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人物档案资料名人名言生平作品主要事迹佳句轶事世界明星中外传记成才故事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慧能大师传顿悟禅

 

六祖慧能大师生活时代的中国唐朝,是中国封建王朝政治、文化和经济发展的一个非常鼎盛时期,六祖大师可以说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个承前启后的开创性人物,正是因为有了六祖大师,中国佛教迄今才可能有千年后的繁荣,不夸张地说没有六祖大师,现在的佛教是什么样子很难说。六祖大师年轻至中年时代,正处于一代佛法大师玄奘法师弘传法相唯识学的时期,因为唯识的应运而生,当时还有善导大师的净土宗盛行,又有道宣律师的律学传扬,更有法藏大德的华严之教,之后义净法师的一切有部律藏,湛然大师的天台教观,使得当时佛法蔚为大观。各种佛法之门纷纷传扬,一方面带来了佛法的兴盛繁荣,另一方面又让人不无所适从,不知应该如何下手,永嘉大禅师在《证道歌》里说:“吾早年来积学问,亦曾讨疏寻经论。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就非常形象地说明就当时的情形。所以,永嘉大师开悟后有:“却被如来苦呵责,数他珍宝有何益”之感叹。
慧能大师传顿悟禅,正是针对当时学人重经教,不重实证而有阐扬。六祖大师的顿教法门就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在大师的顿悟禅里,一切的繁琐之教义,一切的分别心,都没有影子,有的只是以修行和开悟为目的的顿悟禅。六祖大师的顿悟禅有三句话可以概括: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并。
所谓无念,即知一切法而不执着,非草木无情无识。大师尝言:“何名无念?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参见《坛经》)所以,无念就是处于妄想境而不起分别。这是顿悟禅的第一个特点,是宗旨。
所谓无相,即说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应认清事物的本来面目,不要为事物外在的名相所迷惑。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大师尝言:“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所以,缘起无自性,缘起性空的观点,我们学佛之人是时时不能忘记的。真能明白这个道理,无相即是实相。
所谓无住,即是说超越两边, 不落空有。《维摩诘经》说:“从无住本,立一切法。”万法以无住为根本之根本,一切法都有法性,都有法相,法相是“有”的,是具体的,法性则是“空”的,是抽象的。大师尝言:“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束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如我们常常执有执空,执我执法,对事物起分别,学习佛法却用世间名相去分析,就会像永嘉大师说的那样入海算沙徒自困啊!
无住出自于《维摩诘经》,“从无住本,立一切法。”实际上不仅仅是禅宗的核心,学佛真正理解了这一点,才能做到不为名相所惑。因为,法无自性,因缘感而起,因无所住,则非有非无,一切法如有自性,一切法就不可能生。无住是大乘菩提的特性,菩萨以大智慧除灭两障,不厌生死,不住涅磐,随缘度众,就是不住。

我们学习佛法必须与生活现实融合在一起,佛法如果不能与现实生活实现融合,就会出现六祖大师说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的情况。佛法到底在什么地方?其实就在当下,在我们日常的社会生活和工作、学习中,在我们每天的具体生活里。佛法从外在的表现一定是世间法,我们学佛禅修,目的是为了什么,从菩提大愿看是度众生,但这个众生同样包括我们自己啊,如果自身烦恼一大堆,整天麻烦不断,怎么学佛?说佛法在世间,绝非否定佛法的出世间,它是世出世入的东西,我们学佛第一步要能够自度,唯有在自度的基础上才能普度,这样世间法就得到进一步提升;如果我们学禅能够知道自心是佛,敢于承担,在当下,在在处处,于行住坐卧之中时刻观照自己,使自心与“佛心”相应,那么我们便是与法相应了,即是现前见性,身处净土。因为,我们的那个“心”本身就是佛啊,因此,慧能大师才在五祖传法以后连说了五个“何期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见《坛经》)
《六祖坛经》之第二品《般若品》里面说:“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 有益。”可见,学禅第一步必须敢于承担,相信自己是佛,是如来种,是法王子,如果没有这个心量,根本就非学顿悟禅的资格,所以,学习六祖禅法,第一要敢于承担,要识得本心,不识本心,学法无益;第二要了知一切万法都是离不开自性的,佛法的万法包括世间法和出世间法,我们现代讲的物质、精神等等都是万法,它从相状上看各种各样,千百万化,但根本上说了无分别,这是树立正知正见,缘起性空啊。第三是口念心行。《般若品》说:“善知识,——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花,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学佛不做佛油子,教油子,跑跑居士,口说必须心行,口是心非则非正道。我们学佛,是为了解脱,不是为了成为佛学家(当然有人愿意做也并非不好),如果对佛教经论研究得非常深入,但不按照佛菩萨的教导去落实,那么即使理论知识再丰富,辩论的本领再无碍,于我们自己是一点受用都没有的。第四是行利他事。菩萨的本质就是利他,利益众生,就是行菩萨道,只有这样才能自觉觉他,最后才能觉行圆满。《华严经》说了一个道理:“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在《华严经》之《普贤菩萨行愿品》中有讲,菩提树王的根和水就是大悲心,不能做到利他,就等于菩提树王没有根和水啊。我们利他的同时,就是磨自己的习气,让我们生生世世的具生我执一点点减少,这就是真正的修行,几时烦恼少了,几时就有成就的希望。

  慧能(638~713)他是中国禅宗的第六祖。俗姓卢,先世河北范阳(今涿县)人,其父谪官至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东),唐贞观十二年(638)生慧能,遂为广东新州人。慧能幼年丧父,后移南海,家境贫困,靠卖柴养母。有一天,能在市中,闻客店有人诵《金刚经》,颇有领会,便问此经何处得来,客人告以从黄梅东冯茂山弘忍禅师受持此经。他因之有寻师之志。咸亨初(670),他把母亲安顿后,即北行。到了韶州曹溪,遇村人刘志略,引其出家之姑无尽藏尼,持《涅槃经》来问字。慧能说:我虽不识字,但还了解其义。尼说:既不识字,如何解义?慧能说: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尼闻其言,深为惊异,遂告乡里耆老,竞来礼敬,即请慧能居于当地宝林古寺,称他为卢行者。

  慧能的禅法以定慧为本。他以为定是慧体,慧是定用,犹如礎E光,有礎E即有光,礎E是光之体,这是所谓定慧一体观。他又认为觉性本有,烦恼本无。直接契证觉性,便是顿悟。他说自心既不攀缘善恶,也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因此,他并不以静坐敛心才算是禅,就是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动作云谓里,也可体会禅的境界。这就不同于北宗的教人静坐看心,以为那样将心境分为两截,不能契自心性而生智慧。他教人只从无念着手,并不限于静坐一途。

  慧能强调“见自性清净,自修自作法身,自行佛行,自成佛道”。因此他对于当时僧俗念佛愿生西方的净土法门,另有一种看法。他对韦刺史开示说:“人有两种,法无两般,迷悟有殊,见有迟疾。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所以佛言,自净心净,即佛土净。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使君但行十善,何须更愿往生?”

  慧能的弟子很多,《景德传灯录》及《传法正宗记》皆载有嗣法四十三人。《法宝坛经》说有门人十人,《祖堂集》列举八人。但是最著名于后世的,即青原行思、南岳怀让、荷泽神会、南阳慧忠、永嘉玄觉五人。他们得法后,都各成一家。其中以青原、南岳二家弘传最盛;南岳下数传衍为临济、沩仰二派;青原下数传分为曹洞、云门、法眼三派,形成了禅宗五派法流。此外,《僧传》、《传灯录》所未载而见于金石著录者有净藏(675—746),也是六祖知名弟子,他把南宗禅传入嵩山(《金石萃编》卷八十七《净藏禅师身塔铭》)。 

 

 

 

 

相关人物

 

相关文章

慧能介绍   五十年来的慧能研究

古今中外人物大全,世界人物介绍,著名人物资料,企业家、名星、伟人、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个人资料个人简历作品

| 联系站长 | 按拼音检索人物 | 现代人物分类索引 | 古今中外作品 | 教育教学资料 | 职业培训资料  |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  ? CopyRight 1998-2028, 1-123.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