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人物档案资料名人名言生平作品主要事迹佳句轶事世界明星中外传记成才故事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竹溪记教学

 

教学内容

第14至第17页,文言文《竹溪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应掌握:古文“记”的文体;文言词语的活用,达到能熟练翻译文言文之能力;对“记”这种文体学以致用。

过程与方法

本课因篇幅较长,可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学生理解课文,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对不明白的问题集中提出,全体师生共同解决;第二课时,教师应和学生一起探究文章所蕴含的意味,品味任君不务纷华,孤高独立的人品,帮助学生在修养方面升华自己。

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个人的爱好从很大程度上表现了这个人的人品性格,把本无知觉无感受的物赋予人的思想人的品性,学生以前肯定接触过不少,所以在上这一课时,我们认为要多从正面挖掘,给学生以美好的启迪。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正直、质朴、率真的良好道德情操。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言文流畅的字词翻译、理解。

2.任光禄君爱竹之事表现其个人高洁品行。

难点:

引导学生从寻常的花草盛衰感悟人生哲理,培养对自然万物美好的情感。

教学突破

  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重点放在难懂字词句的理解上,学生互相合作,可查阅工具书、上网等;第二课时师生共同探究文章所蕴含的意味,共同感悟其中的人生哲理。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

有关本文的写作背景资料,可从图书室借来《辞海》等工具书,以备学生借阅。

学生准备

查阅文言文的工具书,关于歌颂花草树木内在精神的诗文材料。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第1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学生听范读,初步感知课文。

2.合作探究课文内容  2.学习小组活动,查阅、集资料。

3.释疑解难      3.翻译课文,提出未解之疑难,互相解答

教学内容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新课导入:古时候,有一个人到南方去打工,干了很多年之后,想回北方老家,于是他倾其所有,买了在南方人眼里最珍贵的一块盐巴带回老家。回到北方后,他大吃一惊,因为他看到了一堆堆像小山似的盐……

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后,有什么看法?

2.引导学生说出盐巴南方贵而北方贱的根本原因。

这节课咱们来学习一篇与这个故事相类似的一篇课文,明代散文家唐顺之写的《竹溪记》。
1.听故事,互相交流,发表议论。

明确:在南方人眼里非常贵重的盐巴在北方人的眼里根本不值一提。

2.学生自读课文,查阅工具书。

二、师生合作探究课文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老师简要介绍写作背景。

2.放录音,让学生认识生字、词,熟悉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就查到的资料认识作者

作者唐顺之的舅父任君光禄在荆溪修筑园林,园中遍植绿竹,而不种其他花木。他请唐顺之为他的园林写“记”,唐顺之就写下了这篇《竹溪记》(有的版本题为《任光禄竹溪记》)。

2.自读课文,合作探究,把不能解决的生字词写到黑板上。如:

绝徼 jiāo 芟 shān 偃蹇 jiǎn

三、疏通文意,培养翻译能力

(一)师生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在研读讨论过程中,请同学们把文章大意口头翻译出来。

2.请几们现学起立口头翻译,有不同翻译意见的同学可以发问或记录下来。

3.下发译文或课件演示,目的是养成学生更准确地翻译习惯。(译文见下表)
1.或凝神思考,或热烈讨论。

2.轮流翻译,其余同学作好标记

3.学生对照学习。


(二)课文翻译

本文的现代译文

我曾经游观过京城世宦富贵人家的亭园,见那里集聚的东西,自极远的边地到海外,奇异的花卉石子没有不能罗致的,所不能罗致的只有竹子。我们江南人砍伐竹子当柴烧,筑园构亭也必定购买寻求海外的奇花异石,有的用千钱买一石,有的用百钱买一花,并不吝惜。然而如有竹子占据在当中,有时就将它砍去,说:“不要让它占了我种花置石的地方”。但京城人如果能觅到一竿竹子,常常不惜化费数千钱来购买;然而一遇到下霜降雪,便又都冻枯而死。正因为它的难以寻觅而且又多枯死,人们因此就更加珍爱它。而江南人甚而笑他们说:“京城人竟把我们当柴烧的东西视为珍宝。”

呜呼!奇花异石诚然为京城与江南人所珍爱。然而追溯它们的产地,则边地和海外人看待它们,我想也与竹子在江南没有什么大的区别。而边地海外,或许是从不出产竹子的地方,假如让那里的人一旦看到竹子,我想他们必定比京城人更加珍爱和看重它。这种情况恐怕是笑不完的了。俗语说:“人离乡则愈贱,物离乡则愈贵。”如此说来,世上的美丑好恶,又有什么不变的标准呢!

我的舅舅任光禄君在荆溪的边上构筑了一个亭园,到处种竹,不种其它的花木。竹林间造了一座小楼,有空就与客人在那里吟诗啸歌。他偶然对我说:“我不能与有势力的人比池亭花石的胜况,单独在这里取山地本来所有的东西,可以不化费劳力而使满园苍翠葱茏,也足以自适。因此自称是竹溪主人。请外甥为我记述一下吧。”

我以为任君哪里是真的不能与有势力者攀比,而随意取其当地所有;恐怕还是对竹独有特殊的爱好,而不愿意把它告诉别人吧?过去有人谈论竹子,以为它决没有动人的姿色和香味值得喜爱。所以它奇巧怪异不如石,妖艳柔美不如花,孤零零有如高傲独立的士人,不能与尘俗混同合一。因此自古以来,知道珍爱竹子的人极少。那么京城人难道也是能知竹而加以珍爱的吗?他们不过是想用此与别人争夸富贵,如同用奇花异石向人炫耀一样。所以京城人的珍爱竹子,与江南人的不重竹子,他们同属于不知竹是一样的。任君在繁华纷闹中生长,而能不沉溺其中,衣饰车马僮仆歌舞,凡是富贵人家所沉湎嗜好的,一切排除而去。尤其是方正刚直不随意与人交往,凛然有高洁独立之气,这正是任君对于竹子必有自得的地方。世上可喜可玩的万物,原有不能割舍的吗?

那么假使竹子不是这里的土地所有,任君也将竭尽其力予以收集,然后心里才高兴。任君的财力虽然使他能尽量寻觅奇花异石,然而他的爱好本不在此啊。

可叹啊!竹子本可以不出江南而为人所重视,对此我深深地有了感受了。

(三)解决翻译课文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及讲解重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面完成“探究练习”第二题,同学们通过查工具书,译文,力求找出最准确的翻译。

2.古文中很多字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词性和词义,这就是词类的活用现象。下面分析“探究练习”第三题的这几个词类活用现象。(本题属于文言基础知识,应给学生以举例的形式讲解清楚)

3.补充几个词类活用现象的句子,与学生共同理解词类活用现象

例:一狼洞其中:洞,原为名词,活用作动词,打洞。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耻,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为耻。

人恒过,然后能改:过,原为名词,活用作动词,犯过失,犯错误。

失期,法皆斩:原为名词,活用作状语,按照法律。

4.留十分钟让学生自由复习本文。
1.学生做练习,到黑板上写出答案。

如:1、割除;它,指竹;2、通“槁”,枯;3、彻底探求;4、之于; 5、迷恋; 6、本来,必然。

2.生讨论这几个字的本义和在句中之意。

例:把……当作柴草,名词用为动词。

以……为贵,重视,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宝,把……当作宝贝,名词活用为动词。薪,看作柴草,名词活用为动词。

3.生听讲,并做练习加以巩固

例:复前行,欲穷其林。

天下苦秦久已。

不能名其一处也。

明确:“穷”,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

“苦”,形容词用作动词,受…之苦。

“名”,名词用作动词,说出。

4.学生自由复习巩固。

四、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地谈一谈对文章所叙之事及所发之议论的理解,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并形成书面总结。

五、教师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文章的写作背景与课文的翻译,同学们对文章内容已经比较熟悉,并复习了词类活用的有关知识,请同学们课后对课文进一步熟悉,体会任光禄君知竹爱竹之情趣,并搜集古今名人爱竹咏竹的诗句及故事,以备下节课交流。

六、板书设计参考

竹溪记

自读自学――绝徼 jiāo 芟 shān 偃蹇 jiǎn

通假字――“稿”,同“槁”,枯萎之意

        薪:名词用作动词

词类活用    贵:形容词用作动词

        宝:名词用作动词

        

教学步骤(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1.思考讨论

2.探究写法,揣摩寓意 2.归纳写作特点,互相质疑交流

3.升华情感,认识自我 3.发表看法,写意人生

4.拓展阅读 4.畅谈读后感想

教学内容

一、设计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通过上节课的预习,我们知道了散文家唐顺之特地为任光禄写了这篇记,那么我们都想知道,任君为什么爱竹?你认为竹子有什么可爱之处呢?

2.但是,当时的江南人却都“贱竹”,独任君爱之,这表现了什么?(教师应多加引导)

3.这与京师人的“贵竹”性质是一样的吗?

师总结:文章开头写了京师人贵竹与江南人贱竹的奇怪现象之后转入赞颂任光禄的知竹爱竹和他的孤高独立的人品。
1.再读课文,思考之后发言。

2.学生积极发言。

如:认为任君清高,不图虚名等。

3.思考。

明确:不一样,京师人的“贵竹”是借以炫耀自己,任君“贵竹”是发自内心的仰慕竹之高洁本性。

二、探究写法,揣摩寓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文中哪些文字记述了京师人贵竹与江南人贱竹的奇怪现象?

2.文中第二、三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文中第二部分可分为几个层次更有助于我们理解文章?

讲解后让学生明确:

第一层:(第四段)写任光禄治园,遍植以竹,自命竹溪主人,并点出作“记”的由来。

第二层(第五段),论述任光禄知竹爱竹的根源在于他的孤高独立的人品。

第三层(第六段)抒发江南自有爱竹之士的感慨,结束全文。

4.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是如何歌颂任光禄的人品的?

明确:作者从正面歌颂任光禄的人品:他虽然生长于热闹繁华的环境,却能不迷恋于其中,鄙弃富人所嗜好的纸醉金迷,不迎合巴结别人,孤高独立,这肯定从竹中得到了神韵,作者极其自然地从写人转到写竹。最后两组假设转折句,进一步突出了任光禄的性格。即使竹子不生长于江南,任光禄还是会尽力找来,自乐其中;虽然他有能力尽量收罗奇花异石,而他的爱好心定不在奇花异石上。
1.经讨论,明确。

第一自然段记述的京师人贵竹和江南人贱竹的奇怪现象。文章一提笔就写“余尝游于京师候家富人之园”的见闻感受,接下来写人们对待竹子的不同态度,一贵一贱,京师人与江南人形成鲜明的对照。

2.学生再读课文后,明确。

作者就贵竹、贱竹现象发表议论,指出物之高下贵贱是一物之远近多寡而论的,并进而说明世人的好恶无常。这一段,在上文揭示京师人贵竹江南人贱竹这一奇怪现象的基础上,作者深入一步,进行了由此及彼的推理。

3.分小组讨论,再与全体同学交流,不要求千篇一律,学生说得在理即可。

4.小组合作探究,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理解。

四、拓展阅读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请同学们展示课下搜集的关于名人爱竹咏竹的诗句及故事,与同学们交流,从中可以看出什么现象。

最后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总结:

竹,在古代被尊称为花中的“君子”,可见其象征了象君子一样清高、能在污浊社会中洁身自好、不图虚名等高洁的品质。
学生纷纷展示,可以有诗文、字画以及网上资料等,师生共同欣赏。

五、教师小结

《竹溪记》这篇山水小品,未记竹溪之物,而是借题发挥,讥笑批评了世俗不知竹而盲目贵竹或贱竹的怪现象,赞扬了任光禄君知竹、爱竹和不务纷华、不陷流俗的孤高独立人品。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多留心,多观察,培养高尚的情趣,书写纯洁的人生!

六、板书设计参考

竹溪记

爱好

人生观

贱竹

贵竹

京师人

任君




本课总结

本文题名为“记”,所记的中心事件是作者舅父任光禄君治园植竹一事,但作者并没有按一般“记”的格式来记叙事件的始末,却是把重点放在议论上,通过反复对比、衬托,精心布局,自然地托出了文章的主旨。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1.在文章最后,作者一声长叹,发人深省。这里明里写竹,暗里却是写人,江南自有象任君这样的真心爱竹之士,在这一声长叹中,包含了作者对世俗之人的不屑,更表达了对像任君这样的真心爱竹高风亮节之士的由衷赞扬。同学们是怎样认为的呢?

2.任君在贱竹之江南竟贵竹,在于知竹,知竹又在于他的人格与竹自有某种相通之处;他“深好于竹”,是真爱竹。京师人贵竹,是“以其难致而多稿死”,物以稀为罢了,是为了斗富,其实不知竹,非真心爱竹。请同学们想一想,当今现实生活中,还存在这样的人或事吗?

练习设计

一、随堂练习设计

1.练习几个古文中常出现的词类活用现象

复前行,欲穷其林——

天下苦秦久已——

不能名其一处也——

2.“竹固可以不出江南而取贵”的含义如何理解?

二、个性练习设计

请同学们说出古人喜竹的典故或者名诗名句,看谁说得多而且准确。

教学探讨与反思

类似的文言文,教学中容易陷入两个误区,一是只就文而论文,只是和学生疏通文章,只停留在教会学生字词的层面上;二是抛开文本,单纯追求文章的“深该含义”,结果一课书上完了,学生竟对文章内容不知所以然,这就更不足取了。

补充资料 (可中课前印发给学生,或做到课件上展示)

竹趣

2000年正月,一位亲戚从乡下为我家带来两蔸竹子,当天就把它栽在院子里,并用两根木棍支撑着以减少风雨摇摆,免得根茎松动。后来居然成活了,长出了新绿,渐渐呈现一派生机,遂了我一桩心愿。一年过去了,竟没有长出一棵竹笋,第二年又过了五六个月,还是不见竹笋。我再也沉不住气了,拨开竹子周围的紫苏草、益母草、藤蔓,意外地发现了两棵竹笋,兴致顿生。可手刚一触摸,笋就悄然倒地,我一下子由充满希望跌落到失望,原来竹笋早已干枯得只剩下尖尖的、轻飘飘的笋壳了。

为此,我为自己缺乏责任心遗憾了好几天。只怪自己受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的影响太深,郭说什么“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意思是植树的时候,要像爱护孩子那样细心;种完之后,又像丢弃一样不去管它。我也就虎头蛇尾,在竹子成活后疏于管理,致使两棵笋不能成竹。这真是不信书不如无书,尽信书不如无书。亡羊补牢,犹未为晚。我拔掉竹子周围的杂草,和妻子为竹蔸重新培土,还倒些瓜皮果壳豆荚作有机肥料,天旱了就浇浇水。今年夏天终于冒出了第一棵尖挺挺的麻色竹笋,我故作神秘兮兮的样子把这个重大发现告诉妻子。她哪里肯信,但终究还是到楼下院子里去了。一看,眼睛顿时闪闪发亮,激动得只说出了三个字:“哦,真的!”我把靠近竹子重新长起来的杂草拔掉,只保留一圈绿色的屏障,以防好动的孩子跟竹笋过不去。

从此我成了这竹笋的保护神。每天都要到院子里去探视一回,暑天就在阳台上或窗前监护,隔几天不下雨就为它浇一次水。竹笋过几天就长高一截,但我还是嫌它长得太慢,居然觉得“雨后春笋”这个成语也有点言过其实。这棵竹笋终于在我的盼望中长成了嫩竹。与其说是竹笋长成了竹子,还不如说是把竹子的原型从浓缩的竹笋里释放演示出来。正如苏东坡在《文与可画  谷偃竹记》里开头说的“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原来竹子的节和枝叶早就孕育在小小的竹笋里。我从这嫩竹出土的第一节数到竹梢,共计16节。竹梢最先长叶,开初竹梢上抽出一个绿锥尖状的东西,渐抽渐高和嫩竹成一条直线,大有“剌破青天锷未残”之势。等到锥状的卷叶有点歪斜,大概叶柄快要出来了,前后约需3~4天的功夫就长成一片嫩绿的新叶,摇曳在竹梢上。各竹节也开始自上而下爆出竹枝肉芽,长出竹枝和小叶,原先裹在竹节上的麻色笋壳也不知不觉被胀开,与竹竿成20度、30度的角度,最后脱落下来,竹枝便不受束缚地伸枝展叶。但竹子也不是每节都能长出竹枝来,这株嫩竹的第四节以下就不见有长出竹枝的迹象。

我以崇敬的目光看着这挺拔向上的翠竹,它欣欣向荣又兀傲清劲,真叫人爱慕不休,激动不已。从它身上我仿佛看到自己的青春,人也变得精神起来,似乎年轻了许多,一股向上的朝气油然而生。竹子的精神风采被人一代代传颂,与竹子相反的梅,以曲为美的病态必定受人指摘。清龚自珍在《病梅馆记》中对“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世俗的赏梅标准,使梅致病的缘由深恶痛绝。被扭曲的病梅与高风亮节的劲竹给人两种不同的精神感受。所以,前人愿以竹为友,常说竹可清心,他们写下了许多赞美竹的诗句。苏东坡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边山觉 香。”常建说:“竹径通幽外,祥房花木深。”刘长卿说:“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张籍说:“竹深村路远,月出钓船稀。”值得一提的是明朝任光禄特别爱竹,还请外甥唐顺之为他写了一篇著名的《竹溪记》,说“余舅光禄任君治园于荆溪上,遍植以竹,不植他木。竹间作一小楼,暇则与客吟啸其中……自谓竹溪主人。”竹子给了他无尽的乐趣。而苏东坡却用自己的画竹艺术为自己,更为别人带来不少的乐趣。他官任通判之时,有一个商人因债务受审,被告是一个年轻人。家里开了一家扇子店,去年家父去世,留下一些债务。今春天阴多雨,人都不买扇子,所以无钱还债。苏东坡得知原由,计上心来,便对那年轻人说:“把你的扇子拿一捆来,我替你卖。”转眼,那人拿来二十把素绢团扇。苏东坡拿起桌子上的判笔,开始在扇子上写草书,画几棵冬的枯树,瘦竹岩石。顷刻画完。把扇子交给年轻人说:“拿去还账吧。”外边早已传开太守大人画扇子卖。年轻人刚走出衙门,好多人围起他来,争着拿一千个钱买他一把扇子,不几分钟,扇子卖光,来晚一步的只有叹息,空手而归。

竹子给人带来的乐趣岂可说得完道得尽。竹笋的美味香甜了我们的生活,竹子的翠绿美化了我们的环境,竹子的高风亮节激励着我们的精神,竹子的绘画、工艺品陶冶我们的情操。假如生活中没有竹子的参与,那将是一个多大的缺憾。当今不但需要胸有成竹的文与可,需要竹比翔鸾的苏东坡,需要一枝一叶总关情的郑板桥这样的画竹高手,也需要千千万万痴心爱竹,热心植竹的任光禄。

这世界上多一竿竹子就多一朵绿色的云彩,就多一份绿色的乐趣。

应用练习

1.任君贵竹与京师人贵竹有什么不同?你是怎样理解“竹固可以不出江南而取贵”的含义?

2.通过学习课文你认为任光禄身上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地方?请用自己的话写一段200字左右的小短文。

 

 

 

相关人物

 

相关文章

《竹溪记》译文

古今中外人物大全,世界人物介绍,著名人物资料,企业家、名星、伟人、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个人资料个人简历作品

| 联系站长 | 按拼音检索人物 | 现代人物分类索引 | 古今中外作品 | 教育教学资料 | 职业培训资料  |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  ? CopyRight 1998-2028, 1-123.COM, All Rights Reserved.