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溥仪介绍
溥 仪( 1906 ~ 1967 ) 清 末 代 皇 帝、 伪 “满 洲 国” 皇 帝。 姓
爱 新 觉 罗, 字 浩 然。 满 族。 醇 亲 王 载 沣 之 子。 1908 年 11 月
14 日, 3 岁 时 被 立 为 嗣 皇 帝, 授 载 沣 为 摄 政 王, 年 号 “宣
统”。 1912 年 中 华 民 国 成 立, 登 基 不 满 3 年 的 溥 仪 由 隆 裕
太 后 于 2 月 12 日 代 行 颁 布 《退 位 诏 书》。 根 据 清 室 退 位 优
待 条 件 规 定, 不 废 帝 号, 仍 居 宫 禁。 1917 年 7 月 1 日, 溥 仪
在 紫 禁 城 召 见 张 勋, 接 受 他 的 奏 请, 复 辟 帝 制, 恢 复 宣 统
年 号, 但 只 做 了 12 天 皇 帝, 随 着 张 勋 的 失 败 而 被 迫 退 位
(见 张 勋 复 辟)。 1924 年 冯 玉 祥 等 发 动 北 京 政 变 后, 摄 政
内 阁 决 定 修 正 清 室 优 待 条 件, 废 除 皇 帝 称 号 并 将 其 驱 逐
出 宫。 溥 仪 先 搬 进 原 醇 王 府, 不 久 逃 入 日 本 公 使 馆。 1925
年 2 月 由 日 本 便 衣 警 察 护 送 到 天 津 日 租 界, 继 续 进 行 复
辟 活 动。

清 末 代 皇 帝、 伪 “满 洲 国” 皇 帝。 姓 爱 新 觉 罗, 字 浩 然。
满 族。 醇 亲 王 载 沣 之 子。 1908 年 11 月 14 日, 3 岁 时 被 立 为 嗣 皇 帝, 授 载 沣 为 摄 政 王,
年 号 “宣 统”。 1912 年 中 华 民 国 成 立, 登 基 不 满 3 年 的 溥 仪 由 隆 裕 太 后 于 2 月 12 日
代 行 颁 布 《退 位 诏 书》。 根 据 清 室 退 位 优 待 条 件 规 定, 不 废 帝 号, 仍 居 宫 禁。 1917 年 7
月 1 日, 溥 仪 在 紫 禁 城 召 见 张 勋, 接 受 他 的 奏 请, 复 辟 帝 制, 恢 复 宣 统 年 号, 但 只 做 了
12 天 皇 帝, 随 着 张 勋 的 失 败 而 被 迫 退 位 (见 张 勋 复 辟)。 1924 年 冯
玉 祥 等 发 动 北 京 政 变 后, 摄 政 内 阁 决 定 修 正 清 室 优 待 条 件, 废 除 皇 帝 称 号 并 将
其 驱 逐 出 宫。 溥 仪 先 搬 进 原 醇 王 府, 不 久 逃 入 日 本 公 使 馆。 1925 年 2 月 由 日 本 便 衣
警 察 护 送 到 天 津 日 租 界, 继 续 进 行 复 辟 活 动。
清朝的末代皇帝——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是我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个皇帝。
溥仪生于1906年,是光绪皇帝之侄,醇亲王载沣之子。1908年11月,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在相隔一天的时间内先后死去。不满3岁的溥仪继承帝位,次年改年号为“宣统”,由其父载沣摄政。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各省纷纷响应,革命巨浪席卷全国。1912年2月12日,清廷被迫宣布溥仪退位,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被推翻了,从此结束了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
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篡夺了中华民国政权。按袁世凯拟定的对清皇室的《优待条例》,溥仪退位后皇帝“尊号仍存不变”,“以待各外国君主之礼相待”,并“暂居宫禁”,因而溥仪退位后,故宫内除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划归民国外,其余地方仍归清皇室所有。溥仪退位后念念不忘复辟,1917年7月1日,他在张勋等人的拥戴下,宣布复辟。在全国人民的一片讨伐声中,复辟失败,7月12日溥仪不得不再次宣布退位。1924年,接受革命影响的直系将领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占领北京。11月5日采取断然措施,废除溥仪的皇帝称号,限令“即日移出宫禁”。第二年,溥仪潜入天津,继续从事复辟活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溥仪在日本侵略者的秘密护持下去东北,次年3月在日本帝国主义的导演下,当上伪满洲国的所谓执政,1934年3月又改称皇帝,成为日本帝国主义卵翼下的傀儡。1945年日本投降,他在逃往日本途中于8月17日被苏军俘获,1950年8月被移交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1959年12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根据特赦令将他释放。随着溥仪的立场和人生态度的变化,他由皇帝被改造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得到了党和人民的信任。1964年,他担任了政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的专员,著有《我的前半生》。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由于不断的改朝换代,出现了许多末代皇帝。那些末代皇帝不是被杀就是自杀,都没落个好下场。唯有溥仪例外,以公民的身份幸福地度过了晚年的美好时光。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他和李淑贤女士在1962年4月30日结婚,建立了新的美满家庭。一位外宾曾经问他:“你不以为过去当过皇帝而有自豪感吗?”他答道:“皇帝,这是我认为最可耻的称号,自豪的是我今天成了一名中国公民。”
但是,新生活刚刚开始不久,罪恶的病魔——肾癌就潜入他的身体,使他在1967年10月17日凌晨与世长辞,终年60岁。
1967年10月17日 清朝末代皇帝溥仪逝世 .

1894年,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在中国黄海水域与大清王朝的北洋水师发生了激烈海战,在大清王朝避战主和的政策下,当时堪称世界一流海军的北洋水师全线溃败,日本人则乘势攻陷了辽南重镇金州和大连湾。当北洋水师遭到重创的时候,慈禧太后60大寿的庆典却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着,黄海水域的隆隆炮声被京师里的笙歌鼎沸所淹没。

1915年12月,袁世凯在北京举行了祭天仪式,并宣布就任中华帝国大皇帝,同时下令将公元1916年改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封建制度结束了,但紫禁城里的溥仪还是一如既往的被称为“皇帝”,虽然民国初年制定的《关于大清皇帝辞位后优待之条件》中,有“大清皇帝辞位之后,暂居宫禁”的条款,但暂居到什么时候却没有明确的规定。

初冬的一场雪,使醇亲王府的花园变得一派肃杀,园子里看不见了往日前呼后拥的随从,门外则是荷枪实弹的民国士兵,溥仪此时的心情坏到了极点,自从被冯玉祥的部队赶出紫禁城后,溥仪就一直生活在惶恐之中。何大章先生介绍说,因为他们原来认为优待条件是不会变的,他完全没有料到最后会有这一出,所以当时溥仪很惊慌,而且在复辟的这一点上讲,应该说他始终没有断过这个念头。

溥仪被日本人带到距离沈阳东南100多公里的汤岗子,住进了日本满铁株式会社经营的“对翠阁”旅馆。在含有多种矿物质的温泉水浸泡下,溥仪的情绪变得好了起来,透过眼前蒸腾的热气,溥仪仿佛看到了沈阳那座巍峨的宫阙和俯视万民的龙椅,一想到用不了多久,他就会在祖宗发祥的地方接受臣子们的朝贺而重新君临天下的时候,溥仪激动得热血沸腾。

1932年3月8日下午,溥仪乘坐的火车缓缓驶进了长春火车站,月台上早已挤满了身着各式服装的人,几乎每个人的手里都摇晃着一面小旗,鼓乐声和人们的欢呼声此起彼伏。溥仪的情绪变得激动起来,他在营口码头上希望见到的场面,今天终于出现了,在躁动的人群中,一队身穿长袍马褂,手举黄龙图案旗帜的人吸引了溥仪的目光,熙洽告诉他:那些都是旗人,他们盼皇上已经盼了20年了,听到这番话,溥仪禁不住热泪盈眶,他似乎又看到了大清朝的希望。

“卢沟桥事变”以后,日本军队迅速占领了华北,几个月后又攻陷了中华民国首都南京,蛰伏在北京的王公、遗老们又跃跃欲试起来,在他们看来恢复旧日王朝的机会终于到了,但这时的溥仪心中明白,日本人是无论如何都不会帮助他恢复大清王朝的。

伪满洲帝国已经成立14个年头了,但在红墙黄瓦外面生活的百姓,却一直没有看见“王道”给他们带来的“乐土”,1945年的早些时候,人们从长春街头的种种变化中猜测世道似乎要变了,尽管街头的高音喇叭每天仍然反复在播放着“无畏的皇军攻城夺地、无坚不摧”的消息,但是,市民们却常常被组织起来进行紧张的战地救护训练和消防演习。

经历了血雨腥风的战火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以反法西斯力量的最后胜利而宣告结束。当人们在为胜利而欢呼雀跃的时候,溥仪却在前苏联红军的押解下,来到了前苏联境内的赤塔市。溥仪在赤塔市开始了他长达5年的异域囚徒的生涯。

1959年12月9日清晨,溥仪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走出了北京火车站。这时,已经很少有人能够认得出这位当年的宣统皇帝了。这一次,前来迎接溥仪的只有他的妹妹和妹夫,一声“大哥”的称呼竟使溥仪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亲情,泪水不由得模糊了他的双眼。望着一轮冉冉升起的红日,溥仪掏出了怀表,对照火车站塔楼上的大钟调准了时间。他的新生活从这一刻开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