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1811—1865.5.18),博尔济吉特氏,蒙古科尔沁旗(今属内蒙古自治区)人,清朝名将。
僧格林沁生父毕启,官至四等台吉。1825年(道光五年),第八世科尔沁扎克多罗郡王索特纳木多布斋卒,无子,道光帝下旨选族内子弟为嗣,僧格林沁仪表非凡,被选立为嗣,袭郡王爵。索特纳木多布斋为嘉庆朝老臣,嘉庆帝去世时授为顾命大臣,其妻庄敬公主为嘉庆帝第三女、道光帝的姐姐。道光帝眷怀老臣及姐姐,令僧格林沁入京,命在御前行走。1834年,僧任御前大臣。未久,补正白旗领侍卫内大臣,正蓝旗蒙古都统。1836年,授镶白旗满洲都统。道光帝临死前,曾召五大臣宣示立咸丰之旨,他也列身其间,为顾命大臣。僧格林沁自入京后,长期担任皇帝侍卫职务,与道光、咸丰两帝接触甚密,又善骑射,有膂力,两帝深信任之,史籍称其“出入禁闱,最被思眷。”(《清史稿·僧格林沁传》)
1853年(咸丰三年),太平天国派天宫副丞相林凤祥、地官正丞相李开芳率军两万余人北伐。6月,北伐军攻入河南,咸丰帝命僧格林沁督办京师(北京)巡防事宜。9月,北伐军绕道山西,攻入宜隶(约今河北),清廷震动。10月,咸丰帝任命其叔惠亲王绵愉为奉命大将军,僧格林沁为参赞大臣,会同钦差大臣胜保镇压北伐军。15日,僧格林沁率军4500人出驻涿州,以防太平军由正定北上。绵愉虽为大将军,然始终未督师出战,僧格林沁为实际的指挥官。这是他第一次统兵作战。
10月22日,北伐军自深州引兵东向,直逼天津,后在独流、静海构筑工事,坚守待援。僧格林沁部亦东移,初驻杨村(今武清),继屯永沽县的王庆坨,以屏障京师,并声援围攻独流、静海的胜保军。由于胜保军屡攻太平军受挫,1854年2月,清廷命僧、胜合军,僧部进至前线王家营。北伐军在独流、静海坚守100天后,于2月5日突围南走,僧格林沁、胜保率军南下追击。在子牙河一带,僧部有所斩获,清廷嘉赏“湍多巴图鲁”名号。
北伐军为太平军的精锐,战斗力强,能攻善守,尤其擅长构筑栅垒地道,凭借工事顽强抵抗,僧格林沁对此采用的战法是,督马队紧迫不舍,督步队掘濠围困,使太平军始终不得脱,他初围北伐太平军于河间县的束城镇。一个月后,北伐军突围至阜城,再困之。时太平天国派出援军北上入山东境,胜保奉命分军南下防堵,僧格林沁自率所部2万余人继续与北伐军作战。
5月5日,北伐军自阜城再度突围东走,占领东光县的东西连镇。僧格林沁当日率马队赶至,再度实行包围。28日,李开芳率北伐军600余骑突围,占据山东高唐,胜保在追歼北伐援军后,得知李开芳走高唐,即率部前往围困,僧格林沁继续围困连镇。他在连镇外围开挖长壕(宽、深各两丈),构筑长墙(高一丈五六尺,宽八九尺),每隔1丈,支帐蓬1座,派兵10名,以此防太平军再度突围。然而,清军的数次进攻皆被挫败,损兵折将,僧格林沁遂以围代战,每隔若干时日,虚报战果以应付咸丰帝的斥责。同时,他令在长墙以外另筑套堤储水,引运河水浸灌连镇。太平军数次突围,未获成功,东连镇被水淹,米麦渐缺,俱食黑豆,局势日益困难。僧格林沁乘机展开诱降活动。北伐军先后山降者达3000余人。1855年2月12日他率部猛攻西连镇,太平军被迫于19日撤出,专守东连镇。林凤祥欲利用其诱降阴谋,命部下90余人诈降,以期里应外合,突出重围,然此计被僧识破,诈降人员全被杀害。3月7日,僧格林沁乘北伐军弹尽粮绝之际,率军攻克该镇,俘林风祥。消息传京,咸丰帝晋封他为博多勒噶台亲王。
胜保部围攻高唐,历时10月,师劳无功,清帝叠次申斥。僧格林沁在连镇得手后,清廷命其移兵高唐,取代胜保,进攻李开芳部。
僧格林沁选马步精兵8000南移,见高唐城高池深,粮弹充裕,兼之棚垒地道濠沟工事完备,知此处易守难攻。当他获悉李开芳欲突围的情报,便设计诱其出城围歼。3月17日,城南清军故作疏防之势,李开芳中计,率部突围,清军骑兵500衔尾追击,李开芳遂占据高唐南50里的茌平县冯官屯等三村,挖濠沟地道坚守。次日,僧格林沁率清军大队赶至,攻占西边两村,并以大炮,将村内房屋尽行轰塌。而太平军凭借濠沟,地道顽强抵抗,清军无法攻入。僧格林沁乃施水淹计,征发民工数千掘水渠120里,引运河水至冯官屯,另在屯外构筑高墙,防其突围。历时经月,水渠成,4月20日放水浸灌。至5月中,屯内平地积水数尺,濠沟、地道被淹。僧格林沁督部一面实施炮击,一面展开诱降活动。31日,李开芳率部众80余人突围时被俘,清军占领冯官屯。
至此,历时两年的太平天国北伐失败了,北伐军全军覆没。僧格林沁因此而声名大噪,咸丰帝赏其亲王爵世袭罔替。僧格林沁回京后,清廷曾让其兼任崇文门监督,并先后调任镶蓝旗满洲部统,正黄旗领侍卫内大臣等要职。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1857年12月,英法联军攻占广州,次年5月,攻占大沽炮台,舰船内驶海河,进抵天津城下。6月2日,清廷授僧格林沁为钦差大臣督办军务。僧格林沁再度挂印出战。他驻兵通州,屏障京师。6月下旬,英、法等国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天津条约》,约期明年换约,然后逐次撤兵南返。
僧格林沁随即至天津大沽一带主持海防。他先后调集清军万余名,分布扼要处所防守,重建被英法联军摧毁的大沽炮台,使之成为安有重炮60位的强大炮台群,在海口排列拦江铁链、安设铁戗,以阻滞敌舰,另于双港、营城、北塘、山海关等处修建炮台,部署防务。与此同时,他特别重视军伍训练,如期操演。他规定:以鸟枪,抬枪作为兵士必考之技;此外,如能演放大炮有准每月加银5钱,如识水性能潜水者每月加银5钱,如能在肉搏时持鸟枪可抵长矛者每月加银5钱,如在腰刀、长矛等各技演习出众者每1技每月加银1钱。他言之有信,赏罚严明。各处调来的弱军,在他麾下练成劲旅。
1859年6月9日,英法军舰22艘“护送"两国公使北上换约。17日,抵大沽口外,连日侦察。僧格林沁下令大沽各炮台偃旗息鼓,官兵从暗中瞭望,炮台营墙外不露一人,火炮俱用炮帘遮挡,以迷惑敌军。英法联军根据上次作战经验,轻视大沽防卫力量,战前未做充分准备。他们拒绝行走清政府指定的进京换约路线——北塘,于6月25日晨,以炮艇12艘直闯大沽,强行拆除海口铁戗、拦栅等障碍,开辟通道。下午2时许,英法联军拆除第一道障碍时,各炮艇直逼炮台,两军相战。僧格林沁督率大沽4炮台守军4000余人奋勇作战,第一批炮弹就击中联军指挥艇“鸻鸟号”,英侵华舰队司令贺布少将中弹受伤。激烈的炮战进行了两个多小时,大沽守军越战越勇,打得英法炮艇沈的沈,伤的伤,几乎无一艇未中弹。贺布不甘失败,下令登陆,企图夺取南岸炮台。英法联军660人乘小船登上南岸浅滩,僧格林沁即调鸟枪兵、抬枪兵进行射击,北岸炮台亦发炮支援。侵略军的登陆部队在没膝淤泥中难以前进,守军的枪弹炮火又予以重大杀伤。至夜,联军不得不撤出战斗。此战,僧格林沁部以阵亡32人的代价,取得了击沈敌艇3艘,重创3艘,毙伤敌448人的战果。这是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中为数不多的重大胜利之一。僧格林沁的声誉由此达到顶点。
英法联军失败后,思欲报复,准备扩大侵略。僧格林沁亦厉兵秣马,作好再战准备。他曾下令捞起被击沈的英炮艇上的火炮,进行彷制,但未得其技,彷制未成。严冬季节,不令守军撤回度冬,继续训练。但是,他从上次的胜利中错误地认为英法军队不善于陆战,如登陆,必不能携带大炮,正利于清军马队抄袭。为此,他放弃守北塘海口,将守军撤至距海口30里的营城。他预定的作战方案是:英法联军若沿北塘河上溯,以营城炮台守军扼之,若在北塘登陆,攻击大沽炮台侧背,则以驻在新河的清军马队奔袭,营城清军出击,两面夹击。他在奏折中写道:“该夷既失船炮之险,我兵又可施驰骋之力,较之北塘设防,更有把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第4册,第111页)僧格林沁不守北塘的错误,是后来作战失败的重要原因。
1860年5月,英法联军以各类军舰110艘,运输船100余艘运送地面部队近2万人北上。27日,英军占领大连。6月7日,法军占领山东芝罘。7月,联军开进渤海湾。他们在侦察之后,没有攻打重兵防守的大沽,而是于8月1日在未设防的北塘登陆。由于清廷意在言和,僧格林沁奉旨不得先行迎击,登陆行动在不受阻碍的情况下进行了一个星期。12日,联军万余人由北塘进攻新河。新河清军马队2000人迎战,伤亡近400人,新河失陷。14日,联军继续进攻塘沽,守军3000力战不敌,撤至大沽北岸炮台。此时大沽炮台的侧背完全暴露,难以防护,僧格林沁拟死战报国。咸丰帝闻讯甚急,京畿一带清军被僧带往海口,若在大沽失败,京师无兵无将可守,乃下旨:“天下根本不在海口,实在京师”,要僧格林沁注意带兵回救。21日,英法联军进攻北岸石缝炮台,激战2小时后,石缝炮台失陷。下午,大沽北炮台未经激战而失陷。僧格林沁见事不可为,乃率南炮台守军撤退。他经营三我,费银10万的大沽各炮台,被侵略军从侧背攻破。
僧格林沁至此,尚未意识到自己对英法联军陆战能力判断的错误。由于清廷和战不定,僧格林沁的马队奔袭战术未得到充分运用。他放弃双港、天津等处,一直退往通州,宣称:“倘该夷敢于北犯,临时酌量,总须与之野战,断不可株守营垒,转致受敌”。(《第二次鸦片战争》第4册,第503页。)
9月2日起,清廷与英法联军谈判,至17日,谈判破裂。18日上午,僧格林沁奉命擒拿谈判代表巴夏礼等人。中午,张家湾之战爆发。此战正是僧格林沁所希望的野战,但清军马队抄袭敌军时,遭到猛烈炮击,马匹惊骇,回头狂奔,冲乱了自己的步兵,顿时清军阵势大乱,马步兵自相践踏,纷纷溃退。僧格林沁只得收拾余部退守八里桥。21日,英法联军进攻八里桥,僧格林沁会同瑞麟部,胜保部迎战。他仍然以骑兵打头阵,步队在后伺机出击。结果八里桥之战实际上成了清军骑兵与英法联军炮兵之间的战斗。勇敢的骑兵在敌猛烈炮火下冲击再三,但始终未能冲至敌阵,最近点尚差四五十米。清军大败,僧格林沁见大势已去,率残部遁去。次日,咸丰帝出逃热河承德(今属河北),诏令革除僧格林沁王爵和各项职务差使,仍留钦差大臣。僧格林沁率屡败之师避于京西南,不敢出战,听任侵略军在圆明园、京城肆虐。至10月下旬,英法联军迫使清廷签订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逐次退往天津。
活跃在中国北方的捻军,威胁著清廷的统治。1860年11月5日,即《北京条约》签订后的第十天,咸丰帝即开复僧格林沁郡王爵,命其统兵南下,镇压捻军等反清武装。
僧格林沁领万余人,驱散了直隶南部的小股反清武装后,于12月17日进驻山东济宁。他新败之余,思“功”甚急,不顾条件优劣,督部仓卒迎战捻军,结果初败于巨野县之羊山集(12月26日),部将格绷额等被击毙,次年,
2月20日再败于菏泽县之李家庄,所部被歼近千;3月17日又败于汶上县之杨柳集,部将伊兴额等中伏被斩。3个月之内,连败3仗,僧格林沁的威名大损。他开始谨慎用兵,率部凭黄河而取守势,并逐个镇压了活动于山东境内的捻军、长枪会,文贤教等反清武装。
1861年8月,咸丰帝病死于热河行宫。同治帝继位。慈禧太后勾结恭亲王奕沂,发动政变,垂帘听政,掌实权。此时在太平天国战场上,清军的经制兵八旗、绿营已不能战,军事上不得不依赖汉族的地方武装湘军。清廷恐汉人兵权过重,格外扶植僧格林沁,以与曾图藩等人抗衡。先是每逢有败仗,对各路统兵大员无不严旨申斥,独对僧温谕劝慰。适10月,僧部于山东临胸南击败黑旗捻军,清廷即开复其御前大臣,授正红旗汉军都统。11月,又下旨:“僧格林沁受三朝知遇之恩,宣力中外,功绩卓越”(《清史列传·僧格林沁传》),开复其博多勒噶台亲王爵。僧格林沁受宠后格外卖力,率部奔战于山东、河南各地,多次击败捻军等反清武装。1862年(同治元年)6月,督部进至河南商丘,进攻金楼寨白莲教起义军。他先遣谍用间,收降叛徒,使起义军内部疑忌,然后合兵围攻,攻下金楼寨,下令血洗全寨,残酷屠杀起义军将士。战后乘势举兵南下,兵锋直指安徽亳州(今亳县),准备进攻雉河集(今涡阳县抬)捻军根据地。
8月2日,清廷命僧格林沁会同湖广总督官文、湖北巡抚严树森、河南巡抚郑元善、河南团练大臣毛昶熙、署漕运总督吴棠等合力进攻淮北捻军。20日,令僧格林沁统辖山东,河南军务,授权调遣直隶、山西和安徽、江苏的蒙、亳、徐、宿等地防兵,四省督抚提镇以下官员,统归节制。这一命令将攻捻各军的指挥权全部授于僧格林沁。他是继曾国藩之后第二个获得如此重大兵权的人物。
僧格林沁受命后,督部于10月中旬开始进攻。时捻军集兵20万于淮北,依托圩寨进行防御。僧格林沁则在清廷的命令下,采用逐渐进取、步步为营、逐点进攻的战法,先后攻破庐庙、邢大庄、刘集、蒋集、韩楼、马村桥等捻军据点,占领了毫北、亳东地区,捻军首领李廷彦、孙彩兰、杨兴文、杨兴广等死难。在军事进攻同时,僧格林沁还开展政治诱降,宋喜元、赵浩然、刘天祥等叛变投清。淮北捻军局势岌岌可危。1863年3月16日,僧格林沁移大营至亳州庙集,督部向雉河集发动进攻,捻军领袖张乐行领兵迎战。数万军队大战雉河集一带平原。清军以马队进退捷便而获胜。土9日,僧部攻占雉河集。20日、2土日,两军再度交战,捻军失利,张乐行仅率20余众逃出,由于叛徒出卖被俘,僧格林沁施以极刑将其杀害。此战,捻军主力受到重创,清廷嘉赏僧格林沁,仍以亲王世袭罔替。
此时,山东境内各种反清武装再度兴盛壮大,危逼近畿,僧格林沁率部于4月再度入山东,残酷镇压了宋景诗黑旗军等反清武装。而僧军一离淮北,张乐行之侄张宗禹率捻军由河南回师雉河集,两次被清政府招安的地主武装苗沛霖部也于此时叛清,攻蒙城。僧格林沁在攻平山东后督部回皖。11月,再攻雉河集,张宗禹率部退往河南。12月,击灭苗沛霖部。次年初,领兵入河南追击捻军。4月,阻回援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南京)的太平军、捻军陈得才等部于鄂东豫南地区。8月,又败之于湖北麻城。此时,曾国藩已攻占天京,声名正炽。僧格林沁亦欲有所表现,连续作战,结果于8月27日败于罗田滕家铺,8月29日又败于罗山苏家河,9月5日再败于罗山永安寨,后又败于光山人和寨。征战年余,转战四省,胜胜败败,僧格林沁恃所部剽悍,哪里吃紧奔战哪里,胜而不能毕其功,败而对手复振。僧部疲惫,捻军未衰。清廷见于此,命曾国藩及其湘军助战,僧格林沁妒其功高,不悦其来,曾国藩见其位尊,又性情骄奢,难以合作,以“大帅三人驻四百里内,恐群盗轻朝廷。为理由拒绝出战,仅以湘、淮军一部归僧指挥。然僧对这些部队也放任不用。至11月5日,在安徽霍山黑石渡,僧格林沁大败西北太平军和捻军,蓝成春等被俘,马融和等出降,陈得才见大势已去而自杀。
黑石渡之战后,太平天国遵王赖文光率余部与捻军首领张宗禹会合,两军合编,易步为骑,盘旋打圈,流动作战,伺机歼敌。僧格林沁战后更为骄横,仗所部多精锐骑兵,以走制走,穷迫捻军不舍。12月7日,僧军初挫于襄阳,仍尾敌北上河南邓州。捻军布阵于唐坡迎战。12日,僧部分左、中、右三路进攻。捻军败其右路,尔后抄袭其中、左两路。僧军大败而退。捻军复走南阳、镇平、南召、鲁山等地,僧督部前堵后追,寻机决战。
1865年1月,捻军经嵩县、伊阳(今汝阳)再返鲁山,设阵待敌。28日,僧格林沁仍以三路进攻,捻军佯攻,诱僧军过淄水(沙河),回军猛击。清军大败,僧格林沁在部将的救援下,侥幸脱出。
捻军获胜之后,北上东走南下,足迹遍于半个河南。3月底由考城进入山东,在曲阜、肥城、兖州、郯城转了个圈,打进江苏。而在赣榆、邳州打了个弯,复入山东,在鲁西南又盘旋一阵,至5月中抵菏泽一带。僧格林沁督部追击数月,行程3000余里,部众劳累不堪,自己亦精疲力尽,常以酒解乏,跃马再追。追至菏泽一带时,已数十日不离马鞍,手疲不能举马缰,以布带束腕系肩驭马。清廷提醒他“未可一意跟追”(《剿平捻匪方略》卷226,第27页。),但他刚愎自用,无视此令。一路上僧军虽胜仗不少,但未能歼捻军主力。捻军却在当地民众的支援下,力量有所壮大,正在菏泽以北的高楼寨一带设伏,准备决战。
5月17日,僧军约万人追至高楼寨以南的解元集,得知捻军主力在高楼寨时,便于次日拂晓向该地进逼,捻军佯战,且战且走,意在诱敌。僧格林沁求战心切,不虑邓州、鲁山两次失败的教训,麾军分三路进击。中午,僧军进至高楼寨,捻军见敌中计,顿时号角齐鸣,伏兵杀出。激战数小时,清军大败。僧收拾残部退入高楼寨南的一小圩郝胡同(一作葭密寨)。捻军即将该圩包围,并掘长壕以防突围。当夜三更,僧格林沁率随从冒死突出,昏夜不辨路,东奔吴家店,随从仅剩一半。遇捻军再战,马蹶,被砍死在麦田里。是役僧部被歼7000余人(参见)。
僧格林沁,马上征战20余载,清朝籓部建立重大功勋的将领,“惟僧格林沁及策棱二人”(《清史稿·僧格林沁传》)。有勇胆,常亲上前线督战,少谋略,斗智常败于对手。性情骄横,不容谋士,军内勇将不少,提督、副都统、总兵等大将战死于阵前者数以十计,出名谋土未闻一人。善治军带兵,所部一直为清军精锐。清廷为抑止湘、淮军势力,所授兵权与曾国藩相当。然两人相较,克坚攻险僧勇于曾,战略谋划僧远逊曾。与太平天国北伐军作战时,战法得当,又利用太平天国的错误而取胜;与英法联军作战时,勇猛敢战,但不谙西方军事而最终大败;与捻军等作战时,只图近利,不谋远势,时常胜而不能奏效,最终毙命。僧格林沁死后,清廷只得依靠曾国藩、李鸿章,湘、淮军取代八旗、绿营而成为清朝的主要武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