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出自蓟北门行
鲍照
羽檄起边亭,①
烽火入咸阳。
征骑屯广武,②
分兵救朔方。③
严秋筋竿劲,④
虏阵精且强。
天子按剑怒,
使者遥相望。⑤
雁行缘石径,
鱼贯度飞梁。⑥
箫鼓流汉思,⑦
旌甲披胡霜。
疾风冲塞起,
沙砾自飘扬。
马毛缩如蝟,
角弓不可张。⑧
时危见臣节,
世乱识忠良。
投躯报明主,
身死为国殇。⑨
【作者】
414-466,字明远。东海(今江苏涟水)人。出身贫寒,虽才华出众,却一直
不得意。曾做过宋临川王刘义庆、始兴王刘浚的侍郎,及临川王刘子顼的前参
军,掌书记。后死于乱军中。诗文俱佳,七言乐府尤受后世推重。有《鲍参军
集》十卷传世。
【注释】
①边亭:遢境上的亭候,驻兵伺候敌寇的地方。 ②广武:县名,今山西省代
县。 ③朔方:郡名,今鄂尔多斯右翼后旗套外资河西岸。 ④筋竿:即弓箭。
⑤遥相望:言不绝于路o ⑥这二句写队伍在途中前进。飞梁:高架的桥梁象
凌空飞起。 ⑦此句言军乐传达出汉人的情思。 ⑧角弓:用角装饰的弓。
⑨国疡:为国战死的人。
【品评】
本篇属《杂曲歌辞》,写壮士从军卫国的壮志和朔方边塞的风物。全诗可
分为三层。第一层写边塞报警,天子派兵救援。第二层写边塞的苦寒,战斗的
艰苦。第三层写将士们以死报国的决心。
这首诗的语言生动形象,很有表现力。比如开头两句:“羽檄起边亭,烽
火入咸阳。”前一句中的“起”字,点出警报来得突兀;后一句的“入”字,
则使人意识到军情的紧急,用字很有气势。再如写边塞的环境:“疾风冲塞起,
沙砾自飘扬。马毛缩如蝟,角弓不可张。”边塞的风砂是那样疾猛,边塞的气
候是那样寒冷,连战马也蜷缩起身子,它的毛竖起来象刺猬一样,角弓也冻硬
了,拉都拉不开。可以想象,在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坚持抗敌的将士们经受
了多少磨难。鲍照虽然没到过朔方,却凭藉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出色地描绘了
一幅边塞绝域的图画。这首诗音节高亢,气势凌厉,笔力刚健,全无南朝诗歌
的柔靡。诗人笔锋往复自如,不断变换角度。这些跳动的情节使诗歌的旋律显
得紧促,充分表现了诗人慷慨激昂的内心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