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井之战
唐武后垂拱二年(686年)九月,在骨笃禄攻唐之战中,唐左鹰扬卫大将军黑齿常之率军抗御,在两井地区击破突厥兵的作战。
忻州之战后,骨笃禄可汗于垂拱二年九月,继续攻掠唐河东道(今山西)北部地区。唐武后派骁勇善战的大将军黑齿常之(百济人)领兵抗击。北进至两井地区,与东突厥3000余人(一说3000人)相遇。突厥见唐兵已至,均下马著甲,准备交战。黑齿常之立即率200余(一说200)骑勇猛冲击,突厥措手不及,都弃甲逃走。傍晚大量突厥兵赶来,欲与唐军会战。黑齿常之当即潜使人伐木,令营中多处燃火,以虚张声势。突厥见遍野火起。如同烽燧,疑有援兵相应,便乘夜狼狈逃走。
点评:此战,黑齿常之智勇兼备,以疑兵计战胜突厥。
黑齿常之(?~689)
唐高宗李治、武则天时名将。百济西部人。初在本国任达率(百济官名)兼郡将。高宗显庆五年(660)遣苏定方破灭百济,龙朔三年(663),常之降唐。历任左领军员外将军、洋州刺史。仪凤三年(678),从李敬玄、刘审礼御吐蕃于青海。审礼战死,敬玄被围,常之率敢死士五百人夜袭敌营,吐蕃军惊走,敬玄才得以脱险还军。高宗赞赏常之的才能,以其为左武卫将军、河源军(今青海西宁东南)副使。调露中,吐蕃大将赞婆再次与李敬玄所统率的唐军战于良非川,敬玄又败。常之以精骑三千击退吐蕃军,以功升为河源军经略大使。常之认为河源军地当冲要,须加兵镇守。为解决转运粮食困难,于是设置烽戍七十余所,开屯田五千余顷,岁收一百余万斛。常之在军七年,河源军成为西北重镇,吐蕃不敢进犯。垂拱二年(686),以破后突厥功进封燕国公。次年,后突厥骨咄禄攻朔州(今山西朔县),武则天以常之为燕然道大总管,追击骨咄禄至黄花堆(今山西山阴东北),大破之。中郎将爨宝璧等不与常之谋议,贪功冒进,全军覆没,常之无功。不久,因酷吏周兴诬其谋反而下狱。永昌元年(689)自缢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