现实,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表达的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具有深刻的寓意和
寄托。
②用古题写己怀,因旧题乐府蕴含的主题和曲名本事,在某一点引发了作者的感触和联想,用
它来抒写自己的情怀,更能体现李白诗歌创作发兴无端、气势壮大的个性特点。
2 、理解:李白的乐府诗《将进酒》,借古题写己怀。
李白乐府诗《将进酒》,含有以饮酒放歌为言之意。诗人据些联想,抒发“天生我才必有用”
的豪壮气概,具有大河奔流的气势和力量,不仅把原曲的主题发挥到淋漓尽致、无以复加的地步,还充
分展示出诗人狂放自信的人格风采。
3 、简单运用:李白乐府歌行的特点及其对唐代歌行格式转变的贡献。
①以第一人称的抒怀和议论表达主观感受,完全打破了传统乐府用赋体叙事的写法。
②诗人常根据乐府旧题的题目在古辞中的寓意和情感倾向,进行创造性的生发和联想,运用大
胆的夸张和巧妙的比喻突出主观感受,以纵横恣肆的文笔形成磅礴的气势。
③李白将自己的浪漫气质带进乐府,把乐府诗创作推向了无与伦比的高峰。
④李白的乐府歌行充分体现了盛唐诗歌气来、情来而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具有壮大奇伟的阳
刚之美。
李白的乐府创作,如《蜀道难》《将时酒》《梁甫吟》《行路难》,大都以五、七言为主的杂
言体,在体制和格调方面,与唐代盛行的歌行体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差别。李白的乐府诗创作已完成了从
汉魏古体到唐体歌行的根本性改变。
第三节李白的绝句
1 、识记:李白绝句的特点。
①自然明快②清新俊逸
2 、理解:李白绝句佳作《独坐敬亭山》的风格特征。
这是一首写片刻超然意趣的佳作,一人独坐时的寂寞心情与寂静的山景忽然冥合,感受到与自
然相亲近的温暖,人与山刹那间灵性相通了。诗人将这种心领神会的感受信口说出,但在人与山的冥会
中,似有未曾说出且不必说出的无限情思,韵味无穷。
简单运用:李白绝句的个性特色,清新俊逸,其《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
《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
①李白的绝句境界清新,内蕴飘逸潇洒的风神,爽朗的性格,自由自适的气质,反映到他的绝
句里,就形成清新俊逸的情思韵味。《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
浩然之广陵》诗:多写诗人在大自然怀抱和日常生活中获得的审美感悟及片刻情思,属兴到神会的自然
天成之作。
②李白的绝句有以古入律、自由发挥的特点。
第四节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识记:李白诗歌的主观色彩。
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
理解:李白的《行路难》其个性特点。
李白抒情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如《行路难》抒写志士失
意的悲愤,大气磅礴而慷慨激昂,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和节奏变换,追摹情绪冲动时情感喷发奔涌的起伏
跌宕,让人直接感受到心灵的震撼。
简单运用:李白诗歌的想象特色,变幻莫测,随意生发,离奇惝恍的想象,意象壮美而不乏清
新明丽。
1 、李白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发想无端,奇之又奇,带有一种随意生发的狂放精神。
2 、他诗的想象常随情思的流动而变化万端,离奇惝恍,纵横变幻,极尽才思敏捷之所能。
3 、李白对体积巨大的壮观事物尤为倾心,他把它们置于异常广阔的空间背景下加以描绘,构
成雄奇壮伟的诗歌意象。
4 、李白诗歌不乏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如“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李白诗的意象,有
壮美和优美两种风格。
识记: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清新明快,不加雕饰。
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清新明丽,不加雕饰,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
简单运用:李白诗歌对后世的影响。
李白诗歌对后世的巨大影响。
1 、他诗歌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中反映出来的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如“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非凡自信;
2 、他的诗歌的豪放飘逸、变化莫测的想象、清水芙蓉的美,对后来的诗人也有很大的吸引力。
苏轼、陆游都曾受到他的影响。
综合运用: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1 、强烈的主观色彩,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
述。(《行路难》其一)
2 、想象变幻莫测,随意生发,离奇惝恍,意象壮美而不乏清新明丽。(《将进酒》)
3 、语言风格清新明快,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脱口而出、不加雕饰的诗句,常呈现
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的光彩。(《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等)
第四章杜甫
第一节杜甫的生平和思想
1 、杜甫的生平。
杜甫,字子美,世称杜少陵,后人又称他为杜工部。
2 、理解:杜甫诗《望岳》(岱宗夫如何)《春望》和《登岳阳楼》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情感。
《望岳》具有昂扬的情调和自信,心胸开阔,气魄雄伟,不亚于李白。
《春望》诗中含国恨家愁,使诗人的头发都白了。
《登岳阳楼》杜甫此时已一身病痛,自身难保,可他惦念的却是京师关山北面的边防吃紧,为
国家的安危流泪。
3 、简单运用:杜甫的思想主流为儒家,兼及道教、佛教的影响,虽具有佛、道思想,但只是
暂时的,儒教才是影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来源。
杜甫的思想主流为儒家,兼及道教、佛教的影响,虽具有佛、道思想,但只是暂时的,儒教才
是影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来源。
因为杜甫身上有较浓厚的儒家“忠君”思想,以社稷为重是他轸念民生疾苦的发出点。在他的
诗里,一方面是对当代政治无情的诅咒,一方面掺杂著歌颂尧舜君王的词句,在民族存亡的时刻,他的
忠君思想和爱国爱民情怀交织在一起,对社稷和人民的最终关切,是他“忠君”的核心内容。
第二节杜甫的“诗史”性质及写实手法
1 、识记;杜甫对新题乐府的创立。
杜甫创立了“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乐府。
2 、理解:杜甫以时事入诗及其乐府诗《兵车行》。
杜甫的乐府诗,以“行”诗写时事。如《兵车行》直接针砭时弊。在写法上,先摹写送别惨状,
是纪事,再写征夫的诉苦,是纪言,采用的是一种客观的纪实描写。叙述者的立场完全站在人民一边,
虽不敢申恨,实则无一语不饱含怨恨。
3 、简单运用:杜甫诗歌的写实手法及其多方面的表现,杜诗写实的特点。
杜诗的写实手法,采用的是客观的纪实描写手法,却含有泪水和深情。将记事和叙事结合起来,
使杜诗具有“诗史”的性质。
表现:
(1 )体现在那些真实而深刻地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里,如《兵车行》;
(2 )表现在他创作的家事诗、自传诗和纪行诗里,如《月夜》。
(3 )体现在对自然山水的描写中,主要反映在他的纪行诗里。如《旅夜书怀》。
杜诗写实的特点:
以叙事写法写颠沛流离的社会生活,细微而真实;用纪行方式写山川风物,精确而传神,极大
地丰富和拓展了诗歌创作的写实手法。
第三节杜诗的沈郁顿和律体成就
1 、识记:杜甫的创作风格沈郁顿挫。(名解:沈郁顿挫)
沈郁顿挫是杜甫早年对自己创作风格的一种描述。主要是表示自己学力深厚,写作技巧娴熟。
后来,经历了干戈离乱,饱尝人生的艰难困苦,并于诗中流露出难以抑制的悲怆情怀,才具有忧愤深广、
潜气内转而波澜老成的含义,可真正作为杜诗艺术风格的定评。
2 、简单运用:杜诗的时代特征,杜诗的老成。
①杜诗的忧愤深广的时代特征。
杜诗反映的是一种时代加在无辜者身上的悲剧,笼罩著忧郁悲凉的气氛。如《登楼》。杜诗沈
郁风格的形成,是时代社会心理在杜甫诗歌创作中的反映。
②杜诗的潜气内转和波澜老成。
杜甫晚年生活困苦,可他极有骨气,郁积心头的悲慨涌至口边又强咽下去,回环往覆。但这种
情感的回环往覆是在诗人心中进行的,流露于笔端的是潜气内转的起伏顿挫,给人以波澜老成之感。
3 、理解:杜诗《登楼》《秋兴八首》(其一、其四、其七、其八)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登楼》依然“万方多难”依然花伤客心。
《秋兴八首》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①这组诗是杜甫思念长安之作,共八首,但如一首。所表达的意思在第一首的“丛菊两开他日
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已概括了。
②这组诗一次又一次的忆长安、伤沦落,反反覆复,欲吞还吐,沈郁回环,沈郁悲慨,极尽顿
挫之致。
③这组诗有如多重乐章组成的大型抒情曲,以家国的兴衰为主题,以诗人的暮年多病、身世飘
零,忧念长安的悲怆心情为基调。从不同角度共同表现基调的凝重感情,互相支撑,构成回环往覆的旋
律,不仅使整个抒情曲错综、丰富,而且有开有阖,有抑扬顿挫,更突出地表现了基调的主题。
4 、简单运用:杜甫五律《春夜喜雨》、七律《登高》、七绝《江畔独步寻花》(其六、其七)
《春夜喜雨》是杜诗五律的代表作,格律严格,对仗工整,浑融流转、情韵优美,无丝毫用力
的痕迹。
《登高》是杜诗中最有名的一首七律,八句皆对而一气贯注,悲怆而不消沉,是拔山扛鼎式的
悲歌,一气盘旋、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被后人评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江畔独步寻花》声调不那么悠扬,但章法、句法多变,刻画细致,能曲折达意,受民歌影响,
杂有当时流利的口语。活跃著盎然的生活情趣,富于奇思妙想。
5 、杜甫的律诗成就。
①杜甫律诗韵律精细,诗境浑成而多变化,不拘一格。
②杜甫是七律的第一位大家,创作了超过前人总数的七律,还创为“连章体”的七律组诗,以
及“拗体”七律。
③杜甫七律,磅礴飞动的气势,深厚的感情和精严的诗律融合无间,风格沉雄悲壮,慷慨激昂。
且讲究错综变化,对格律的运用已达到从心所欲的化境地步,既保持了律体形式的精美,又脱出格律的
束缚而横放杰出。
④将律体的变格创为拗体,章法、句法多变,刻画细致,能曲折达意,受民歌影响,杂有当时
流利的口语。活跃著盎然的生活情趣,富于奇思妙想。
杜甫将广阔的社会生活全面引进律诗中,形成律诗强大的生命活力,让诗的形式之律动与诗人
的内在生命之律动同步合拍。
6 、综合运用:杜诗沈郁顿挫的特点。
沈郁顿挫是杜甫早年对自己创作风格的一种描述。主要是表示自己学力深厚,写作技巧娴熟。
后来,经历了干戈离乱,饱尝人生的艰难困苦,并于诗中流露出难以抑制的悲怆情怀,才具有忧愤深广、
潜气内转而波澜老成的含义,可真正作为杜诗艺术风格的定评。
①杜诗的忧愤深广的时代特征。
杜诗反映的是一种时代加在无辜者身上的悲剧,笼罩著忧郁悲凉的气氛。如《登楼》。杜诗沈
郁风格的形成,是时代社会心理在杜甫诗歌创作中的反映。
②杜诗的潜气内转和波澜老成。
杜甫晚年生活困苦,可他极有骨气,郁积心头的悲慨涌至口边又强咽下去,回环往覆。但这种
情感的回环往覆是在诗人心中进行的,流露于笔端的是潜气内转的起伏顿挫,给人以波澜老成之感。如
《秋兴八首》。
第四节杜诗的集大成和对后世的影响
1 、识记:杜诗集大成。
杜甫是中国诗史上集大成式的诗人。
2 、简单运用:杜诗集大成所表现的三个主要方面。
①虚心学习前人经验,不薄今人爱古人;②兼备众体、风格多样化;③功力深厚,能自铸伟辞,
语不惊人死不休
3 、识记:杜甫“不薄今人爱古人”。
识记:杜甫诗歌兼备众体。
识记: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
4 、综合运用:杜诗集大成的内涵及其表现特征。
①虚心学习前人经验,不薄今人爱古人。杜诗的叙事和写实,受到《诗经》的雅诗和汉乐府的
影响,其爱国忧民、坚持正义的精神,又是对屈原《离骚》的继承。在五言诗上又受到王粲、曹植、陶
渊明等人的影响。
②作诗兼备众体、风格多样化。主张力崇古调,兼取新声,既推重古体,又注意近体,既要求
风格语言的雄浑古朴,又重视修辞的清丽华美。
①功力深厚,自铸伟辞。句法变化和炼字的精当,已到了惊人的地步。
第五章大历诗坛
1 、识记:大历诗风是盛唐诗歌向中唐诗歌演变转换时期的过渡诗歌风格。
2 、识记;大历诗歌的艺术特征。
表现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虽有风味而
气骨顿衰。
第一节韦应物与刘长卿
1 、识记:韦应物诗歌以山水田园著称。
2 、识记:韦应物的诗歌气貌高古、清雅闲谈。
3 、理解:韦应物诗《寄全椒山道士》《滁州西涧》表现的意境,及其在田园诗风格转变上的
创作实践。
《寄全椒山道士》情谊深厚的真挚情感,出之与心平气和的恬淡之语,诗境明净雅洁而意味深
长。
《滁州西涧》古淡清腴,悠然意远,有一重冷落寂寞的情思氛围。
在田园诗风格转变上的创作实践:
韦应物主要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于世,善于通过清淡幽美的山水意象,传达寂寞幽独和恬淡自适
的意绪,形成高雅明净、澄淡精致的独特风格。
①他的山水诗古淡矫俗,在淡化竟象、寻求空灵韵味等方面,发展了王、孟诗派的表现艺术,
将盛唐山水诗的空静之美进一步引向萧散淡冷。
②他的田园诗有正视现实的新趋向,可以看作田园诗主旨致中唐开始大变前的一个信号。
③将谢朓郡斋诗的表现方式和陶渊明的田园诗风味相结合,为田园诗增添了一种新的境界。
4 、识记:刘长卿的人生心态。
悒郁寡欢,孤独冷漠。
5 、识记:刘长卿的诗歌风格,艺术特色。
诗歌风格:凄清悲凉。
艺术特色:
①喜吟秋风、夕阳,将人生失意融入黯淡萧瑟的诗歌竟象中,尤显浓重深长。②抒发怀才不遇
之感,写迁谪之怨和离别之情,描绘山水景物。
③五言诗写得好,自许“五言长城”。
6 、理解: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诗歌意境与特征。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文字省净优美而意境幽远,弥漫著一层难以言说的冷漠情思,透
出浓重的衰飒索寞之气。诗境清幽冷寂,饶有澹逸闲雅之趣。
第二节大历十才子
1 、识记;大历十才子及最早出处。
“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翊、钱
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夏侯审。
2 、识记:大历十才子齐名的原因。
①因大历初年在长安参加重要的唱和活动而为世人所嘱目;
②主要创作倾向和诗风相近。
3 、名词解释:大历十才子
①“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翊、
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夏侯审。
②“十才子”齐名的重要原因是,因大历初年在长安参加重要的唱和活动而为世人所瞩目,创
作倾向和诗风相近。
③他们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升平、吟咏山水和称道隐逸成为基本主题;擅长写送别诗和隐居
的诗歌。
④诗歌艺术:讲究格律辞藻,追求清雅闲淡,工于白描写景。
4 、理解:大历十才子诗歌的基本主题和艺术手法。
基本主题:歌颂升平、吟咏山水和称道隐逸。
艺术手法:以谢朓为宗,讲究格律词藻,追求清雅闲淡,工于白描写景。技巧趋于细腻雕琢,
写得精致工整,总表现出一种冷落萧瑟的衰飒气象,带有大历诗特有的情思韵味。
5 、综合运用:大历十才子的艺术特色。
“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翊、钱
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他们的艺术特色有:
①都擅长五言律诗,风格大致相同,个性表现不强烈不分明,遣词造句都偏重于工整精练。追
求清雅闲淡的艺术风格。
②选择的诗歌词语往往带有凄清、萧瑟、暗淡的色彩,其诗具有凄凉的整体风格。
③喜用白描手法,多用描述性意象。其意象虽为生活中常见事物,但描写细致,刻画逼真。描
写细致。
④以写境界淡远、深冷、幽僻的山水诗见长,善于运用细微清幽的自然意象,以一、两联诗句
就勾勒出“诗中有画”的优美诗境,但往往构不成通篇浑融一气的意境。
第三节顾况、李益
1 、理解;顾况诗歌的主要体裁和风格,及其《苔藓山歌》《悲歌》其二(我欲升天天隔霄)。
主要体裁:古诗和乐府。
风格:
①诗风通俗明快,真率自然。
②想象大胆奇特,纵横不羁,情感真挚,形象真实生动。
2 、简单运用:李益的诗风两重性。
既有盛唐的余韵,也有中唐的先声。
3 、理解:李益的边塞诗,及其《塞下曲》《盐州过胡儿饮马泉》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李益的边塞诗内容较丰富,既表现了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也表现了征人思乡的哀愁。
《塞下曲》豪情壮志,有英雄主义的豪迈气概,带有盛唐余韵。
《盐州过胡儿饮马泉》:李益因不满战乱而生厌弃远戍的哀怨伤感情绪,反映在其边塞诗中,
遂形成一种低沉悲怆的情调。如《盐州过胡儿饮马泉》。
4 、综合运用:顾况诗和李益诗的风格特点。
在过度时期的大历诗坛,顾况和李益是有突出特点及贡献的诗人,他们对中晚唐诗的影响很大。
①顾况诗风既有通俗明快,真率自然的一面,如《苔藓山诗》;又有奇思异想,充满狂放之气
的一面,如《悲歌》。他的诗预示了贞元元和间元白、韩孟两大诗派的共同特点,其通俗的一面影响了
元白诗派,其纵横不羁的奇异一面为韩孟诗派所继承而变本加厉。
②李益的诗较突出地表现了大历诗风格上的两重性,既有盛唐的余韵,也有中唐的先声。写景
抒情时,注重于瞬间感受中捕捉诗意,不像盛唐诗人著重总体感受的把握,而是偏于较精细深婉的心态
描写。他的《喜见外弟又言别》诗中的感伤情调,带有大历的时代特点。而他的《塞下曲》又继承了盛
唐边塞诗的风格,诗中不乏豪情壮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